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财经剪贴     
《世界知识》2011,(23):10-10
温家宝: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 11月19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表示,中国一直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9月下旬至11月初,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出现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  相似文献   

2.
由于外汇供求状况被扭曲地表达,价格信号失灵,使得从汇率市场的运行与决定机制中预测人民币走势发生偏离,从而只能在考虑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前提下,以是否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为准绳选择短期内是否升值,另一方面尽快形成有效率的真实的汇率形成和决定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和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汇率机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汇率决定学说中的国际收支平衡学说,遵循国内和国际商品生产最大获利原则,构建了价格、边际生产成本、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买卖与汇率变动之间的汇率机制模型。借助于模型,分析在浮动和固定汇率机制下,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避免汇率振荡,从而获得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在调整汇率水平的同时,也改变了汇率波动幅度,而汇率的波动性是汇率风险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汇率波动有扩大的趋势。汇率波动的不确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汇率形成机制,避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离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越来越近。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这一方面使得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滞后;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被动地吸收外汇,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快速增长。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认为我国应该回归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现状的分析,得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是符合我国利益的最佳汇率制度选择。这不仅使我们能够维护国内金融的稳定,同时也能分享到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那种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甚至贬值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沿着既定的汇率制度所安排的“渐进式”路径,根据国际金融体系发展的趋势,逐步改变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这将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光珍  孙伟东 《科技信息》2010,(23):J0409-J0409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客观上要求我国要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国债的自身优势使之成为我国外汇管理的重点选择。但我国将大量外汇储备用子投资美”国国债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我国应通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外汇市场、健全金融体系等措施来消除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其他国家货币的汇价。针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在短期内对外贸出口企业产生的影响,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重视防范人民币汇率风险;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汇率避险工具来降低汇率风险,改善出口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现状的分析,得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是符合我国利益的最佳汇率制度选择.这不仅使我们能够维护国内金融的稳定,同时也能分享到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那种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甚至贬值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沿着既定的汇率制度所安排的"渐进式"路径,根据国际金融体系发展的趋势,逐步改变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这将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刘洪弟 《科技资讯》2007,(10):182-182
本文将在国际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发展这一背景下,讨论不同汇率制度选择的注意因素,分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思路:“长期取向应当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短期走向则应实行目标区管理制度,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ARCH族模型来对人民币/美元汇率收益率进行建模,并分析其波动的杠杆效应和风险溢价效应,结果发现汇改后外汇市场效率有所提高,外汇市场的风险可由过去的风险程度加以预测.由TARCH、EGARCH、EGARCH-M模型的研究显示人民币/美元汇率收益率存在杠杆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还不具备具有的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溢价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当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美元指数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Johansen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GARCH模型计算月度波动率,对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我国进出口总量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以及美元指数及其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较大,而对进口影响较小;美元指数的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幅度较大.同时,研究表明美元指数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是.研究证明,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贸易失衡状况不仅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有关,也和美元本身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有关.研究结果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Q检验,经典R/S分析法以及ARFIMA模型对人民币和欧元汇率收益率序列的记忆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收益率虽然不存在显著的短记忆性,但长记忆特征比较显著,而欧元汇率收益率虽然存在短记忆特征,但不存在显著地长记忆性,说明了欧元外汇市场的成熟和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低效,因此,对两种汇率收益率序列的拟合预测需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外汇做市商的概念和功能阐述,揭示了外汇做市商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库存,这种外汇库存会因市场汇率的变化给外汇做市商带来风险,确定最佳外汇库存量是控制库存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分析汇率风险损失、库存外汇机会成本和缺货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了外汇做市商适度外汇库存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在研究外汇做市商的外汇库存风险与其对外报价的关系后,提出了外汇做市商控制外汇库存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企业债券市场,并针对汇率波动对企债市场的影响,提出建立LSTM和GRU两种神经网络模型;首先证明了它们对于企业债券市场收益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再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之一,验证人民币汇率对企债市场收益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加入汇率指标后,两种模型不仅能捕捉收益趋势,同时都在数值上也更加精准可靠。实证研究表明,目前在研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时,人民币汇率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并且相较而言GRU模型的结果更为精准。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CPI也持续出现了上涨现象。根据2009—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CPI的月度数据,利用Eviews3.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与CPI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CPI的变动同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是一致的,外汇储备剧增对CPI上涨起着间接作用。因此,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藏汇中央"和"藏汇于民",并且逐步实现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表明,2012年人民币汇率在“汇改”后累计升值幅度超过30%的基础上,已经达到经济基本面决定的均衡汇率水平。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人民币汇率将围绕这一均衡水平宽幅震荡。在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中,我国经济增速、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欧债危机是决定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央行应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金融体系的改革,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渐进性原则和房地产价格与汇率的基本关系,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受到汇率改革的预期时点、汇率预期上升幅度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加快建设具有稳定预期机制和渠道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人民币汇率表现出较强劲的升值态势,反映出中国相对稳健的经济增长和市场中的升值预期。但经济基本面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已失去大幅升值的基础。另一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减速、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世界经济运行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在未来可能进入阶段性贬值通道或围绕目前水平宽幅震荡。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强的环境下,我国央行需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大多数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的现实背景,考虑到交易成本在内的一价定律,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影响出发,以大宗农产品中的大豆、小麦和白糖为例,根据大宗农产品的国内期货价格的日频数据和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运用多元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与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正相关关系,美元的贬值可能会导致更高的大宗农产品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