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三峡是南北文化的结合部,是巴楚文化的交结带,三峡民歌则是两种文化撞击的结晶。三峡民歌渊源焰火,并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其爱情歌谣感情真挚,热烈奔放,泼辣大胆,而其劳动歌谣悲苦辛酸,怆楚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巴蜀文化历史悠久 ,别具特色 ,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巴蜀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发展史上 ,巴蜀文化以其开阔恢弘的气度 ,与外地文化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 ,善于吸取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长 ,创造出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并以其自身的特点 ,深刻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文化 ,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发祥创建和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巴蜀哲学作为巴蜀文化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精华 ,充分体现了巴蜀文化的本质特色 ,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吸引了不少…  相似文献   

3.
陇东红色歌谣之所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传唱,不仅因为陇东红色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愿望,而且因为陇东红色歌谣接通了劳动人民潜藏的集体无意识,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陇东红色歌谣在进行革命主题诉求的同时,也保存了特定的方言土语、民俗风情、民族宗教等文化学资料,具有丰富的文化学价值。正是在文化学的意义上,才能解释陇东红色歌谣的魅力,否则,可能得到一种一般化、简单化、肤浅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李平毅  陈颖聪 《科技信息》2010,(36):I0013-I0013
四川自贡仙市古镇作为因盐而兴的市镇聚落,其地域文化特性虽然包含于巴蜀文化之中,但还具有独特的井盐地域文化特质。本文主要探讨仙市古镇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兼容并包的建筑风格,注重场镇安全保护功能以及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的一地多用、一物多用等建筑规划和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童谣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是在儿童之间传唱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同时也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谣艺术。巴渠童谣是大巴山群众及其子弟在符合儿童理解程度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的,长期流传于儿童之口的方言散文。由于其所在的独特地域文化环境,巴渠童谣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也别具地域色彩。探讨巴渠童谣的来源、地域文化环境,并对其艺术形式和内容做相关梳理评述,与此同时,对以巴渠童谣的保护与传承也能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4,(1):52-55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山东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艺术品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表现艺术。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巴渠人的祖先-巴人,"勇健好歌舞",在古代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战歌舞<巴渝舞>及民歌<下里巴人>、<竹枝词>.劳动先于艺术.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最古老的歌谣.各类"劳动号子"、"薅草锣鼓"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歌,以嘹亮而富有地方风情的歌声震撼着巴渠山河.这些歌谣是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忠实记录和创造历史的最好证明,也是构成巴渠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9.
闽西客家号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西客家号子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初始期、歌谣期和歌腔期,它产生于生产劳动,又能动地为生产劳动服务,朴实地表现着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阂西客家号子为闽西的生产劳动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外表、习俗、性格和气质,同时这些特征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艺术领域,令中国的艺术呈现出缤纷的地域特征。本文通过地域的角度,以年画为载体,讨论了齐鲁与巴蜀两大地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对相同的艺术形式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论者甚多,但多是从研究《史记》、《汉书》的角度注解一些具体问题,而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研究很少,对其具体史实、地位、影响等问题则仍然不够清楚。《喻巴蜀檄》应于西汉元光五年夏季作于成都,是一篇檄文。通过对这篇檄文的考证,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这篇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檄文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渠县发现两件青铜铭文戈,一件是巴族铜戈,其上铭文是巴族文字;一件是蜀族铜戈,其上铭文是蜀族文字。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的差异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自古以来相邻且相融,但二者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青铜文明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品位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对虎图形的性质,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观点。这些观点有其出现时代的合理性,但随着虎图形兵器材料的增加和对巴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通过对学术界图腾说、族徽说、文字说、虎神说4种主要观点的分析,倾向于认为兵器上的虎图形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巫术色彩浓郁的虎神崇拜的体现,与当时的军事集团有很大关系;虎图形的主要性质一是虎神,二是在图形符号组合中表现出来的图语性质。  相似文献   

15.
西晋陈郡袁準是当时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因正史无传,今综合各种史料对其名姓爵里、生平交游等进行考证。集中体现袁準思想的是其二部子书《正论》、《正书》,但宋代以后二书亡佚。今辑佚所得,共计15000余字。《正论》佚文主要围绕经学展开;《正书》佚文则保存了大量袁準的政治主张,因受唐代名臣魏征的推崇而入选《群书治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洛阳出土之皇甫澈、皇甫映、皇甫燠、皇甫炜等七方墓志,提供了皇甫家族的丰富史料,使我们对中晚唐诗人皇甫澈、皇甫曙世系与生平、白居易家族与皇甫曙家族的婚姻状况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巴蜀地区现存的部分牌坊铭文、碑文,以及家谱等原始资料入手,初步探究了巴蜀地区从白莲教起义到太平天国起义期间连续不断的农民运动的实际情况,为深入研究清代的农民运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西汉蜀学产生的时间及其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史籍材料的爬梳钩稽中找到蛛丝马迹。而其对当时蜀郡乃至西汉的学术意义,也可从当时有关材料的记载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19.
量词“束”和“捆”在过程性上存在着差异。从起点看,“束”用于较细的长条物,“捆”用于较粗的长条物;从途径看,“束”为束缚而成,“捆”为捆绑而成;从终点看,“束”的集合体为细长状,“捆”的集合体为粗大状。“束”和“捆”的差异虽然在本质上是共时的,但也和语言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