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孙伏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报刊编辑家,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尤以五四后期主编《晨报副刊》时最为出色。孙伏园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为副刊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供人消闲或提供娱乐上,而应当具有传播知识、广泛开展社会批评等多项职能,此外应五四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副刊还应肩负起传播新思潮启迪民智的重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旗帜的感召下,孙伏园创办的《晨报副刊》横扫了充斥副刊的低级趣味,为五四时期盛极一时的四大副刊全面繁荣的盛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成就了《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2.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新文化,在一些著名的大报上开辟了内容充实的副刊。其中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小京报》、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是最有名的,文献学家称之为“四大副刊”。四大副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体,在五四运动前后,着重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宣传十月革命的影响,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促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走上与劳工相结合的道路。今日我们回顾与总结早期报刊文献史,以史为镜,积极担负起历史责任,充分发挥舆论作用,“以优秀的文化教育人民”,这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推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4.
李叔同于1912年春任柳亚子等组办的《太平洋报》副刊主编,同时又与柳亚子一起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还加入了柳亚子主持的“南社”。可见,李叔同与柳亚子交往密切,情趣投合。然而,我们从柳亚子与弘一法师的一次诗词往来中可以看出柳亚子对李叔同的出家似乎并不赞同。1939年,柳亚子写了一首诗赠给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5.
“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时说的话。作为一个多产高质、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毕生都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追寻着新诗的发展脉搏。他与闻一多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共同提出、倡导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给画美,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诗歌的音乐美是徐志摩潜心研究的项目之一。他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把音乐美放在诗歌“三美”的首要位置,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他这样理解:“诗的真妙处不在它的字义里,却在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只有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  相似文献   

6.
黎烈文《申报·自由谈》编辑思想管窥宫向阳黎烈文(1904—1972),湖南湘潭人,编辑、作家兼翻译家。他于1932年春自法国归国,12月1日应《申报》馆老板史量才的邀请,出任副刊《自由谈》主编,至1934年5月9日辞职,前后历一年半的时间。此前《自由...  相似文献   

7.
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阐述了书评的性质和作用,论述了书评的标准和原则,探讨了沈从文、萧乾的书评观。  相似文献   

8.
报刊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发起的一个主要的阵地。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几乎都以报刊为中心,展开对旧社会和旧制度的批判。其中《晨报副刊》就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重要的小说作品《阿Q正传》最早就在这份副刊上连载。在刊载的过程中,连载的刊出形式和从"开心话"到"新文艺"栏目的转变都对这篇小说的叙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在接受凌宇访问时说,理解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五个题记:《〈边城〉题记》、《〈长河〉题记》、《〈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湘西〉题记》。通过这五篇文章,我们可以窥视到作家的其人其思:他并不是一个对社会置身事外的作家,他把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人性的独特感受通过别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别样的方式使他远离当时的主流文坛,但沈从文的现代性意义也通过他在五个《题记》中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忧患和悲剧意识获得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写过一些作家论,徐志摩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徐志摩论》为基础,着重从阶级定位、思想评判和审美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茅盾评说徐志摩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给予茅盾作家论以一个新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影响的徐志摩无疑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人生信抑只有三个大字,那就是“爱、自由和美”。为了追求理想、欢乐的人生,诗人不惜“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因而,在他的诗中多借用类似于“雪花”的意象-美丽而短暂,仿佛向读者暗示,他的追求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不能实现,那些激情、浪漫无不带有浓重的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透过其颇具感性特征的景物描写,从沈从文散文语言的张力、口语化短句的运用、"用各种官能"来写景三个方面来考察其景物描写的独特性,可以发现沈从文散文景物描写"人与自然契合"的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3.
面对同一对象“湘西世界”,选取同一视角“湘西文化”,沈从文和韩少功由于创作路径和文化态度不同而创作了各自独特的湘西人生世界.分析两人对湘西文化的不同理解以及独立的艺术个性无疑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徐志摩都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诗人,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强调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却没有人明确提到过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徐志摩诗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入手,论这这位“资产阶级诗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割裂的丝丝缕缕联系。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其小说《爹爹》中,以悲悯的笔调抒写了傩寿失去独子后的自虐回忆体验和孤独悲伤体验。这种失独体验的背后,一方面是傩寿作为"爹爹"的身份丧失后而感到焦虑和孤立,令其余生不知如何安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沈从文自身的创伤性经验以及他关于生命严肃性和文学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圆融,语言优美称于世。通过对其诗歌策略的形成运用,尤其是意象的化合与创作蕴积两方面论述其诗歌意境富于生命力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徐志摩诗歌是中西诗艺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他的整合主要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与英国浪漫派诗歌。  相似文献   

17.
作为批评家的沈从文,用平静优美的感悟式的散文化语言表达了他的文学批评旨趣。他始终保持着平静而婉约的审美趣味,一方面体现出他在文学批评上的古典趣味,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他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维护文学本体地位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8.
清未"戊戌六君子"林旭,在变法运动中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鞠躬尽瘁,视死如归,具有废除弊政、革旧鼎新的勇气和超凡行为的表现。林旭作为同光体闽派诗人,以诗歌为武器抒发他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其作品在当时诗坛具有重要的地位。林旭的妻子、才女沈鹊应在他遇害后,也以诗词酬应,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情,风格独到,别具文采。  相似文献   

19.
神巫文化是沈从文创作中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也是深入探索其创作文化意义的重要关注点。作为现代文坛中最具边地色彩的作家,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立场上,频繁借用极具风情的文学意象,进行精美绝伦的“神性”书写。他笔下人物归于神性的命运,一方面挑战着主流文化的规约和城市生命的萎顿,另一方面也寄予了作家对民族文明在现代社会命运归宿的深忧隐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