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易安词多见苦、寒、瘦、冷等字眼 ,尤其黄花、帘幕、酒意象在易安词中意蕴独到 ,具有特殊的心理寓示意义 ,整体上构成了易安词抒情主人公的苦寒形象。这与李清照的个性、身世及所生活的时代不无关联 ,因而这种苦寒形象就既有她个性的内涵 ,也有其时代的印痕  相似文献   

2.
论冷水冲型、北流型与灵山型铜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器,其形制和纹饰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故不同类型铜鼓形态的异同可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传承与发展。本文在分析冷水冲型、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空间分布和分期演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冷水冲型中的浔江型是在其邕江型的基础上受北流型的影响而形成的,灵山型则是以北流型为基础,不断接受冷水冲型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阐释是文学接受中一种带有创造性理解的批评方法。文化阐释突出了文学接受主体的地位,肯定了读者历时接受和共时阐释的"创造性背离"或能动性"曲解"权利,读者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进行创作性阐释,赋予文本各种新的意义。古典小说文化阐释的对象,包括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原型、母题以及作品的情感取向、所依持文化现象与意识等;其原则方法有结构性阐释、批评性阐释两大类型。在古典小说接受中,具有典范性意义的学术成就大多是不同程度对文化阐释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热”是20世纪末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短短的20年中他经历了三次接受高潮。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回顾和考察了20年中钱钟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钱钟书接受热潮的兴发和流变的过程。在这一接受过程中,钱钟书被完成了一个文化英雄的书写:首先在专业化的领域内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依据,因为80年代“文化大讨论”的契机在知识界不断扩大影响,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逐渐演化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文化昆仑”的“符码”。这一文化符码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并成为90年代不同的思想文化立场的精神资源。钱钟书的原型形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写和误读。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为案例,将旅游减贫视为一种治理途径,分析并回溯遗产地3种旅游减贫计划实施的机制与过程,力图呈现并比较旅游减贫带来的乡村遗产地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旅游减贫是遗产地治理的一种形式,是在治理主体、治理技术、社会响应以及治理过程中生产出并由话语、知识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了稳固的结构,多元主体在遗产地治理过程中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状态。第二,遗产地治理按照主体的治理理性和遗产旅游产业角色的不同,可分为工具型、对象型和共轭型。第三,遗产地治理呈现文化权力“再中心化”的趋势,政府在场和第三方监督是保证权威治理体系下遗产地治理效能的核心。结合“世界遗产文化”与乡土文化,使用遗产地能够接受的治理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儒林外史》英译本为依托,探讨了文化缺省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对其做了分类分析,把文化缺省分为三类:待补偿型文化缺省、可植入型文化缺省和可隐去型文化缺省。并提出了处理文化缺省现象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以其高尚的人格、不朽的著作,凌越千古而俯视百代。然而两千多年来,屈原并非是从一开始就被历史所承认并接受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被历史所认可的。从汉初的贾谊开始到汉末的王逸,他们对屈原的接受不约而同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情况密切相关,经历了从对屈原人品、文品的高度赞扬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屈原被赋予了汉代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精神。人们在屈原的身上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籍,并在儒家思想得到确立的基础上把屈原推上了忠君、爱国的精神圣殿。总之,汉代是屈原接受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两千多年来屈原接受的基础,开启了后代对屈原人品、文品进行讨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思想道德建设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现状和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要充分运用社区中蕴含的宝贵教育资源,形成一批主题鲜明、新颖生动、富有趣味、感染力强的道德文化活动项目。让群众乐于接受,从而在群众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相似文献   

9.
张小梅 《科技信息》2008,(1):167-167
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众多杰出的作家,但女性作家寥若晨星。李清照,是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杰出的代表,她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却以充沛的情感,飞扬的辞采,显示了一位女性作家的不菲才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易安词",情感真挚,形象鲜活,自成一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颂扬。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美国经济的增速却落后于作为战败国的H本。于是美国的有关专家把探究H本企业如何取得如此巨大的增速作为重点,其中威廉·大内的《Z理论》就是此时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提出了Z型组织和Z型文化,其文化中体现了企业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因此,作者首先阐述了Z型文化,进而分析了Z型文化的价值观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Z型文化对我国目前企业管理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的菊花词是把菊作为自我比况 ,以寄托深沉的哀思愁怨 ,其描写内容之丰富 ,抒发感情之深挚 ,已大大超出了她个人生活的小天地 ,从而扩大了她菊花词的社会意义 ;在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上 ,李清照擅长白描 ,善用口语来描摹人物心理 ,因而她的菊花词大都清新自然 ,明白如话 ;李清照的菊花词 ,不仅引起了当时文坛的广泛注意 ,也极受后人的称赏  相似文献   

12.
徐灿词是继易安词之后又一女性词的高峰,表现出异于以往女性词的某些特质。其词在主题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女性词的闺门情思的局限,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尽洗铅华"、"绝去纤佻之习"和词境深广、词意深隐等特征。这种词风的形成是由词人的词学观念、所处时代以及自身身世所决定的。其词风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发展过程,且与时代大环境下文风的转变包括女性文风的转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词感情沉痛。后人辑其诗词 ,命名为“断肠诗词” ,并认为她的“断肠情”是因为她“所偶非匹”而产生的。通过对朱淑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心理的分析 ,认为“离别”才是她产生“断肠情”的根本才因 :不能随夫从宦 ,因相思而悲苦 ;既随夫从宦 ,又因思念父母而悲苦。从而试图纠正前人对朱淑真不正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一百多年的狄金森研究中存在许多争议,如她的诗歌来源、女诗人的身份、与男性诗歌传统的关系、诗歌的系统性以及女性诗人形象的建构。从女性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争议的实质来源于男权美学对女性作家身分的凝视,存在着诸多局限。狄金森创作的价值正是对这种美学权威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蔡琰是封建时代的文化女性,她的《悲愤诗》既是其个人悲惨命运之写照,也是当时丧乱社会历史的真实记载。在这些诗中,蔡琰以其敏锐而独特的精神领悟力,将个体的生命旅程化为一种深层次的反思性诗意表达,使其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号召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6.
朱淑真虽然是公认的仅次于李清照的宋代女诗人女词人,但是她的诗歌并没有受到很多人的理解和重视,大多数研究是对其生平经历以及词作的分析。文章从朱淑真的《断肠诗集》与杜诗的联系方面着手,分析了朱淑真对杜诗学习和模仿的内容、特色,并试着分析其中的缘由,以找出她学习杜甫诗的不同于他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时代的变迁中,王安忆以真诚的写作态度不停地寻找、拓展,随着世态的变更,她的小说也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状态。在初期的青春自叙中,她倾诉的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带有明显的诗化特点,既清新优雅,又有几分寂寞的感伤。随着创作中对日常琐碎生活的关注,王安忆的小说在叙述中日渐平实,以准确的细节和近距离描写,使作品紧密细致、真切感人。在这过程中,王安忆对小说叙述技巧的探寻也有了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冰心是中国小诗的奠基人,也是新文化运动之子,她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爱与美、温柔与和谐的气氛。她高扬爱的哲学,热烈歌颂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含蓄中品尝着对童幼时母爱的甜蜜,而这杯冰心满斟的生命之酒,同时却深深影响了海外的菲律宾华文文学,让无数旅菲华人游子魂牵梦绕,铸就了他们心中的爱的圣杯。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严格遵照“诗言志,词言情”,词“别是一家”,诗词两种不同体裁的不同艺术特征写作,使其诗与词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诗气象宏敞,豪迈感人,其词则意味深浓,委婉曲折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一生爱花惜花,不但写了不少咏花词,而且在笔下的其他词作中也往往营造出花意象。由于李清照一生的经历颇为坎坷,故其笔下的花意象也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点。分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中花意象的情感内涵,不但可以认清李清照的女性意识和自我形象,还可以了解其人生境遇和心态变化。可以说,如果我们想了解李清照坎坷一生中的心路历程,那么其笔下的花意象就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