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开庐隐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悲凉哀怨之气;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在人生苦海中艰难挣扎着的苦闷的灵魂;是一颗颗被眼泪浸透了的破碎的心灵;是一道道抚慰不平的伤痕;是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读庐隐的小说,总伴随着抑郁难平、苦涩凝重的心情,伴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究其原因,在于庐隐小说的悲观的情调,郁闷的氛围。就连庐隐本人也说:“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悲哀的色调了”,“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庐隐自传》)。本文拟就庐隐的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古典文学的熏陶诸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庐隐小说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谭虹 《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19-119
庐隐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充满着悲哀的色调。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做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公,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挣脱,哀怨忧郁的命运,无不体现出作家思想上的彷徨和苦闷。  相似文献   

3.
庐隐是一位在新思想冲击下觉醒的女性。她的作品给人留下的表象只是“庐隐式的悲哀”和“庐隐的停滞”。但事实上,侄“悲哀”和“停滞”的背后却潜藏着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的矛盾与分裂、自我主体构建和价值实现危机等深层次内涵。本文试从创作主体意识、作品中人物的情绪体验及作者对文本形式的自觉驾驭等方面对庐隐的自我意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庐隐,因其英年早逝在文坛上曾沉寂多年。经过几I一年的历史沉淀,人们终于拭去了覆盖在她身上的尘埃,使她的芳名发出应有光彩。尤其是90年代以来,她的小说、散义等不断受到出版社青睐,陆续以各种版本的形式出现,这实乃庐隐的一大幸事,她若英灵有知,也应含笑九泉了。再看前些年曾因"人生三部曲"而饮誉文坛,备受推崇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近年来在新写实的道路上却显出步履维艰的衰微之势。本文试图比较现代女作家庐隐和当代女作家池莉小说的异同之处,以探求她们在文坛上此热彼凉的内在原因。庐…  相似文献   

5.
庐隐是一位感伤主观主义者,她把自身的悲惨经历融人她的小说,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浓重的主观性色彩,感伤而哀怨。本文试探讨庐隐小说主观性色彩的表现:在题材上,写自身的自叙传小说;在小说的组织形式上,运用书信、日记体形式;在抒情上,具有浓重的感伤情调。并分析形成这种浓重的主观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用新的视角对小说《项链》的主题进行全新的解读,小说描述了一个下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们看到小人物生存的悲哀,小人物的奋斗、尊严和挣扎在上流社会那里一钱不值,这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所有小人物的悲剧。同时,女主人公被动的完成了从"小小的女人"到"大大的女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有一位与冰心同时出现于中国文坛并享有齐名之誉的女作家庐隐。那时候,“凡是略微看过新文学书籍的人,没有不知道庐隐女士的”(周乐山《悼庐隐女士》)。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她留下了篇幅众多的小说、散文,真实展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下一部分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表达了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光明境界的心声。茅盾先生曾将其誉为“五四的产儿”,称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创作一直围绕着男女之间的婚恋问题展开,在她的小说中往往具有"灰姑娘情结"这样一个叙述模式。在剖析两性关系的时候,张爱玲的小说往往编织出一个个爱情美梦,又亲手将这爱情童话打破。通过剖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她在小说中对男权神话发出批判和冲击,努力揭示男权社会中婚恋关系的虚伪和不堪,通过对时代女性生存环境的复刻还原,对"灰姑娘情结"进行了一次张爱玲式的书写。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小说中出现的"灰姑娘情结"进行一次剖析,挖掘张爱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庐隐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领域涌现出的两位女性作家,富有传奇性的坎坷经历和令人赞叹的卓越才华。社会的积弊、命运的悲苦铸就她们极其叛逆的性格和倔强的生命意志,苦难与抗争构成二者共同的抒情主题。但比起庐隐,萧红的抒情小说主题又显示出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铁凝一直自我定位于"第三性"写作,可是读罢她的大多数小说之后,却发现了她不同的小说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女性生存模式--模仿.这种模仿与生存处境的弱势有关,模仿中的焦虑与性别弱势有关.铁凝的"第三性"声明是作家刻意的性别遮蔽.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用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的"影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黑人家族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本文通过对这种手意象进行解码,力图展现黑人历史,发掘小说的深层主题涵义。本文作者认为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关系,既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又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庐隐和迟子建是间隔半个多世纪的两位优秀女作家,她们都擅长在小说中描述感伤情绪.她们的感伤是自身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的体现.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思考,尽管所描述的对象、背景、表达情感的方式均有所不同,但她们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人们在感伤、悲哀中坚强起来.找到生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李雯 《科技信息》2008,(13):230-230
用新的视角对小说《项链》的主题进行全新的解读,小说描述了一个下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们看到小人物生存的悲哀,小人物的奋斗、尊严和挣扎在上流社会那里一钱不值,这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所有小人物的悲剧。同时,女主人公被动的完成了从“小小的女人”到“大大的女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女性为中心,关注女性命运,较好地从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生存的困顿和生命无常的苍凉、女性的异化和内心的悲哀等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其主题具有极丰富的悲剧性,但张爱玲的深刻和思想高度是紫式部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6.
林绪肃 《科技信息》2007,(20):258-258,27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作家。她的小说《柏油娃》以非洲传说为隐喻模式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和意识。本文从神话原型视角分析柏油娃,兔子和石楠地的隐语含意,从而揭示该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7.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也堪比美国所有现代作家的任何一部作品。通过这篇小说,福克纳想传达给读者的是,与镇子上其他的人相比,艾米丽是孤独的,不仅因为她的家庭因素,而且她也受到小镇新的秩序建立的冲击。本文主旨并不是研究艾米丽小姐的性格和动机,而是研究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因为弄清楚这一点,故事中暗示出的恐怖就浮出水面,而且从这份恐怖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这个主题清晰地揭示了小说名字中的"玫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冰心和庐隐早期“问题小说”是“五四”问题小说创作中很有特色和影响的一个部分。她们的创作精神实质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本文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艺术风格、语言文字等方面入手,对两位女作家的早期“问题小说”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的著名女作家,她与冰心、庐隐一样善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中观照女性的命运,探寻女性的命题,书写自我生存的体验与感悟。她把目光对准了那些都市温饱人家和高门巨室中那些温柔端庄的温婉女性,通过对她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人生际遇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家庭影壁、屏风后的生活内幕,讲述"五四"妇女运动以外的闺门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生活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20.
乔治.爱略特生活在19世纪基督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处处可见其基督教思想的痕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无论从人物还是语言方面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这部小说体现了爱略特"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