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别造山与成盆作用过程.认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层序Ⅰ记录了扬子地台由克拉通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软碰撞未造山的过程;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层序Ⅱ记录了前陆盆地的三次幕式演化过程,反映了早燕山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呈斜向、剪刀式由东向西陆-陆碰撞关闭以及前展逆冲叠置造山作用过程,与江南逆冲带联合作用形成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向西的迁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区域构造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构造层序Ⅲ记录了晚燕山期地壳快速均衡隆升,伸展断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青岛仰口构造混杂岩位于大别-胶南造山带东段,为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边界韧性剪切带内的蛇绿混杂岩.它大体经历了三期变形,始于印支期,历经燕山期至后燕山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鲁东胶北隆起带上蓬莱群板岩中伊利石结晶度值测量,确定了蓬莱群经历过低绿片岩相(浅变带)区域变质.这期变质是胶北隆起带上晚石炭世"蓬莱运动"造成的同构造区域变质.处于华北板块南缘上胶北隆起带内的"蓬莱运动",是华北与扬子板块沿胶南隆起带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超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全长200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1.0Ga左右,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带件是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表明了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在烟台-蓬莱-栖霞地区的详细构造与变质研究,分析胶北地区太古代以来的变形与变质演化历史及其意义.继太古代胶东群形成之后的胶东事件,在胶东群中造成了第一期的南北向构造和同构造麻粒岩相高级区域变质.于粉子山群沉积之后、大致17亿年前发生的粉子山事件使胶北地区基底最后固结.这期造山事件在基底中产生了广泛的平缓变形面理、褶皱及同构造角闪岩相区域变质.晚石炭世的蓬莱事件,以北北东一南南西向挤压造成了蓬莱群及基底中普遍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褶皱及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蓬莱事件是华北与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胶北地区的后蓬莱事件造成了局部的北北京向膝折和褶皱,并未伴生区域变质.这一变形事件可能是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或侏罗纪燕山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描述了在蚌埠马山发现的一条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构造,该构造具有由南向北推覆的运动学特征;通过对推覆构造内石英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测年得到年龄(268.6±25.0)~(208.3±20.0)Ma和(163.4±16.0)~(151.5±15.0)Ma;在马山看到178°∠13°低角度南倾的滑脱面,并且越靠近滑脱面,岩石的变质变形特征越强烈;从推覆构造带内有2期不同的变形特征、2组代表性面理182°∠10°和142°∠33°,再结合年代学数据,推测此逆冲推覆经过2期构造:一期受到印支期阶段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完全碰撞近南北向的挤压;另一期受到早-中燕山阶段,太平洋板块与亚洲陆块碰撞近北西向的挤压。  相似文献   

7.
豫西义马煤盆地是华北板块南缘的一个小型中生代含煤盆地,研究它的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有助于对华北板块南缘含煤盆地的认识、预测和开发。本文首次提出並论证了义马煤盆地是沿近东西向的印支期压扭性断裂带发育的断陷盆地,从沉积、构造两方面讨论它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力源作用下统一构成了青海省北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成为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带,是华北板块与南华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的浅部构造变形的产物,也是南北板块拼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对北黄海钻遇的侏罗系地层的4个变质火成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主要获得了2类年龄记录,一类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形成演化的年龄,另一类是印支期碰撞造山改造的年龄记录.变质基底的年龄区间分布在1.0Ga至2.6Ga,其中1.4Ga至1.8Ga是一个主要构造岩浆期,包括(1 792±140)Ma,(1 447±110)Ma和(1 524±68)Ma三组U-Pb谐和年龄.与华北和扬子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定年结果为200Ma至240Ma.这2类年龄与邻区胶北地体及苏鲁造山带获得的年龄数据具有很好可比性,可为进一步认识北黄海侏罗系物源区构造演变特点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别造山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早期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以及后造山伸展阶段的伸展滑脱,岩层中保留了多期的构造变形记录,导致俯冲碰撞期的构造变形难以识别.文章重点研究大别山南缘团陂至马垅这一剖面,通过野外的宏观构造及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得知该地区岩石的有限应变测量值为1.5~2.0,岩石形成温度为300~700℃,并探讨大别造山带南缘俯冲期的构造变形记录.  相似文献   

11.
Adakite[1] is an igneous rock generated by the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ing ocean slab in an island arc setting. Meanwhile, residuals of the slab-melting are transformed to eclogite or garnet-amphibolite during a slab subduction process. This note reports the adakite-type grey gneisse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 Dabie Mountain. These adakit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Al2O3 (14.97%-17.56%), Sr (545-941 μg/g), Sr/Y (44.71-218.98), La/Yb (16.70-97.50), and low Y (3.32-12.19?μg/g), Yb (0.31-1.34 μg/g), Sc (0.92-4.2 μg/g), as well as positive Sr anomaly but absent or positive Eu anomaly.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low aluminum grey gneisses with low Al2O3 (13.73%-14.38%), Sr (262-409μg/g), Sr/Y (6.46-15.97) and La/Yb (1.90-22.60), high Y(21.79- 36.24 μg/g), Yb (2.00-5.59 μg/g) , Sc (8.30%-12.70%), and negative Sr, Eu anomaly in the North Dabie Mountain. The adakite-type grey gneisses in the North Dabie Mountain were most probably formed by the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ing ocean slab before the Indo-Chinese epoch. We suggest that the subducting of an ocean slab took place prior to the incorporation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plates in the Indo-Chinese epoch, 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adakite-type igneous rocks and some ultrahigh pressure eclogites related to the subducted ocean slab. Therefore, besides the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of the Indo-Chinese epoch, some ultrahigh pressure ecoglits were most likely formed prior to the Indo-Chinese epoch in the Dabie Mountain. In addition, the adakite-type grey gneisses with arc origin occur in the North Dabie Mountain, inferring that the Yangtze plate subducted down below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main suture zone between the two plates was likely along the southern side to the North Dabie Mountain.  相似文献   

12.
南阳独山玉矿的成矿构造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地质学分析出发,主要利用地球化学的方法,结合古火山岩构造背景判别(ESCORT)专家系统,重点对南阳独山玉矿的成矿构造背景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阳独山玉矿是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秦岭洋板块间相互作用形成秦岭造山带的特定大地构造背景下,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复成因玉矿床.  相似文献   

13.
衡阳盆地大地构造处于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相结合的钦-杭成矿带西段,属钦杭成矿带中部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成矿带中段北缘交汇区.铜多金属矿床均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及周边,其受区域上构造演化特定时期断陷盆地控制下的统一构造岩浆(火山)热液活动的制约,与深大断裂及其交会区强烈的构造-岩浆(火山)热液活动密切相关,主成矿时...  相似文献   

14.
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深部物理状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燕山末期——喜马拉雅初期由于华北板块相对于秦岭造山带的俯冲,在秦岭北缘形成巨型陆内俯冲带。反射地震剖面揭示该带为一向南倾斜的强反射波组带,并且在两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中该带表现为略向南倾的低阻带。南侧为高阻体,北侧为多层结构;流变学特征揭示,该俯冲带南部相似于造山带的核带,北部则相同于中、新生代的大陆汇聚带,充分证明了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秦岭造山带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是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属岩浆混合型(H型)花岗岩;佛坪地区在秦岭主造山过程中曾发生强烈的壳慢相互作用,是一个深层岩浆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盆地的西南部,其形成演化和沉积过程与华北克拉通南侧秦岭造山带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晚古生代沉积的物源特征能够帮助提取关于秦岭造山带的演化信息.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澄城和韩城2条出露本溪组-石千峰组的剖面岩石学特征的详细研究,从岩石性质、碎屑特征、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物源的详细信息,并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本溪组-太原组的物源为秦岭造山带中的华北板块南缘带;山西组-石千峰组的物源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物源区有向南迁移的特征.晚泥盆-晚石炭世商丹带的点接触初始碰撞造成华北板块南缘发生抬升,早二叠世秦岭造山带进入面接触碰撞阶段,造成北秦岭弧后盆地和岛弧带依次发生隆升,成为鄂尔多斯南缘沉积区的主要物源供给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自东向西剪刀状的碰撞,造成鄂尔多斯南缘沉积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古流向由南东-北西方向朝南西-北东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陕西秦岭泥盆纪盆地群构造沉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秦岭泥盆纪盆地群是在早泥盆世扬子板块北缘陆内裂谷沿勉略一线进一步发育成有限洋盆,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勉略洋盆与商丹洋盆的并存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扬子、华北及秦岭板块)共存的格局,由此形成了秦岭泥盆纪盆地群.在这种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下,整个秦岭造山带出现了构造动力学成因不同的一系列盆地.在秦岭板块北缘发育了刘岭边缘盆地,在其中堆积了含火山岩的巨厚碎屑岩系(最大厚度超过11km).在秦岭板块内部,由于广泛发育的伸展断裂而形成了一系列地堑和半地堑型盆地,在其中堆积了反映以陆表海为主的一套碳酸盐和碳酸盐碎屑沉积.在扬子板块与秦岭板块之间的勉略有限洋盆中发育了夹超基性至酸性火山岩、硅质岩的碳酸盐碎屑沉积.在扬子板块北缘的高川一带还发育了以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总之,秦岭在泥盆纪发育了一个多种构造沉积动力学成因性质完全不同的盆地集合群  相似文献   

18.
研究内蒙古西部图古日格地区徐尼乌苏组复理石建造的沉积相, 揭示其普遍具有不同厚度、不同类型的鲍玛序列, 属于浊流沉积相。参照浊积相模式, 将其归为中扇亚相, 包括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中扇前缘等3种微相。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最年轻锆石年龄峰值(437.9±2.7 Ma), 推测徐尼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早中志留世。物源分析发现, 徐尼乌苏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变质岩区的石英岩和火成岩区, 推测分别来自其北边的早古生代岛弧带和其南边的华北板块基底。图古日格、达茂旗和白乃庙3个地区的地层建造对比表明, 在南造山带东西方向约400 km范围内, 广泛发育以徐尼乌苏组和塔林宫群为代表的弧后盆地, 表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的俯冲曾形成宽阔的沟弧盆体系, 因此推测华北板块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