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买来《中华俗语源流大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5月版.下文简称“《源流》”)两年多了.经常翻检之中,觉得它确是一部既严谨实用,又能给读者提供“丰富和系统的俗语知识”的大型工具书(《出版说明》).一些大型工具书(如新《辞源》、《辞海》及《汉语大词典》等)所不收或虽收却失之过简的好多俗语,在这里往往能找到确切而具体的答案,——特别是关于它们的源头及演化轨迹方面.谓予不信,请读读它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有钱能买鬼推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条目释文,再去查查以上所举工具书,一比便知.然而,正象“金无足赤”那样,这部词典,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与失误之处.今不揣鄙陋,粗粗归纳,谈出来以供此书的编著者及读者参考罢.  相似文献   

2.
《夷坚志》俗语词选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洪迈撰的《夷坚志》是宋人志怪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这部书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大量的俗语词。如:闽南话里作“抓、逮捕”的常用词“录”字,书里共出现26次(见拙作《闽南方言“录”字小议》,《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正昼(即正午)17次,生理(即生意)11次,且这些俗语词,通常采用俗别字和音近替代字,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极可宝贵的材料。本文选释今天闽南话里所见的《夷坚志》里的俗语词若干例,以供读者参考。文中注的音,系笔者家乡诗山方音。若写不出本字,则用同音字代替。  相似文献   

3.
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深刻道理的“套话”。《礼记·大学》中说:“谚,俗语也”。《尚书》中称“喭”(按:喭即谚)为“俚语”。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释“谚”为“传言也”。《广雅·释诂》说,“谚,传也。”《太平御览》载:“传言也,俗言曰谚。”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训为:“谚,传言也。谓传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十四至十六世纪意大利几位学者、诗人维吉里奥、彼特拉克和班波在“俗语问题”上对但丁的批评,分析了他们所代表的拉丁文化对意大利俗语文化的拒斥,并从《论俗语》与《飨晏篇》入手,着重评价了但丁选择俗语的高度民族意识与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无以与夫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逍遥游》);有明显因袭关系者如“临尸而歌”(《大宗师》)与“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属于前者,至少可举出十余例,  相似文献   

6.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7.
叶适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南宋学者刘宰说:“水心叶先生之文,如涧谷泉,挹之愈深。”(《漫塘集》卷二四《书夏肯父乃父志后》)清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美叶适说:“文章雄瞻。才气奔逸,在南渡卓然为一大家。其碑版之作,简质厚重,尤可追配作者”;“能脱化町畦,独远杼轴,韩愈所谓文必己出者,殆于无忝。”(卷一六0《水心集》)  相似文献   

8.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别后相思,人情之常。《诗经》里有“一日三秋”(《王风.采葛》)、“甘心首疾”(《卫风.伯兮》)、“惄(ni)如调饥”(《周南.汝坟》)等语都形容相思之深。为把相思这种心理活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张爵《九章正明算法》四卷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刊本之残本。该残本可以补充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正明算法”条之所略,并可据以辑得刘仕隆《九章通明算法》(1424年)“难题”的大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床(牀)”,历来字书、词书和古注的解释大致有四:一为坐卧之具。如《说文》:“安身之几坐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释器》:“栖谓之床。”《广韵》:“箦也。”(箦亦床也)二为井干或井栏。一般皆引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为证,诗词中多作“银床”或“玉床”。三为“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见《中华大字典》)四为“凡荐居物下者,多谓之床,如乘齿牙之骨曰牙床,产朱砂之白石曰牙床。”(同上书)此义新版《辞源》改训为“底部”,增补“河床”、“矿床”二例。  相似文献   

11.
将古书中“唯(恣、纵)……所”句里“所”字,解为疑问代词“何”,则怡然理顺,解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则杆格难通。兹讨论如下,求教于同仁。一、一般古书注释把“唯(恣、纵)……所”句的“所”字俱作特别的指示代词。如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在苏轼《放鹤亭记》“纵其所如”注:“不合语法,和‘纵一苇之所如’同病。”这是误指古人瑕疵之一例。还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触龙说赵太后》“恣君之所使之”。蒋绍  相似文献   

12.
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同义词,尊称不少, 有的超过一打,少的也有半打之多。 第一人称现在多用“我”这个字,而翻阅书本,除了同义词外,还有骄称与自称谦词之别。古书上的第一人称多用“余”和“吾”,如“余将老。”见《左传·宣公十七年》;又如“吾爱吾庐。”见陶潜《读山海经》。自称谦词有“仆”字,如“仆始生六七月时”。(白居易《与元九书》),“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奴”原是  相似文献   

13.
在“怪世奇谈”系列《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中,作家冯骥才以如椽之笔描金铁丝般地勾勒出一幅幅“津味”十足的风俗画卷。其博大深途的内在底蕴,恢宏续密的艺术构思,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穷形尽相的艺术表现,波诡云满的情节冲突,酣畅淋漓的民俗品味,繁得博杂的方言俗语,在他那居高临下全方位的考察和审视中,开创了民俗文学一个新的领域;他那洞幽烛微的独到发现和思考,使乡土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怪世奇谈”系列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挖掘,及所显示出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和魅力,在万紫千红的民族文化苑围中,…  相似文献   

14.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古俗语词有极高造诣的著作之一,作者张相先生,字献之(1877——1945),浙江杭州人。这本书自1953年问世以来,一直得到国内外的好评。朱居易先生说这本书“对研究韵文者说来,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5.
“浑(扌追)自撲”“举身自撲”二语词屡见于《敦煌变文集》,是唐五代的俗语词。这两个语词,早在六十年代就已引起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刊登陈治文先生《“浑(扌追)自撲”校释》一文,把这两个语词都解释为“全身自己覆倒”。此后的有关研究变文语词的论文多承此说。笔者以为这个解释尚有可议之处,因此,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教于陈先生及诸方家。先议“浑(扌追)自撲。”  相似文献   

16.
安麓村生于何年,这不仅是有关安氏行年的一般问题,重要的是,据此可以说明安氏与明珠之关系,究竟如清钱听默、端方及今人邓之诚先生所云为明珠家“最为豪横”的“家奴”,抑是贾而好儒的博雅之士?笔者拙作《安麓村事迹汇考》(载《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四期)一文,曾据尝馆安麓村家的诗人符曾于清乾隆九年(1744)写的《祝古香六十寿》七言诗(《春凫小稿》卷三》),上推安麓村当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谓叶德辉、高凌雯所推的安氏生于康熙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与杜甫,是学术界公认的唐代涛国中的“双子星座”。两人白天宝三年夏在梁园初识后(详见拙作《李杜初识时地探索》一文,载《四川师大学报》1987年1期),一见如故,即结下了“怜君如兄弟”的交往情谊,而且,这种情谊直到二人的晚年,都不曾有丝毫之破裂与损伤。但是,我们若从年龄的角度考察,知李白大杜甫十二岁,杜甫于李白本应称兄,  相似文献   

18.
(一)选用词义于诗意未安之例于濆《山村叟》:“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注:“课:教。经:……这里的‘经’引申为织的意思。黄茧:黄色的丝,多为野蚕丝。”(644页) 诗只言“叟”,未言“媪”,而蚕桑纺织乃系女事,《汉书·地理志》:“……男子耕农,……女子蚕桑织绩。”《汉书·文帝纪》:“……皇后亲桑以奉祭服。”俗语“男耕女织”,均其证。叟教织不合常理。《说文》(三上言部)、《广雅·释诂》(卷五上):“课,试也。”《汉书·京房传》:“……宜令百官各试其功,……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考”、“课”对文。《晋书·元帝纪》:“劝课农桑。”知“课”有考核、检查之义。“课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在这之前的史事年代均要通过推算得到。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决定性战役。这次大战发生在哪一年,是确定商朝最后一年和周朝开国元年的关键。由于上古史料缺乏,人们推算的结果分歧很大。胡厚宣在《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列举了前人12种说法。 我国古代使用干支纪年。从共和元年(前841年)开始,干支纪年就一直不断。所以学者们要弄清共和以前的年数,便只好从共和元年开始往下推。最早给牧野之战加上干支的是汉代的纬书。(如《周易》的《是类谋》、《乾凿度》等)它们根据西汉流传的“殷历”说武王伐纣之年是“己已”年。(前1132年)在晋代出十的《竹书纪年》中,晋人加上了“庚寅”。(前1051年)而皇甫谧《帝王纪年》则以克殷之年为“乙酉”(前1116年)。到宋代又有更多的分歧。郑樵《通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郭锡良、李玲璞二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在便利自学方面下了功夫,文选注释比较详细。笔者在撰写与之配套的《古代汉语文选今译及自测题》(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过程中,发现文选注释方面依照“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凡例》)的标准,尚有当注未注的缺憾。兹不揣谫陋,补注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