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验室人工模拟条件,把豆豉感官、生长和纳豆激酶活性作为评判标准,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索了豆豉生产中高大毛霉和纳豆芽孢杆菌 HT8 共发酵的接种量、菌种比例、接种时间和发酵温度 4 个单因素的最佳条件,然后通过正交实验探索了这 4 个因素的联合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高大毛霉和纳豆芽孢杆菌共发酵的最佳接种量为 4%,菌种比例为10:1,培养温度为25 ℃,发酵时间为56 h;在此条件下毛霉生长繁茂,豉香浓郁,且纳豆激酶活力达1 092.71IU mL-1。高大毛霉和纳豆芽孢杆菌 HT8 混合发酵在保持豆豉原有风味的同时丰富了发酵产生的蛋白酶系,使之具有纳豆激酶活性,为新型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枯草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对碳源、氮源、碳氮质量比、发酵时间和培养温度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对发酵温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值和发酵时间四因素进行了L9(34)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分泌β-甘露聚糖酶的最佳碳源为40 g/L魔芋精粉,最佳氮源为5 g/L酵母抽提物,两者最佳质量比为5∶1,最佳发酵条件为30℃的条件下摇瓶培养28 h;最佳发酵参数组合为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培养基初始pH6.5、发酵时间28 h;各因素对枯草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其中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鱿鱼墨制备溶栓型发酵液,在发酵温度37℃和发酵培养基pH 7.2条件下,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发酵时间、摇床转速、葡萄糖添加量和装液量对发酵产物的溶栓活性影响.在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2.0%,发酵时间72 h,摇床转速160 r/min,葡萄糖添加量2.0%,鱿鱼墨发酵培养基装液量50 mL(100 mL锥形瓶)发酵条件下,鱿鱼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的溶栓活性与50.9 IU/mL尿激酶相当.  相似文献   

4.
以豆粕为原料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食品级豆粕为唯一培养基成分,通过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的培养基的优化实验,确定优化条件为:接种量5%,装量为40g于250 mL锥形瓶,培养基含水量60%,浸泡水pH 7.5,发酵温度37℃.在培养24h后达到产酶高峰,产酶活力达到1 662 FU/g.比较了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以食品级豆粕为培养基比大豆为培...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发酵豆粕的品质与豆粕的利用率低等缺陷,用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以1∶1比例混合)为发酵菌株,进行单因素发酵豆粕的试验。以发酵温度、料水比、接种量及发酵时间为单因素,经优化试验得到,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的最佳条件:发酵温度为37℃,料水比(m/V)为1∶1,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48 h,此时发酵豆粕粗蛋白质量分数增幅最大为62.3%,呈偏碱性的酱香味;酿酒酵母菌优化后的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温度为31℃,料水比(m/V)为1∶1,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60 h,此时发酵豆粕粗蛋白质量分数为53.8%,具有浓郁的酵母香;乳酸菌发酵豆粕的最佳条件:发酵温度为37℃,料水比(m/V)为1∶1.2,接种量为7%,发酵时间为72 h,此时发酵豆粕粗蛋白质量分数为48.6%,有酸香味。  相似文献   

6.
以枯草芽孢杆菌为生产菌株,在蔗渣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一次回归正交试验,对腐植酸发酵过程中接种量、通气量(搅拌次数)、温度及时间4个因素对腐植酸产量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时间的影响最为显著;所得到的回归方程有效且可信度高,回归方程为:y=4.6844+0.03251+0.0208A-0.041 9θ+0.202 5D,其中发酵时间、接种量和通气量与腐植酸产量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一株来自于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肠道并经证实具有显著促进其生长及免疫活性的同温层芽孢杆菌(Bacillus stratosphericus)A3440菌株进行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为该益生菌应用于鲍及其他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奠定基础.以细菌芽孢率和蛋白酶活力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结果显示,该菌最佳发酵配方为:蛋白胨7g/L,酵母膏7g/L,NaCl 20g/L,CaCl20.20g/L;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9.0,培养温度30℃,种子液接种量8%,装液量30 mL(250 mL锥形瓶),培养时间24h.优化后芽孢率为94.3%,较基础培养基提高8.77%;蛋白酶活力为294.44U/mL,较基础培养基提高76.67%.  相似文献   

8.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热带假丝酵母固态发酵白酒糟以提高白酒糟粗蛋白含量,优化了影响白酒糟固态发酵的单因子试验(接种量、发酵时间、菌种接种比例、尿素添加量)和多因子的正交试验[L9(34)]。结果表明,双菌株固态发酵白酒糟的最优条件为:接种量15%、发酵48 h、枯草芽孢杆菌与热带假丝酵母接种比例2∶1、尿素2 g。  相似文献   

9.
纳豆芽孢杆菌可以转化亚硒酸钠为有机硒。对一株纳豆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确定了亚硒酸钠适宜的添加时间和添加量。以纳豆芽孢杆菌BSN424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系统进行诱变,根据耐硒和富硒能力筛选,经连续传代培养后筛选出了富硒纳豆芽孢杆菌。结果表明,适宜加硒时间为培养后3h,培养时间为24h,培养基适宜硒质量浓度为6μg/mL,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系统功率为100W,诱变时间为25s。诱变后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高富硒能力的诱变菌株BN-44,经摇瓶发酵后的富硒量为1136.43μg/g,相比出发菌株的742.12μg/g提高了53.13%。研究表明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能有效地对纳豆芽孢杆菌BSN424进行诱变,旨在为有机硒生物转化法中寻找益生菌富硒载体及其诱变育种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茶皂素(tea saponin)为原料,以茶皂素降解率为指标,利用地衣芽孢杆菌降解茶皂素.分别探讨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摇床转速、接种量对其降解的影响,再通过响应曲面设计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降解率显著性次序为:发酵温度(X2)接种量(X4)发酵时间(X1)摇床转速(X3),得到最佳的优化条件为:发酵时间10.9d,发酵温度28.89℃,摇床转速150r·min-1,接种量为9.11%.在此条件下发酵茶皂素的降解率达到了(63.83±0.28)%.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短小芽孢杆菌LDS33液态发酵产抗凝溶栓双活性物质的能力,采用单因素筛选法和正交筛选法对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短小芽孢杆菌LDS33产抗凝溶栓双活性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6℃,初始pH值8.5,培养时间8d,最佳接种条件为接种时间2d,接种量6%,安琪酵母浓度0.4%.实验表明,短小芽孢杆菌LDS33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容易培养,抗凝溶栓双活性物质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多因子的正交试验对解淀粉芽孢杆菌亚种LE-3液体摇瓶发酵产胞外果聚糖的培养条件(碳源、氮源、接种量、发酵时间)进行了优化,并提取纯化果聚糖,进一步测定了该果聚糖螯合Fe~(2+)的能力。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亚种LE-3种子菌液培养24 h后按照10%(v/v)接种发酵培养基(蔗糖60 g/L、酵母膏2.5 g/L、KH_2PO_4 2.5 g/L、K_2HPO_4 2.5 g/L、NaCl 1.0 g/L、MgSO_4·7H_2O 0.2 g/L、FeSO_4·7H_2O 0.001 g/L,初始pH 7.0),37℃培养36 h,胞外果聚糖产量达到最高值18.36 g/L,约是未优化时的3.0倍。  相似文献   

13.
为从牛骨中提取出抗菌肽以及探究发酵过程的最优工艺条件,以牛骨为原料,采用混合发酵法制备牛骨抗菌肽。混合发酵的菌株选用嗜酸乳杆菌(LA)、嗜热链球菌(ST)和经筛选安全无毒的蜡样芽孢杆菌(BC MBL13-U)。通过正交试验,以胶原多肽质量浓度为指标,确定最优培养基组分为:菌种配比V(BC MBL13-U)∶V(LA)∶V(ST)=1∶2∶1,蔗糖添加量(质量分数)2.0%,骨粉添加量(质量分数)4.0%。在正交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试验,以抑菌率作为指标,确定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质量分数)4%,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40 h,初始p H 7.0。经验证试验,在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下,多肽液的抑菌率最高为(95.03±0.55)%。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牛骨抗菌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枯草芽孢杆菌BS-6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6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工艺条件,确定最佳的培养基为:蔗糖3%,蛋白胨1%,酵母膏0.5%,KH2PO4 0.45%,(NH4)2SO40.25%,碳酸钙0.2%;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0℃,pH值7.0,装量20ml/250ml锥形瓶,转速200r/min。  相似文献   

15.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蔗渣生产黄腐酸的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实验室筛选的发酵蔗渣产黄腐酸的4株(25B、BT、12、E)细菌进行工厂扩大发酵,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高产黄腐酸菌种进行鉴定.研究高产菌种的发酵周期、接种量、发酵培养基初始pH以及发酵堆料层等因素对菌种发酵蔗渣产黄腐酸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添加与配比.实验结果表明,E菌株为发酵蔗渣高产黄腐酸的菌种,16SrDNA法鉴定结果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种发酵蔗渣高产黄腐酸的最优条件为:接种菌龄24h,接种量0.05L·kg-1,发酵周期4d,发酵物料初始pH4.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主次顺序为蔗渣麸皮蔗糖淀粉.利用优化后的发酵物料培养基与发酵条件进行发酵,获得的黄腐酸含量为23.90%,较工厂发酵模式的对照组(FA含量14.00%)提高9.90%,FA增长率为70.71%.  相似文献   

16.
在同等条件下,采用同一培养基的固态和液态两种环境,对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国标准品(BtCS3ab-1991)的发酵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固态发酵培养的Bt芽孢平均长度0.028mm,液态发酵平均为0.017mm,含菌量在28h分别为0.88×1010个/l和0.54×1010个/l.发酵过程中菌体浓度在生长曲线上表现为固态发酵高于液态,缩短发酵时间2h,且接种量对固态发酵的影响也较小.而在虫害研究方面,取食含固态药液菜叶的小菜蛾羽化率较液体降低10%,死亡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新鲜的野生红树莓果实为发酵原料,考察发酵温度、加糖量、活性酵母接种量、SO2添加量等因素对野生红树莓果酒酿造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发酵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加糖量20%,温度24℃,SO2添加量15mg/L,接种量0.4g/L.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能得到较为理想的红树莓果酒.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产纤维素酶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LY02,B.LY02)的产酶能力,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该菌株产酶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显示:菌株B.LY02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膏,初始pH值为5.0,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30 h,装液量为60 mL(250 m L三角瓶),接种量(体积分数)为2%,摇床转速180~200 r/min。通过优化发酵条件,菌株B.LY02的产酶活性达到了0.683 5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约27.73%。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新鲜的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为发酵原料,考察了发酵温度、加糖量、活性酵母接种量、SO_2添加量对野生黑果腺肋花楸果酒加工工艺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的实验设计方法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发酵为:加糖量为20%,温度为27℃,SO_2添加量为40 mg/L,接种量为0.6 g/L.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到较为理想的黑果腺肋花楸果酒.  相似文献   

20.
对发酵蔗渣产黄腐酸(FA)的高产菌株-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获得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蛋白胨、磷酸氢二钾和硫酸镁的添加量分别为12.50、12.50、0.25、0.50 g·L~(-1);优化的培养条件为:pH 7.0、温度37℃、装液量20 m L/250 m L、转速130 r·min~(-1)、接种量5%(体积分数).在该优化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培养12 h后的细胞生物量达2.280×10~9cfu·m L~(-1),较优化前提高了77.9倍.采用优化前后的条件培养菌种进行发酵产黄腐酸实验,结果优化后的发酵产品中FA含量为26.36%(质量分数),细胞生物量为1.09×10~9cfu·g~(-1),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3.9%和2.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