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稻恶苗病属真菌子囊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症状表现为秧苗徒长、细高、分蘖少、节间长。侵染途径是种子带菌、病株残体或带病菌农家肥为初侵染源,发病条件为高温、稻种破损、秧苗损伤。综合防治措施:做好选种、晒种、药剂浸种、清除病株、加强田管、减少秧苗受损伤。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冀东冬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来源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冀东地区冬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 ,田间病残体和杂草也是比较重要的初侵染来源。通过对不同轮作形式的麦田土壤的病菌数量进行系统测定 ,结果表明 :小麦不同生长期 ,土壤中根腐病菌数量不同 ,小麦播种前土壤中病菌含量低 ,乳熟期病菌含量最高。小麦—玉米—小麦轮作形式下 ,土壤中病菌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由我校农学系竺修高老师主持,任善于、闻建华二位老师参加的“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于1991年11月30日在杭州通过省级鉴定。有关专家认为,该研究在对芦笋茎枯病发病规律探索的基础上,制订综防措施,在理论和生产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在国内同类研究中达到领先水平。 该课题通过连续8年的研究,对芦笋茎枯病病原菌生理生态,侵染循环、发病规律、流行因子等方面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证实芦笋种子带菌传病,可作为新芦笋区的最初传染源和远距离传播菌源,提出种子消毒和检疫措施;在国内最先提出对芦笋茎枯病采用药剂涂茎的  相似文献   

4.
王超  王建明  黄新友 《汉中科技》2010,(2):23-23,27
简述了宁强县2009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现状,全县发生面积0.667万公顷,防治达标面积0.63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95%,病田率100%,病叶率89.2%,严重度59.2%,病指52.8,为2002年以来大流行年份。发病特点:秋茁发病早,扩展蔓延陕,早播麦田重于晚播麦田,绵阳系统品种发病重,发病区域差异大。大流行原凶是:绵阳系列小麦品种丧失抗性,早春降雨多影响防效,防治不够彻底。今后防控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减少菌源入侵,及时发布防治信息,指导大田防治,突出“早”字,及早安排防治工作,加强投入引导力度,落实防治责任,抓好防治示范,带动引导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品质,同时带菌米粒及米糠对人、畜都有毒性,因此应重视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了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发病症状、病原和侵染途径和发病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毛竹基腐病侵染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毛竹基腐病侵染循环的研究结果:(1)病原菌以菌丝或孢子的形态在病竹,枯立竹和病株残体及土壤内潜伏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的来源;(2)风、随风和雨和雨水反溅是孢子传播的主要途径;(3)在自然情况下,病菌主要通过幼嫩的无伤表皮侵入寄主体内;(4)通过田间观察和病变组织的分离培养试验结果,结合病菌本身的特性可以初步确定该病菌是通过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后进入寄主组织的;(5)该病没有再次侵染。  相似文献   

7.
我站一九七五年做了1.赤霉病病原菌普查以及稻桩带菌率调查;2.药剂防治赤霉病试验;3.穗部形态,花期特征观察以及麦叶pH值测定。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一、菌源普查和带菌率调查: 普查田间主要各种越冬残留基物(包括主要杂草)的带菌情况,以明确本地赤霉病病菌寄生及病原菌的主要来源。通过稻桩带菌率调查,明确本年份病原菌产生的时间和数量情  相似文献   

8.
瓜类细菌性斑点病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在世界许多国家造成危害,以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瓜类细菌性斑点病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和果实,对该病的防治以减少种子带菌为关键,结合消除植株病残体,合理选用药剂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9.
入夏期在陕西杨凌室外小气候环境下设置小麦白粉菌越夏试验,人工夏播感白粉病小麦品种7期.结果表明,每播期麦苗均能以病菌无性世代分生孢子形态感染罹病,使白粉病菌顺利越夏.越夏期最热,旬平均气温为31℃、平均湿度为62.55%.从关中秦岭北麓和渭北旱塬麦区病菌越夏带调查分析表明,小麦白粉病菌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夏存活;病菌越夏存活数量的多寡与当地越冬前菌源基础量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用21种植物残体,高压灭菌后接芦笋茎枯病菌,除大蒜外,均能腐生并产生分生孢子器。腐生力以芦笋为最强,极显著地高于其他植物。油菜、玉米次之,大豆、马铃薯、菜豆、萹蓄、豌豆等残体上也有较强的腐生力。植物残体上增加氮、磷、钾后,能促进分生孢子器形成,尤以加氮后为最。未腐熟的有机肥上,该菌也能腐生并产生分生孢子器。杂菌能影响芦笋茎枯病菌的腐生力,接种菌丝体其腐生力比接种孢子悬浮液为强。在油菜等非寄主植物上腐生产生的分生孢子回接于芦笋,仍能发病。越冬后的腐生病菌仍有较高的生活力。故田中其他植物残体和未腐熟有机肥上腐生的芦笋茎枯病菌,也是该菌越冬、传播、侵染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针对火箭分离后残骸落点计算问题,分析了火箭残骸在下落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重点就空气阻力对残骸落点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带空气阻力修正的火箭残骸落点算法。与传统落点计算方法不同之处在于,该算法充分考虑落点地区的大气分层空气密度的影响,并根据下落过程空气动力学方程,估计空气阻力因子,采用积分法计算残骸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并得到最终的落点数据。最后计算分析了4次卫星发射任务(对应4种火箭型号)一级残骸的落点,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松针褐斑病种子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进口湿地松、火炬松种子抽样检验没有发现种子带菌,也未发现其中夹杂有针叶碎片。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森林土壤种子库种子命运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机理 ,了解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采用人工模拟自然的方法 ,种子埋藏试验表明种子库中种子命运受种子休眠特性、动物活动、种子埋藏条件的影响。休眠、发芽、霉烂、被害和损失等不同命运及其比例决定了种子库种子的输出格局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豆杉(Taxus walichiana var.mairei)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种子库的研究鲜见报道.在福建南平大坪村和福州旗山南方红豆杉分布相对集中的2个地方设置样地开展南方红豆杉土壤种子库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杉土壤种子库水平方向主要集中在树冠周围,占80%左右,树冠外0 m~5 m处也有少量分布.枯枝落叶层的种子数明显多于其他两层,占到71%以上,土壤中完整的有生活力的种子仅占整个土壤中种子的30%.腐烂种子和破碎的空粒种子,是种子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气候和土壤通透性对沙冬青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沙冬青在天津地区的引种栽培,将不同萌发程度的沙冬青种子播种到天津当地不同质地的土壤中,对其出苗时间以及苗期各生长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种子的萌发程度和土壤质地对沙冬青的出苗速度、出苗率以及幼苗的长势等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吸胀的种子出苗率最高,随着覆盖沙壤土厚度的减少,其出苗率也依次降低;与疏松的沙壤土相比,沙冬青在紧实的重壤土中生长缓慢且长势弱,而覆盖不同厚度的沙壤土对沙冬青的长势影响不大.偏相关分析表明,降雨量和地表15 cm土壤温度分别是影响沙冬青株高和叶面积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6.
以高分子材料为土壤改良剂可使土壤团粒化, 增加水份入渗效率, 减少土壤冲蚀, 为研究环境问题之重要课题.但此类土壤改良剂可能抑制植物种籽萌芽, 为使用此种材料的一大问题.以压克力与聚乙烯醇对 Bahia种籽做一系列萌芽实验探讨.实验结果发现, 压克力对种籽萌芽率与萌芽势能有严重之抑制作用.但适量之聚乙烯醇添加可克服此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高分子材料为土壤改良剂可使土壤团粒化,增加水份人渗效率,减少土壤冲蚀,为研究环境问题之重要课题。但此类土壤改良剂可能抑制植物种籽萌芽,为使用此种材料的一大问题。以压克力与聚乙烯醇对Bahia种籽做一系列萌芽实验探讨。实验结果发现,压克力对种籽萌芽率与萌芽势能有严重之抑制作用。但适量之聚乙烯醇添加可克服此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和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Pritz)Chang)8个居群112株个体各50枚种子的10项形态指标,同时测定了各居群所在群落的4项环境指标;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形态指标和各环境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居群间存在着极明显的种子形态分化,来自相同演替群落的居群间存在着极大的种子形态相似性;环境因子在四川大头茶居群种子形态分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环境因子在不同居群的种子形态分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群落演替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种子形态分化起非常重要作用的同时,地理种源却对该物种的种子形态分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对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包括种子雨来源的调查、种子的采集、土壤取样、种子萌发和幼苗鉴别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纯中草药制剂-喉定和西药红霉素对鸡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防治研究结果表明:喉宝对人工感染雏允传染性支气管料的保护率达86.7%,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P<0.01),对传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效果优于红霉素(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