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教育能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高质量劳动力和科技创新融合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基于2001—2020年我国各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从教育扩展和教育差距两个维度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理论探讨了教育发展对乡村产业升级效应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教育扩展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并呈倒U型关系,教育差距抑制了乡村产业升级;农村技术创新在教育发展与乡村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中介效应。据此,应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人才回流农村,加强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推进农业经营数字化,提高农村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中最具有典型性。本文尝试通过对美国城市化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期望能为我国城市化未来勾绘出大致的轮廓。一、城市化1870年前,美国仍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的人口生活在乡村。城市工业弱小,不可能对乡村产生巨大的拉力。农业以A波经济为主,乡村劳动力奇缺,不可能把大量人口推向城市.前工业化落后的经济决定了美国乡村国家的地位。经济功能的演变主宰着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一对孪生子,两者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1870年后,美…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为加快农村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指导方针。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植物科学与农业发展的联系十分密切。植物科学应加强在资源收集、基因功能、代谢调控及农艺性状改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重视知识创新和理论突破,加快生物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转化和推广,为农业发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北京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当前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劳动力流失、建设用地粗放利用、产业同构严重以及乡村地域文化消失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与营销、山区农村空间重构、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促进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和严控体量经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等7条切实可行的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路径。结合北京山区农业与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农田质量动态监测、严控农村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管理审批制度和加大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政府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发端于50年代,传统农业从那时开始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过渡。在60和70年代,相关投入主要表现在化肥用量的增长,播种面积、灌溉面积的扩大,劳动力和土地的集约经营等;农业科技进步表现在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技术创新,包括培养了一系列新品种、研究推广许多有效的栽培技术等。但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超重负荷、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及可投入资源尤其是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特别是随着制度创新推进农业发展的潜力的基本释放,再加之一些主要农产品与国际价格相…  相似文献   

6.
以沐川县作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贫困地区样本县,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分层概率抽样(PPS)方法在沐溪、幸福与建和3乡镇抽取9村、43组的306户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卷调查.将宏观数据与问卷调查等微观数据相结合,探讨劳动力转移特征、制约与对策.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沐川县农村劳动力呈波动增长,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但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很大(2014年为9.1万,占劳动力的64.99%),外出务工是其流动的主要渠道.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大,转移距离呈缩小趋势(省内转移达61.94%),就业以初级劳务型为主(专业技术型仅占5.67%),转移主体为新生代农民工(占53.85%),乡镇间转移差异明显.异地转移主要受盲目自发转移,就业竞争力不强,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突出等制约.而就地转化主要受农业的吸收有限,非农产业吸纳不足,农民工难以市民化等制约.今后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其合理流动和转移转化:近期以加强转移服务和管理为主,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视低丘缓坡开发,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将扶贫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发展和劳动力就地转化;实施区域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效联动.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是劳动力资源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农业吸纳的劳动力逐步得到释放,同时也产生了如何转移劳动就业的问题.本文就河南省按部门就业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就业转移同劳动生产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出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就业转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光连 《科技潮》2005,(5):61-63
北京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促进城市和乡村科技要素、生产要素、商品需求的互动,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联动,使城乡双方先进、健康地双向演变升级。一方面是要提高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逐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改变生产、生活观念;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城市人口的消费需求,提高农业资源效率和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为此,2004年5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全面实施“221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在市科委重点落实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把创造“惟一性产品和品牌”作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耕地资源锐减、水资源短缺、农业部门资金和劳动力外流、化肥和农药使用效果降低、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低等资源约束以及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区应根据时代特征和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东、中、西部地区可分别发展集约型、产业化型、特色型现代农业。大中城市的郊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发展休闲农业。  相似文献   

10.
农业企业化从整体上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广西隆安县农民卢义贞等人创办的金穗模式为例,从实践层面探讨现代农业企业化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民、农业转型和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效应,认为其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及农民利益等问题,创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艳娇 《科技促进发展》2010,(1):I0043-I0044
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权业部门,不仅制约了捉业部门的经济发展,而且自身是一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将捉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表面上提高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产量,实质上是农村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为城镇和乡村创造了经济和福利效应。本文以对偶理论为基础,建立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及资源消耗最小化的宏观经济模型,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和乡村的福利影响。论证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该促进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临汾为例,阐释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产业、空间、管理和旅游4种转向,并对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机制。结果表明:(1)临汾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空间上农业用地适度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管理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旅游由单一要素向多元要素转变;(2)临汾市探索出乡村旅游实践模式,即明确定位,重塑旅游形象,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探索发展工业旅游,重建乡村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3)乡村旅游从农业、农村和农民3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资源型城市乡村发展亟需转型,资源型城市乡村应注重旅游形象的重塑,明确自身定位,开发新型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本地完整旅游产业链条,以谋求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分析了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严重不足,污染严重;二是人均耕地少,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三是商品能源日趋紧缺;四是劳动力资源过剩;五是农业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面临问题与挑战。然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贯彻落实节能降耗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搞好资源替代;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力度等八项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经济的有益启示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智力资源配置为主导,依存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1.主导资源知识化知识经济不依赖于土地、石油等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的配置,而是通过主导资源知识化,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以逐步替代已经短缺的主导资源。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主导资源。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技术和资金等资本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这一阶段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占有和配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以卢氏县为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农民的作用,有效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农村与市场连接的重要桥梁。研究运用组织化理论分析了我国供销合作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以重庆市多个案例总结供销合作社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发挥及其成效。研究发现,供销合作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表现为:基层供销社采用组织化功能,实现了对农业合作组织进行组织能量、组织统筹与社会动员,以及自身发展的协同。实践中,通过基层供销社相互入股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构建统一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路径,实现了基层供销合作社、农业合作组织的关联共进,进而通过组织化功能的水平提升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基于此,应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让供销合作社活跃于乡村产业中。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资源依赖性还是在技术发展型的农业生产中,影响农民收入的基本要素为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科技人户能够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可持续应用;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且解放部分劳动力获取非农业收入;加快资金的流转,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储蓄等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形式,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业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风景区旅游共同构成现今的旅游空间格局,成为三大旅游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都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改造农业的主要方向,农工商联合体和合作社成为普遍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其成功的模式主要包括农业公司模式、合同制一体化模式、合作制一体化模式、以农协为主的现代化模式、以行业协会为主的一体化模式等。在这些模式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利用技术和资金加速农业产业化方面都有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工作,建构一个基于混合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混合Petri网一般由连续和离散两个部分组成,模型连续的部分主要反映农田实际工作的进程,离散部分主要表示农机和劳动力等资源状况的变化,提出的模型还可以模拟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和间歇状态.仿真结果表明,混合Petri网模型能准确地描述农业生产的过程,在出现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能重新分配资源.该模型作为农业生产规划的参考模型,促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相关优化算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