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P2S5分别与萘和二茂铁反应,得到两种配位基前体:C10H7-P=S-S-S=S-P-S-S-C10H7(L1,C10H7为naphthyl萘基)和Fe-P=S-S=S-P-Fc-S(L2,Fc为二茂铁基)。L1和L2分别与Co2(CO)8反应,得到两种新的含S,P桥基的六核钴羰基簇合衍生物:Co6(μ3-S)2(μ4,,η^2-SPC10H7)(CO)14(Ⅰ)和Co6(μ3-S)2(μ4,η^2-SPFc)(CO)14(Ⅱ).L1与Ru3(CO)12)反应得到Ru3(μ3-S)(μ-H)2(CO)9(Ⅲ)和Ru4(μ3-S)(μ3-PC10H7)(CO)10(Ⅳ).通过元素分析和谱学表征,对族合物Ⅰ-Ⅳ的结构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2.
由Co2(CO)8与3个含硫、磷杂原子的有机前配体反应,得到两个四核和一个六核含硫、磷原子配位分子片的新颖钴羰基簇合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1HNMR和MS等谱学表征,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如下:Co4(μ3-S)[P(S)(OCH3)2]2(CO)9(Ⅰ)、Co4(μ,η2-S2)[P(O-i-C3H7)2]2(CO)10(Ⅲ)和Co6(μ3-S)2.对它们可能的立体结构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3.
由 Co2 (CO) 8与 3个含硫、磷杂原子的有机前配体反应 ,得到两个四核和一个六核含硫、磷原子配位分子片的新颖钴羰基簇合衍生物 .通过元素分析、1HNMR和 MS等谱学表征 ,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如下 :Co4 (μ3 -S)〔P(S) (OCH3 ) 2 〕2 (CO) 9( )、Co4 (μ,η2 -S2 )〔P(O-i-C3 H7) 2 〕2 (CO) 10 ( )和 Co6(μ3 -S) 2 (μ-SP ) (μ6,η3 -SP ) (μ-CO) (CO) 10 ( ) .对它们可能的立体结构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4.
用P(OEt)e)和PPh3分别与Co6(μ6-P)(μ,η^2-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2进行取代反应,首次得到了4-取代和1个二取代含半填隙磷原子配体六核钴羰基簇合物的取代衍生物,化学式如下:Co6(μ,η^2-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1[P(OEt)3](Ⅰa和Ⅰb,同分异体)Co6(μ6-P)(μ,η^2-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1[P(OEt)3]2(Ⅱ),Co6(μ6-P)(μ,η^2-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1(PPh3)( Ⅲa),Co6(μ6-P)(μ,η^2-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μ-CO)(CO)(PPh3)(Ⅲb),对5个合成的簇合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IR(vco),^1HNMR,^31PNMR和MS谱学表征,发现ⅠaⅡb,Ⅲa,Ⅲb是一取代的同分异构体,P(OEt)3和PPh3可能代母体钴簇合物基底不同钴原子上的一个CO。Ⅱ是二取代物,两个P(OEt)3分子可能各取代母体钴簇合物在顶端的两个钴原子上的一个CO。  相似文献   

5.
用P2S5分别与萘和二茂铁反应,得到两种配位基前体:(L1,C10H7为naphthyl萘基)和(L2,Fc为二茂铁基).L1和L2分别与Co2(CO)8反应,得到两种新的含S、P桥基的六核钴羰基簇合衍生物:Co6(μ3-S)2(μ4,η2-SPC10H7)(CO)14(Ⅰ)和Co6(μ3-S)2(μ4,η2-SPFc)(CO)14(Ⅱ).L1与Ru3(CO)12反应得到Ru3(μ3-S)(μ-H)2(CO)9(Ⅲ)和Ru4(μ3-S)(μ3-PC10H7)(CO)10(Ⅳ).通过元素分析和谱学表征,对簇合物Ⅰ~Ⅳ的结构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6.
详细研究了[Re2(CO)10]在TMNO·2H2O的作用下与配体MeN(CH2CH2OH)2的反应,反应产物用二氯甲烷一已烷混合溶剂重结晶,得到Re(I)单核配合物fac-[Re{η^3-MeN(CH2CH2O)(CH2CH2OH)}-(CO)3]。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1H NMR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SMARTCCD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在此晶体结构中,每个铼(I)阳离子与2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和3个羰基六配位构成变形的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用Co2(CO)8与含硫含磷杂环配体ClPSCH2CH2CH2S反应,合成得到含有半填隙μ6-P原子的新的六核簇Co6(μ6-P)(μ-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21,同时,得到三核簇Co3(μ-PSCH2CH2CH2S)3(CO)62,通过元素分析和波谱表征确定了二个簇合物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8.
用 P2 S5分别与萘和二茂铁反应 ,得到两种配位基前体 :C10 H7PS SSPSC10 H7( L1,C10 H7为 naphthyl萘基 )和 Fc PS SSPSFc ( L2 ,Fc为二茂铁基 ) .L1和 L2 分别与 Co2 ( CO) 8反应 ,得到两种新的含 S、P桥基的六核钴羰基簇合衍生物 :Co6( μ3-S) 2 ( μ4 ,η2 -SPC10 H7)( CO) 14 ( )和 Co6(μ3-S) 2 (μ4 ,η2 -SPFc) ( CO) 14 ( ) .L1与 Ru3( CO) 12 反应得到 Ru3(μ3-S)(μ-H) 2 ( CO) 9( )和 Ru4 (μ3-S) (μ3-PC10 H7) ( CO) 10 ( ) .通过元素分析和谱学表征 ,对簇合物 ~ 的结构进行了推测 .  相似文献   

9.
(N(P(C6H5)3)2(HFe3(CO)11)与异氰酸苯酯反应,酸化后给出了簇合物Fe6(CO)14(μ-CO)3-(μ-η^2-OOCNC6H11)异氰酸苯酯的C=O双键劈开加氧,以(μ-η^2-OOCNC6H11)形式配位于2个铁原子,异氰酸苯酯的苯加氢还原子为环己烷,同时表征了产物的IR,^1HNMR和MS谱。  相似文献   

10.
用 P( OEt) 3和 PPh3分别与 Co6(μ6-P) (μ,η2 -SCH2 CH2 CH2 S) (μ-PSCH2 CH2 CH2 S)( CO) 12 进行取代反应 ,首次得到 4个一取代和 1个二取代含半填隙磷原子配体六核钴羰基簇合物的取代衍生物 ,化学式如下 :Co6( μ6-P) ( μ,η2 -SCH2 CH2 CH2 S) ( μ-PSCH2 CH2 CH2 S)( CO) 11〔P( OEt) 3〕 ( a 和 b,同分异构体 ) ,Co6( μ6-P) ( μ,η2 -SCH2 CH2 CH2 S) ( μ-PSCH2 CH2 CH2 S) (μ-CO) ( CO) 9〔P( OEt) 3〕2 ( ) ,Co6(μ6-P) (μ,η2 -SCH2 CH2 CH2 S) (μ-PSCH2 CH2 CH2 S) ( CO) 11( PPh3) ( a) ,Co6( μ6-P) ( μ,η2 -SCH2 CH2 CH2 S) ( μ-PSCH2 CH2 CH2 S) ( μ-CO) ( CO) 10 ( PPh3) ( b) .对 5个合成的簇合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 ,IR( νco)、1HNMR、31PNMR和 MS谱学表征 ,发现 a和 b, a和 b 是一取代的同分异构体 ,P( OEt) 3和 PPh3可能取代母体钴簇合物基底不同钴原子上的一个 CO. 是二取代产物 ,两个P( OEt) 3分子可能各取代母体钴簇合物在顶端的两个钴原子上的一个 CO.  相似文献   

11.
化合物[Co(bdpp)(NO3)2](bdpp=二(3,5-二甲基吡唑)丙烷)是在乙醇溶液中通过Co(NO3)2·2HO和bdpp反应制备而成。钴离子与一个二(3,5-二甲基吡唑)丙烷和两个硝酸根离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面体构型。其键长和键角与同类化合物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三维的配位聚合物[Ba(tzda)(H2O)3]n(H2tzda为l,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晶体[Ba(tzda)(H2O)3]n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74679(9)nm,b=0.81618(10)nm,c=l、34333(17)nm,α=107.2990(10)°,β=91、8850(10)°,γ=111.8700(10)°,Z=2.晶体结构中,钡离子与九个氧原子配位,其中六个氧原子来自于五个tzda^2-配体,另外三个来自于水分子,配体tzda^2-的两个羧基则分别采用了μ3-η^2:η^2。和μ2-η^1:η^1两种不同的配位模式将Ba(II)离子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有机锡化合物{(PhCH2)2Sn[4-NC5H4CON2C(CH3)CO2](H2O)}.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在该配合物的晶体中,锡原子呈五配位畸变三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标题化合物[Co2(bte)3(NCS)4(H2O)2]n(bte=1,2-双(三氮唑-1-基)乙烷),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晶体结构,空间群为Pi,a=7.7962(2),b=8.3407(4),c=14.7735(5)A,α=86.835(2),β=76.2031(9),γ=80.583(3)°.晶体包含两个独立的结构[Co(bte)(NCS)2(H2O)2]和[Co(bte)2(NCS)2].[Co(bte)(NCS)2(H2O)2]的结构是由1个bte配体桥联2个Co^2+离子形成的一维中性链,其中Co^2+离子位于由bte的4个氮原子和2个反式NCS^-的2个氮原子和2个水分子组成的扭曲八面体环境中.[Co(bte)2(NCS)2]的结构是由2个bte配体桥联2个Co^2+离子形成的一维中性链,其中Co^2+离子位于由bte的4个氮原子和两个反式NCS^-的2个氮原子组成的扭曲八面体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用 Co2 ( CO) 8与含硫、磷、氮原子有机前配体反应 ,首次得到 5个五至八核含硫、磷、氮原子配位分子片的钴羰基簇合衍生物 .通过元素分析和 IR、1HNMR、3 1PNMR和 MS谱学表征 ,确定它们的化学式如下 :Co6( SP— 仭狾CH3 ) ( P— 仭?OCH3 ) ( N— ? ( S) ( CO) 14( ) ,Co8( P— 仭?OCH3 ) 2 ( N— ? ( P) ( CO) 11( ) ,Co6( SP— 仭?OCH3 ) 2 ( N—? ( S) 2 ( CO) 13 ( ) ,Co5( NCH2 — ? 2 ( S) ( CO) 8( )和 Co7( PC4 H8S) 2 ( S) 3 ( CO) 13( )  相似文献   

16.
用Co2(CO)8与含硫含磷杂环配体ClPSCH2CH2CH2S↓反应,合成得到含有半填隙μ6-P原子的新的六核簇Co6(μ6-P)(μ-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21,同时,得到三核簇Co3(μ-PSCH2CH2CH2S↓)3(CO)62,通过元素分析和波谱表征确定了二个簇合物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η5-C5Me5)2Mo2(μ-S)2S2 和Cu(MeCN)4(ClO4)在乙腈中回流并与PPh3反应得到了簇合物[(η5-C5Me5)2Mo2(μ3-S)4Cu2(PPh3)2 (ClO4)2·H2O.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光谱和X射线晶体结构测试.并使用Z扫描技术在532nm处测定了其在CH2Cl2溶液中的三阶非线性光学(NLO)性质.结果表明:该簇合物具有立方烷结构的簇阳离子,在溶液中表现出较强的三阶非线性吸收和自散焦效应。  相似文献   

18.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在赝势基组RHF/LANl2Dz的水平上对[Co(三元胺)(二元胺)C1]型配合物—[Co(pema)(amp)C1]^2 及[Co(pema)(amp)oH]^2 (pema=N—(2—吡啶基甲基)乙二胺,amp=2—(氨基甲基)吡啶)体系的十个可能的几何异构体(四个经式异构体和六个西式异构体)进行了结构优化及基态能量计算,对于[Co(pema)(amp)C1]^2 体系;f2‘‘‘‘;f3;m3;m4以四个异构体的基态能量比其他异构体低,其中f3为最低。在结构上,它们都合有C—H…π结构。而在合成实验中确实仅分离得到异构体f3。对于体系[Co(pema)(amp)oH]^2 ,基态能量较低者仍为f2‘‘‘‘;f3;m3;m4;但此时f3是其中最高者。利用平衡碱水解方法,分离提纯得到的四个异构体,结构解析征实,它们正是理论计算结果中体系能量较低的四个异构体f2‘‘‘‘,f3,m3和m4。这表明C—H…π相互作用在体系优势构型的形成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铁羰基化合物的研究—(η~5-C_5H_5)Fe(CO)_2CH_2Si(OCH_3)_3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戊二烯基二羰基合铁的钠盐Na[η~5-C_5H_5)-Fe(CO)_2]能与氯甲基三甲氧基硅烷[ClCH_2Si(OCH_3)_3]直接反应生成化合物(η~5-C_5H_5)Fe(CO)_2CH_2Si(OCH_3)_3。  相似文献   

20.
室温下,通过[(PPh3)2Cu(NO3)]与二硫化碳在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中反应合成了铜(Ⅰ)配合物[(PPh3)2Cu(S2COMe)],研究了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光谱性质,并经X-射线结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心铜离子分别与来自三苯基膦的两个P原子和S2COMe-阴离子中的2个硫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配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12121,晶胞参数如下:a=0.951 3(2)nm,b=1.807 5(4)nm,c=1.996 8(3)nm;V=343.34(12)nm3,Z=4,F(000)=1 440,Dcalcd=1.345 g.cm3,μ=0.880 mm^-1,R=0.048 7,Rw=0.093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