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蚌湖向斜带位于潜江凹陷中部,其潜江组普遍发育超压系统.综合超压成因机理的各种分析方法,基于测井曲线特征和烃源岩成熟度特征,从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两方面对蚌湖地区的超压成因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超压段泥岩声波时差曲线偏离正常压实线,其拐点深度为2150~3180 m,蚌湖地区储层实测超压顶界面深度约为2200 m,在埋深较浅地区,超压成因以不均衡压实作用为主,在埋深较大地区,超压成因为不均衡压实和生烃共同作用;2超压顶界面埋深与生烃门限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2200 m深度其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0.55%,说明生烃作用对蚌湖地区超压的发育亦具有一定的贡献,由此认为,压实不均衡和生烃增压作用是蚌湖地区超压发育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2.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普遍发育异常高压,综合利用试油、测井、黏土矿物转化等信息分析地层压实特征和异常高压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利用流体流动压实模型对压力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营尔凹陷纵向上可划分出常压带(<2.5 km)、浅层超压带(2.5~3.2 km)、压力过渡带(3.2~3.6 km)和深层超压带(>3.6 km)共4个压力带,平面上以长沙岭为界具有南强北弱的超压特征;超压带普遍具有欠压实特征,晚期的快速沉降所导致的不均衡压实作用是形成超压的最主要原因,黏土矿物转化对超压带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受有机质低丰度(w(TOC)<1.5%)的限制,生烃作用对超压的直接贡献较小;通过对比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的联合模型模拟的孔隙压力和孔隙演化史更加合理,说明不均衡压实和化学成岩的共同作用是形成营尔凹陷现今超压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井压力、剖面压力及地化特征分析表明了生烃增压在东营凹陷西部超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质评价及烃源岩埋藏史-演化史分析探讨了生烃作用成为东营凹陷西部超压成因重要因素的机理。结合生烃增压分析,建立了东营凹陷西部增压模式,认为异常压力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正常压力阶段、欠压实及早期生烃阶段、大量生排烃阶段,生烃增压在超压形成的后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实测压力、泥岩声波时差等资料,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超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实测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二台阶"式,第一台阶对应着2.35 km,该台阶之上表现为常压,之下开始出现低幅度超压;第二台阶对应地层埋深为3.0 km,该台阶之下超压明显,压力系数可达1.8,其中沙三中下、沙四上亚段是异常高压发育的主要层系;欠压实和生烃作用是渤南洼陷异常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且超压机制存在区域差异,中部断阶带和南部缓坡带表现出明显的欠压实现象,其深度范围与超压的第一台阶相对应;深洼带超压泥岩的密度则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与成熟生烃范围匹配较好,生烃作用是该区的主要增压因素,且深度与第二台阶相对应;研究区欠压实与生烃导致沙三段压力的增加幅度不同,两因素具有各自的增压量化模型,导致地层压力出现了"二台阶"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实测压力、泥岩声波时差等资料,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超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实测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二台阶"式,第一台阶对应着2.35 km,该台阶之上表现为常压,之下开始出现低幅度超压;第二台阶对应地层埋深为3.0 km,该台阶之下超压明显,压力系数可达1.8,其中沙三中下、沙四上亚段是异常高压发育的主要层系;欠压实和生烃作用是渤南洼陷异常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且超压机制存在区域差异,中部断阶带和南部缓坡带表现出明显的欠压实现象,其深度范围与超压的第一台阶相对应;深洼带超压泥岩的密度则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与成熟生烃范围匹配较好,生烃作用是该区的主要增压因素,且深度与第二台阶相对应;研究区欠压实与生烃导致沙三段压力的增加幅度不同,两因素具有各自的增压量化模型,导致地层压力出现了"二台阶"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钻井实测压力数据和气烟囱现象,结合泥岩声波时差及地震层速度预测结果,对恩平凹陷中央断裂构造带超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超压发育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区纵向上划分为2套压实-压力系统:恩平组及以上地层为正常压实-常压系统,文昌组为欠压实-超压系统;平面上超压主要分布于EP17洼内,EP18洼次之,EP12洼基本不发育.超压形成是生烃增压和不均衡压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烃作用为主要因素,不均衡压实为次要因素.超压未对有机质热演化产生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部储层的性能,加强对烃类的封盖作用,同时可以产生微裂缝,并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在压力控制下,中央断裂带油气主要聚集在文昌组和恩平组内,其中文昌组具有近源成藏、自生自储的优越条件,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7.
莺歌海盆地为快速沉积、沉降的伸展-转换盆地,泥岩压实为常见的指数压实模式,同时,泥岩压实曲线具有典型的稳定压实带:即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其声波时差值基本保持在约300μs/m,厚度一般为700~1000m,岩性主要以莺-黄组深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为孔隙度基本稳定段,但其测试地层压力却为正常静水压力.分析了泥岩声波稳定压实带的层位、岩性组合、热演化剖面、气测烃及与黏土矿物转化带的关系,认为其形成并非只与黏土矿物转化有关,中央凹陷带底辟区的泥岩稳定压实带是黏土矿物转化和流体排放共同作用形成的,非底辟区则是局部流体排放造成的结果.稳定压实带普遍位于超压带顶面上部,反映出稳定压实带实际上为超压系统的封闭层,强烈底辟区稳定压实带的消失则可能表明深部超压流体向浅部的排放,油气则可能主要集中在浅部层位.因此,正确识别稳定压实带对于准确预测欠压实引起的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的超压及油气聚集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联波  刘本明 《自然科学进展》2005,15(12):1485-1491
在异常高压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特征、构造应力场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对库车前陆逆冲带异常高压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异常高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库车前陆逆冲带的异常压力从古近系底开始出现,在侏罗系和三叠系也明显存在,但其压力系数低于古近系底部-白垩系压力系统.在平面上,异常压力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中部克拉苏-东秋-迪那构造带的地层压力系数最大,往两侧递减.异常高压的形成主要与早更新世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有关,构造抬升作用、欠压实作用和流体充注作用对异常高压的贡献较小.在早更新世快速、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下,岩石的格架首先承担了1/4的构造挤压应力,其余由孔隙流体来承担,在古近系膏盐层良好的封闭作用下,使得岩石的孔隙流体压力快速上升,从而形成了库车前陆逆冲带的异常高压.异常高压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形成库车前陆逆冲带大型油气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压力演化与超压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测压力、泥岩声波时差、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恢复及盆地模拟,对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地层压力的演化和现今压力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解析超压的形成机制,探讨不同机制对超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剩余压力的演化经历"超压原始积累-超压释放-超压重新形成"3个阶段,两次超压的形成时期与油气成藏的时期相对应;古今超压的空间展布均受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和膏盐岩分布的控制,洼陷带以及盐下、盐间地层的剩余压力较大;超压的形成主要为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及膏盐岩作用的结果,生烃作用对超压的贡献率与烃源岩的热演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盆地模拟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超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油气主要来源于平湖组煤系源岩,而且油气主成藏期为晚期,与生烃增压的形成期大致相同,另外油气藏多分布在超压顶界面附近,这些均指示超压与油气成藏存在密切关系;镜质体反射率、地温梯度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的热异常,储层物性、非均一捕获的包裹体、"气烟囱"反映的流体压力异常、凝析油轻烃组分反映的组分异常证实研究区流体在超压主导下晚期高效率快速流体;高压流体的泄压排放诱发断裂开启,并为流体运移提供动力,从而控制油气在超压界面附近高效成藏。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初次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泥岩压实、埋藏史及生烃特征为主要依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迭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产生深度、运移时间、运移方向及途径。结果表明,本区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长7油层组广大范围发育的泥岩欠压实现象所产生的高过剩压力,烃源岩门限深度及异常压实起始深度决定了本区烃源岩初次运移的深度,油气初次运移的时期主要发生于K12时期和K13时期,油气直接从烃源岩垂向进入邻近储集层将是本区最为重要的运移途径之一,烃源岩侧向发生相变的地带往往也可以形成比较良好的排烃条件  相似文献   

12.
Song  Yan  Jia  Chengzao  Zhao  Mengjun  Tian  Zuoj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2,47(1):55-61

Kuqa depression is a foreland basin developed with Mesozoic-Triassic-Jurassic coal-bearing form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oal-derived hydrocarbon foreland basins in Kuqa dep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coal-bearing formation can be the rich sources for generating gas because of their thickness and rich source rocks with gas-generating predominant kerogen. Although the foreland thrust belt mainly acting in compression is very complicated, integral large structural traps can be formed. Moreover, the thrust belt can act as the passage for communication with deep source rocks. The high quality gypsolish and gypseous mudstone cap rock developed in the upper formation is the key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arge gas field. The late formation of reservoirs in the large gas fields depended on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history controlled by the foreland basin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foreland 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三潭深凹南部各构造含有丰富的油气,目前在该地区的秋月构造、孤山构造和湖心亭构造都已经发现了油气。研究发现该地区深部地层中普遍存异常高压,但是在研究区的不同部位异常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分布的层位有所不同。众所周知异常高压对研究区内油气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要素由重要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前人对该区域异常高压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分析研究区异常压力的分布层位以及它的形成机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用主要用测井、岩心孔隙度鉴定、薄片鉴定并结合粘土矿物成岩转化作用相关的知识对这一点进行论述,希望能对本地区及其他地质条件类似的地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沾化凹陷沙三段泥质岩储层发育段及其围岩的岩石组分、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描述了泥质岩储层的裂缝产状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泥质岩储集层为裂缝型储集层,它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按其成因差异,泥质岩裂缝可进一步细分为构造缝、成岩缝、成烃缝3大类6小类。其中构造缝和成烃缝是泥质岩储集层的主要储油空间和渗流通道,断层消失端、断层交汇区以及断层外凸区是泥质岩储层的发育区。泥质岩储集层形成于呈拉伸状态的深湖半深湖相纹层状泥灰岩之中。较高的有机碳含量、适中的混层比和埋藏深度以及优越的地层组合是泥质岩裂缝形成和发育的内因,特定的构造环境是诱发泥质岩产生裂缝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川西拗陷各井声波测井资料分别制作了泥岩、砂岩的压实曲线,统计了部分井压力系数与层位的关系,通过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了川西拗陷的压实规律。研究认为,川西拗陷在纵向上存在四个压实阶段,即快速压实阶段、正常压实阶段、过渡阶段、欠压实阶段;川西拗陷从北向南,各压实层段顶界深度有逐渐增大趋势;上三叠统的砂岩与泥岩存在类似的异常高压现象;不同压实阶段,油气分布特征不同,但气藏主要存在于过渡带和欠压实带。  相似文献   

16.
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坳陷湖盆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位于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的南部 ,其中长 3油组发育了一套坳陷型湖泊三角洲前缘碎屑岩沉积 .该区构造发育简单 ,缺乏断层 ,油藏类型属岩性油藏 .通过对长 3油组岩性油藏的储油砂体成因和成藏要素进行分析 ,认为该区长 3油组油藏特征主要反映在储油层成因和圈闭两种因素上 ;储油砂体下伏深水泥岩、巨厚的坝上河砂体、“无根”的断头砂和单斜背景上的小背斜等是油藏 4种主要组合要素 .油气藏的形成有 4种模式 :古地形巨厚砂岩差异压实小幅背斜成藏模式 ;单斜构造背景上的上倾尖灭油藏成藏模式 ;烃源岩内砂岩透镜体圈闭成藏模式 ;鼻状构造高部位与砂体匹配构成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镇泾地区长6~长8层位油气运聚方向不明确致使该区油气勘探受阻的现状,采用异常压力研究的新思路来寻找油气勘探认识上的突破口。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制作近50口井泥砂岩压实曲线、计算每口井的压力系数,结合镇泾油田的地质背景,研究镇泾地区地层的压实特征及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条件和运移成藏过程之间的关系,并将各种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有效地结合起来研究镇泾地区的成藏问题。对进一步论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的勘探潜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