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统计表明,酿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以及管理错误,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文章基于安全文化与事故之间的关系,提出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的缺失,进一步探讨安全文化的"漏洞",认为只有认真践行安全文化,一切风险皆可控制,一切事故皆可预防。安全文化的核心是预防为主,因为它引导正确的安全理念,警示教育使人警钟长鸣,排查隐患实现防微杜渐,使危险岗位大大降低风险,有效地防止因人的安全意识与技能不足而引发的各类事故;安全文化能够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与环境,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因此,安全文化就是预防事故的治本之举,是阻断事故的最佳"防火墙"。  相似文献   

2.
寇春林 《科技资讯》2014,(14):131-131
本质安全的概念并不陌生,它与传统安全管理有着本质的差别,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论述了本质安全的涵义,从事故风险管理的战略角度提出生产过程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探讨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有效处置自然灾害和防范事故灾难的前哨阵地,是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运作的基础单元.近年来,我省乡镇应急队伍不断壮大,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各类安全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开展事故灾难前端处置,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省乡镇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基层弱的现象依然严重,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安全挑战,如何围绕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乡镇应急处置和风险防控能力,打通应急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企业集中复工复产、汛期临近,疫情防控和安全防范压力交织叠加,需增强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疫情防控做实做细,织密"防护网",拧紧"安全阀",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根据以往的经验,员工经历一个春节或更长时间的休整后,思想上难免会有松懈,加上隐患动态变化、设备检维修、机器重新启动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增加安全生产风险,"安全弦"一松,事故易发生。  相似文献   

5.
煤炭生产行业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且处理难度较大,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业,是国家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如何不"亡羊补牢",将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提前找到并予以治理,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的一个课题。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遵循全面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的科学管理方法制定了完善的煤矿重点项目管理制度并以此作为两级防控、两级点检的管理内容,预防和控制隐患的出现,从而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对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安全是开展整个生产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脱离了安全,整个企业将无法运转。而高效的企业安全管理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和关键。这对火电厂来说,就需要充分结合以往事故产生的原因,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同时要坚持树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本文拟结合风险辨识和管理相关内容,在分析事故案例的基础和前提上,对火电厂事故产生的原因和类型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制定能够有效防范安全问题发生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7.
2020年,湘潭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顽瘴痼疾集中整治,积极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实现了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杜绝了较大及以上生产经营性和非生产经营性事故,确保了无自然灾害导致人员伤亡事故.湘潭市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陈术贤表示,今年,湘潭市将坚持在"防"字上下功夫,着力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打好专项整治"主动仗",确保全市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部门、企业问题隐患清单和制度措施清单,严格"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讲评、半年一总结、全年一考核"的"五个一"工作制度,分类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企业要建立安全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意见》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并根据各类风险的评估分级落实风险预防控制措施,以达到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之目的。通过全程参与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析报告》的编制,并对各类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跟踪落实,发现在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和员工"三违"行为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要建立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各类风险因素叠加,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大。雨花区应急系统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一盘棋"思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严把疫情防控安全关,牢牢守住安全基本盘。一是主动指导业务。紧扣疫情防控,坚决履行安全防范职责,下发《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企业复工复产安全指导手册》,逐一上门指导直管  相似文献   

10.
安全生产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和谐之源.岳阳楼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应急管理局坚持"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的理念,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强化监管执法,众志成城唱响了一支"生命至上"的平安曲,合力打赢安全生产保卫战.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高校应着力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健康活动;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向互动、效果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注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6.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