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蓖麻蚕触角的结构和嗅觉感受细胞对化学气味物质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蓖麻蚕的触角和毛形感器。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比雌蛾的长且多。雄蛾触角的每个毛形感器内有二个或三个树突。用41种人工合成化合物刺激蓖麻蚕触角,单细胞记录方法记录感受细胞的感受器电位和神经冲动发放发现,雄蛾对E6,Z11-十六碳二烯醛和E4,Z9-十四碳二烯醇,酯及醛反应明显。雌蛾触角对上述化合物无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单细胞记录方法发现反-10,顺-12-十六碳二烯醇和反-10,顺-12-十六碳二烯酸均能引发桑野蚕雄蛾触角中毛形感器的电反应,前者发放振幅较大的神经脉冲,后者发放小脉冲,选择性适应试验表明,毛形感器中存在对上述两个组分敏感的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细胞。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镜对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触角上存在11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叉形感器、芽形感器、Bǒhm氏鬃毛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4种类型,栓锥感器、Bǒhm氏鬃毛各有3种类型,腔锥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其余各有1种类型。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雌、雄蛾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雌蛾触角上没有叉形感器及腔锥形感器的第2种类型,雄蛾触角上没有发现芽形感器以及Bǒhm氏鬃毛的第1种和第2种类型。另外,毛形感器的长度、数量在两性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碧蛾蜡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显示碧蛾蜡蝉成虫触角为刚毛状,由柄节、梗节、鞭节组成.雌虫触角稍长于雄虫;雌、雄成虫感器数量不多,但感器类型丰富,有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具弯钩感器、带状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廓形感器、三角形感器、耳形感器共7类.两性间存在明显差异,具弯钩感器和毛形感器Ⅱ型仅分布在雄虫触角柄节,而带状感器和耳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虫触角柄节.雌、雄成虫触角鞭节均未发现有感器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对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超微观察,为研究该虫的嗅觉感器功能、寄主选择机制及利用性诱剂监测和防治苹褐带卷蛾提供形态学依据。应用扫描电镜对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器、耳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鳞形感器、芽形感器及B?hm氏鬃毛等8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存在的数量最多,锥形感器仅在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远端有分布,鳞形感器和芽形感器分别存在于雌虫触角和雄虫触角中,其它类型感器均可在雌雄虫触角的腹背两侧观察到。此外,通过对苹褐带卷蛾成虫喙的形态结构观察显示,其共存在3种感器,即毛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居多,仅存在少量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苹褐带卷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其具体执行后嗅觉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栎丽虎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为其行为和电生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栎丽虎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栎丽虎天牛雌虫触角明显短于体长,雄虫触角短于或等于体长。雌雄虫均有4种类型11个亚型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6个亚型、毛形感器3个亚型、刺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各1个亚型,按感器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分布于触角鞭节,毛形感器在触角各节都有分布,刺形感器主要分布在柄节、梗节、鞭节第1~2亚节和部分鞭节亚节的端部,钟形感器分布在雌虫鞭节的第7~9亚节和雄虫的第3~4亚节。感器数量和类型从触角基部向端部逐渐增加,雌虫感器数量多于雄虫。【结论】 触角端部是感受化学物质的主要部位,鞭节第6~9亚节是电生理试验的首选部位。雌虫触角数量感器较多,表明其在接收性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各感器的功能需要结合行为和电生理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嗅觉对昆虫非常重要,多数昆虫通过嗅觉寻找食物、配偶、产卵场所以及逃避天敌。触角是昆虫主要的嗅觉感受器官,不同种类昆虫的触角呈现不同形状,如棉铃虫的触角为线状,蝴蝶的为锤状,家蝇的为具芒状,柞蚕雄蛾的触角为羽状。昆虫触角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感知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感受化合物的是触角上的各种各样的感器,感器按形状大致可分为毛形、锥形、刺形、腔形、坛形、板形、耳形等。不同形状的感器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毛形和锥形感器,是感受环境中的气味化合物的主要嗅觉感器。不同种昆虫的感器在类型和数量上也…  相似文献   

8.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可可广翅蜡蝉成虫触角的形态及其感器的类型和分布.共发现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Ⅰ型、Ⅱ型)、锥形感器、三角形感器、耳廓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除柱形感器外,其他类型的感器在雌、雄虫触角上的数量和分布均无较大差异,而柱形感器仅见于雌虫触角,雄虫未见.各种感器主要分布在柄节端部,而鞭节上未发现任何感器.此外,在柄节端部还发现一种由多个三角形感器和耳廓形感器形成的感器簇.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比较烟草嘎叶蝉[Alobaldia tobae(Matsumura,1902)]和电光叶蝉[Maiestas dorsalis(Motschulsky,1895)]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及其上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两种叶蝉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显示:两种叶蝉成虫触角的形态相似,触角为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柄节和梗节较为粗短,其上分布有鳞状突起;鞭节较为细长,由许多亚节组成。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分为5种类型。烟草嘎叶蝉柄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和钟形感器(ScaⅠ),梗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锥形感器(SbⅠ)和刺形感器(SchⅠ),鞭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Ⅱ)、锥形感器(SbⅡ和SbⅢ)、钟形感器(ScaⅡ)和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电光叶蝉柄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和钟形感器(ScaⅠ),梗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锥形感器(SbⅠ)和刺形感器(SchⅠ),鞭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Ⅱ)、锥形感器(SbⅡ和SbⅢ)、刺形感器(SchⅡ)、钟形感器(ScaⅡ)和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说明两种叶蝉触角感器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刺形感器(SchⅡ)仅分布在电光叶蝉触角鞭节。两种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在雌、雄成虫间几乎无差异,在感器数量、分布和触角长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何达崇  颜增光 《广西科学》2000,7(2):144-146,149
对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触角有3种感觉器,即星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星形感器数量最多,几乎密布整个触角,鳞形感器数量以触角基部分布较多,同时也分布于鞭节各节;毛形感器(A,B型)数量最少,稀疏分布于鞭节各节。  相似文献   

11.
蓝绿齿角芫菁Cerocoma schreberi Fabricius成虫两性触角形状差异极大,性二型特征十分显著,即♀性触角典型棒状,♂性触角为不规则状.应用电子扫描电镜对♀、♂性触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该虫触角表面共分布4类11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5种、锥形感器3种、指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TS2)、锥形感器(BS3)和指形感器(DS1)为♀、♂性共有的感器类型,其感器的数量分布以毛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最多.♀、性触角的感器类型、感器数量和感器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扫描电镜观察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雌成虫的感觉系统,结果如下:2种蚜小蜂的触角上具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坛形感器、B(o)hm氏鬃毛;复眼上具锥形感器;口器上颚每侧具3根毛状感器,下颚须与下唇须顶端各着生1根刺形感器;足具毛形感器与刺形感器,这些感觉器遍布足的各个亚节,前足具触角清洁器,后足具翅膀清洁器;产卵器上具毛形感器,感觉孔,以及倒钩状突起.  相似文献   

13.
应用扫描电镜对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雌蜂和雄蜂触角的感受器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上各个感受器的长度及数量进行详细比较。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雌、雄触角上均有B9hm氏鬃毛、板型感器(I型和II型)、锥形乳头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器、厚壁化学感器、毛型感器(I型和II型)、刺型感器和感觉孔等8种类型感受器,小蜂触角在雌雄间存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B9hm氏鬃毛在雄峰梗节基部有分布,雌蜂梗节未见分布;板型感器I型和毛型感器II型仅分布在雌蜂触角,雄峰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型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雄峰,雄蜂的薄壁化学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 Morimoto)是新发现的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钻蛀性害虫,研究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有助于了解该害虫的嗅觉行为及其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方法】将成虫触角用超声波清洗并冷冻干燥,采用离子溅射仪喷金镀膜,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分布状况。【结果】香樟齿喙象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共有7类11种感器类型,分别为3种刺形感器、2种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以及表皮孔、柱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刺形感器是香樟齿喙象的主要感器类型,在性别之间除刺形感器Ⅰ型、Ⅱ型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类型感器长度、数量及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仅在雌虫触角上发现。【结论】此次研究观察了香樟齿喙象成虫的触角感器类型,可为开发基于信息素的害虫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董双林  杜家纬 《武夷科学》2002,18(1):316-316
同大多夜蛾科昆虫一样 ,甜菜夜蛾雄蛾腹部第 8节的末端具有味刷构造 ,当雄蛾被引诱到雌蛾或雌性诱芯附近时 ,呈现典型的振翅、打开味刷、腹末端上弯、追逐雌蛾等预交尾序列行为。为弄清甜菜夜蛾雄蛾打开味刷的生理功能 ,探讨利用雄蛾性信息素防治害虫的新途径 ,我们利用电生理及风洞等行为生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初步结果如下。(1) GC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雄蛾味刷的正已烷浸提液中含有 3种组分 (I:II:III) ,3者间的比例为 18:2 5 :5 2 %。(2 )求偶观察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使雌蛾求偶的百分率降低。在整个暗期的雌蛾求偶阶段 ,处理组雌蛾的求偶百分率均小于对照组 ,在暗期后期的差异更大。求偶率下降使平均求偶时间随之明显缩短 ,对照组雌蛾的平均求偶时间为 4 .5 8h,处理组为 3.4 9h,缩短 2 3.80 %。 (3)风洞测定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对同种雄蛾向雌性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在雌蛾性信息素中加入 2 0个味刷当量的浸提液 ,对雄蛾向性信息素诱芯的定向飞行、飞行半程以上、接近诱芯及在诱芯上的降落率等指标 ,均无明显影响。 (4)雄蛾味刷浸提液不能引起雄蛾触角明显的 EAG反应 ,表明甜菜夜蛾雄蛾触角上不存在味刷化合物的感受器 ,这与结果(3)也是一致的。上述结果提示 ,在甜菜夜蛾雄蛾接近一只  相似文献   

16.
印度谷螟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 ǜbner)是世界性的贮粮害虫。本文对其触角用扫描电镜进行了研究。其触角为丝状,由基部的柄节、梗节和43~45节鞭节组成。共发现了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栓锥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等共七种感受器,并研究了它们在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感受器在雌、雄蛾上也有很大差异,特别是毛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另外发现了又一种类型的锥形感受器,此种形状的感受器在国内外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雌雄米象触角的超微结构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米象的触角为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三部分,共8节。米象触角有3种类型、6种亚型的感器,分别为三种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SB 1-3)、一种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以及两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 1-2)。雌雄米象触角感器,在类型、数量及分布上均无显著差异,且无性二型现象。米象触角感器在分布上最大的特点是,感器并非均匀散布于整个触角,而是聚集于鞭末节末端形成感器簇,其他鞭节、柄节和梗节上触角感器分布很少且类型单一。用触角感受器无法区别米象和玉米象两个近缘种,通过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学差异来鉴定两个种仍然是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阿里山潜蝇茧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康  陈家骅  季清娥 《武夷科学》2011,27(1):114-117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触角感器,共发现6种类型的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的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均有2种类型.感器种类和分布无性别差异.结合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对各感器的功能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性信息素几种活性成分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亚麻酸和亚油酸为起始原料,合成了茶尺蠖性信息素的七种活性组分化合物,即(Z,Z,Z)─3,6,9一十八碳三烯,顺─6,7─环氧─(Z,Z)3,9一十八碳二烯,(Z,Z,Z)─3,6,9一十九碳三烯,(Z,Z,Z)─3,6,9一二十二碳三烯,(Z,Z,Z)─3,6,9一二十四碳三烯,(Z,Z)─9,12一十八碳二烯─1─醛,(Z,Z,Z)3,6,9一十八碳三烯─1─醛。  相似文献   

20.
用触角电位仪测试了棉铃虫成虫对8种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及挥发物混配后的触角电位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未交配雄蛾对丁香酚、叶绿醇、3-甲基苯甲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较高;处女蛾对环庚酮、2-羟基苯甲醛、3-甲基苯甲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也较大,交配后的雌雄蛾对苯乙醇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最高。但成虫都对3-甲基苯甲醛有较强烈的反应(EAG值都较大),将对各自有较大触角电位反应值的3种化合物两两进行混配,成虫对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部分有减小的趋势,但减小的电位值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