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LA-PEG/Fe3O4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酸钠改性的Fe3O4纳米粒子为磁性内核,聚乳酸一聚乙二醇(PLA-PEG)嵌段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吐温-80(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采用非溶剂引起相分离的方法,制备了PLA-PEG/Fe3O4磁性复合微球,系统考察了PLA-PEG质量浓度、Fe3O4与PLA-PEG的质量比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磁性复合微球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制备PLA-PEG/Fe3O4磁性复合微球的最佳条件,并利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所得产物的形貌、粒径、化学组成、Fe3O4的质量分数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在缓释药物中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乳化溶剂挥发法、相分离法、喷雾干燥法及溶融法等以聚乳酸(PLA)及其以共聚物为基材制备药物微球的方法,讨论了上述诸法制备过程中影响微粒特征的因素、微球降解以及药物释放的机理,最后展望了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在药物缓释、控释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系列线形的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酯的共聚物,测定共聚物样品的特性粘度,用FTIR和1HNMR对共聚物进行了分析.用溶液成膜法研究了这类共聚物与酚氧树脂的共混相容性.DSC的结果显示:该共聚物仅和酚氧树脂部分相容,丙烯酸羟乙酯单元对丙烯酸甲酯与酚氧的相容性无明显影响.表明侧链导入羟基并未增加丙烯酸甲酯对酚氧树脂的氢键特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熔融共聚法合成聚乳酸-聚乙二醇,探讨了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聚乙二醇的种类及其用量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170℃,0.8%辛酸亚锡催化作用下,乳酸与1%PEG400共聚10 h可合成黏均分子量为2.79×104的PLA-PEG共聚物,且亲水性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以丙酮为溶剂,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研究了MA-VAc交联共聚物的微波辐射溶液聚合制备,考察了微波功率、辐照时间、单体配比、溶剂用量等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MA-VAc共聚物进行水解,研究其水解产物的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发挥有机硅的“有机-无机”双重特性的作用,研究用反应性有机硅改性其它高分子材料,以聚硅氧烷大分子单体制备了聚苯乙烯-聚硅氧烷规整接枝共聚物.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用接触角测量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共聚物在不同基材上成膜的表面和界面组成及相分离程度.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呈现典型的层状相分离结构;PDMS在膜表面实现最大限度地富集,且对不同界面其富集程度不同;接枝共聚物的表面疏水性随着PDMS链长的增加而增加,且当PDMS含量增加时,呈现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P(AM/SA),离子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阴离子度,分别采用F—R法、K—T法和YBR法计算单体竞聚率,通过竞聚率值预测共聚物的微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微乳液聚合比溶液聚合制得的共聚物的结构更趋于无序排列分布.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乙酯与2-溴丙烯酸乙酯乳液共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乙酯-co-2-溴丙烯酸乙酯)无规共聚物,用该共聚物作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大分子引发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乙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的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上升而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乙烯基封端聚甲基三氟丙基-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合成反应中催化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制备出不同粘度乙烯基封端氟硅油,并以此为主体材料制备了高温硫化氟硅混炼橡胶.实验结果表明,该橡胶有较好的耐油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水为反应介质,二苯甲酮为光引发剂,成功地制备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甲醇(MMA)三元共聚物.在室温下,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重量的0.02%~0.06%,单体浓度为40%~50%(W/W)。丙烯酸重量占单体总重量的18%~22%,紫外光总辐照时间60min(辐照5min隔断5min).憎水单体MMA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共聚物粘度(ηsp/c为1.50~1.79,而未加MMA时为1.0).当MMA用量在10%~15%时,三元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11.
生物可降解PLA-PEG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首先利用开环聚合的方法 ,制备了聚乳酸 -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 .然后以此为基材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 ,制备了聚乳酸 -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微球 ,分别研究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和聚乙二醇的分子量等对共聚物的特性粘数 [η]的影响以及稳定剂、乳化剂、共聚物 [η]、搅拌速度及油 /水比对共聚物微球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聚合物弹性微球深部调驱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多孔介质中聚合物弹性微球的运移规律与调驱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弹性微球能够在多孔介质中不断地运移、封堵、变形、再运移、再封堵,注入压力呈现出波动式变化特征,后续注水阶段仍保持较高的注入压力水平;聚合物弹性微球的滞留量随距入口端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出口端也有少量的聚合物弹性微球滞留;聚合物弹性微球能够选择性进入和封堵高渗大孔道,在后续注水过程中,高、低渗管的分流率仍保持在50%左右;岩心渗透率、注入浓度、注入速率和矿化度均影响聚合物弹性微球的调驱效果,在实际应用时需要选择合理的参数范围。可见聚合物弹性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运移性,可以依靠自身弹性运移至储层深部区域,且对低渗层具有保护作用,聚合物弹性微球封堵后具有较强的耐冲刷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深部调驱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生物可降解明胶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可降解明胶为载体,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 考察了固化剂加入时间对微球质量的影响, 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明胶溶液的浓度、 搅拌速度、 水油相比例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明胶微球, 具有粒径均一、 成球率高的特点, 微球表面平滑, 平均粒径为13.72 μm.  相似文献   

14.
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全程调剖驱油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微材料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并进行了微球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室内实验和现场初步试验。显微图像表明,合成微球具有很高的圆球度和庞大的数量特征,可方便地在线注入油层。实验研究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耐矿化度特性和弹性变形能力,能在水中膨胀1~5倍;合成微球能在岩石孔隙中运移,使注入压力和阻力系数不断增加,后续注水后仍有很高的残余阻力系数;微球与聚合物溶液复合体系的阻力系数是纯聚合物驱时的8倍和水驱时的25倍左右,有加效效应和更高的提高波及体积能力。现场试验表明,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对油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显著降低高含水油井的含水率,增加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15.
口服胰岛素缓释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液中干燥法制备胰岛素的丙烯酸树脂缓释微球,利用扫描电镜和紫外光谱考察了内相聚合物浓度和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和内相聚合物浓度的减小,微球粒径减小,药物包封率有所增加。此外,温度、投药量、分散剂对成球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对缓释微球中胰岛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在油藏尺度上,聚合物可以通过提高驱替相的粘度进而将驱替相波及效率大幅度的增加。无论是水驱还是聚驱原油,微观波及范围的大小决定了宏观的驱油效果,注入时机就是影响波及效果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水驱突破时刻为注聚时机的分界点,采用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注入时刻对非均质模型原油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影响,对比分析最佳注入时机。结果表明:水驱突破前转注聚可以使采收率达到50.26 %,直接注聚的采收率为40.01 %,水驱突破后转注聚的采收率为35.18 %。而且水驱突破前转注聚中,残余油分布以油水混合状和孤滴状,其次是斑块状和网络状。表明突破前转聚效果最好,为最佳的聚合物注入时机。  相似文献   

17.
高质量浓度聚合物具有较强的黏弹性,但应用中有时会出现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尺寸与油藏岩石孔隙配伍性较差的问题。针对大庆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通过岩心流动性实验和驱油实验,以渗流特性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试验优选出分子内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后,研究凝胶体系黏弹性和驱油效率。结果表明:调节聚合物质量浓度、配制水矿化度、w(聚/Cr3+)可获得分子聚集体尺寸较小且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高的分子内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聚合物溶液发生分子内交联后,一方面聚合物分子线团传输运移能力增强,且刚性增强,通过岩心孔隙时形变能力减弱,滞留能力增强,可有效提升注入压力,扩大波及体积;另一方面体系黏弹性和第一法向应力差均增大,洗油效率提高,二者综合作用表现出较高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8.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微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油酸/Span20/OP10为复合乳化剂,柴油为连续相,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微球.通过微乳面积等值图、拟三元图确定出体系中乳化剂最佳比例为w(油酸)∶w(Span)∶w(OP10)=41∶31∶28;在最佳聚合点处,油相、乳化剂相、水相分别占体系质量的34.62%,15.38%,50.00%.应用冷冻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动态光散射分别对聚合前后的微乳液体系进行表征,可以看出聚合前微乳液中存在大量反胶束(团)(10nm以下)及溶胀胶团(约50nm)结构,聚合后得纳米级水凝胶微球,前后尺寸相差不大.同时测定油酸/Span20/OP10复合乳化剂水溶液与桩西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并与反相微乳聚合常规乳化剂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前者界面张力较低,能够起到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强化泡沫驱油体系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Waring搅拌器测定了不同泡沫体系的泡沫性能 ,利用岩心驱替试验测定了泡沫在岩心中的阻力压差及驱油效果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聚合物对泡沫体系起泡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确定了聚合物在强化泡沫驱油体系中的最佳使用量。对单一聚合物体系、单一泡沫体系与强化泡沫体系在水驱后的稳定性及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强化泡沫体系比单一泡沫体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比聚合物及单一泡沫体系的驱油效果更好 ,是一种较为实用的驱油体系。室内试验表明 ,该体系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李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9):2352-2356
采用填砂管岩心流动实验,通过在模拟油层渗透率情况下测定一定浓度聚合物溶液、微球悬浮溶液、聚合物与弹性微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调剖时的阻力系数变化过程,探究聚合物与弹性微球二元复合段塞的调剖效果。结果表明,弹性微球在注入过程中阻力系数呈波动式上升,具有很高的残余阻力系数,其调剖效果好于聚合物。聚合物/弹性微球二元复合段塞中,聚合物主要起到增加黏度的作用,携带微球溶液进入地层。微球溶液起到深部调剖的主导作用。实验得出聚合物(浓度500 mg/L)/弹性微球(浓度1 000~2 000 mg/L)的复合段塞调剖能够发挥较好的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