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精准医疗是指与患者分子生物病理学特征相匹配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策略。肿瘤为一复杂和多样性疾病,在分子遗传上具有很大异质性,即使相同病理类型的癌症患者,对抗癌药物反应迥异,因此肿瘤学科成为精准医疗的最重要领域之一。组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精准医疗的可行性。本文介绍精准和个体化医疗的概念、基础和意义,简述近年来在此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实施精准医疗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和归纳,首次将其分为间接方法(生物标志物检测及诊断)和直接方法(病人源性细胞和组织在抗癌药物直接筛选的应用),最后扼要阐述精准医疗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精准医学通过整合表型组学、多生物组学及环境社会因素,借助现代信息学技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精准心脏病学将精准医学理念与方法运用于心血管领域,采用大规模、深入型、创新性研究方法实现研究突破,促进药物研发与应用,结合临床对不同遗传背景、环境暴露的个体提出个体化风险评估、疾病诊断和干预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诊治,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精准心脏病学目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社会和伦理障碍。随着研究与认识的深入,精准心脏病学将在攻克心血管疾病领域的诸多难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能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药物蛋白质组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旨在进一步阐明药物处置和药效个体差异的遗传特征,最终目的是为每个患者选择最佳药物疗法和剂量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以利于进行个体化医疗.其研究还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科技浪潮的推进,人们对于精准度的追求越来越高,医疗领域也是如此。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精准医学,2006年首先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得到了国内、国际的医学界认可后被应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其目标  相似文献   

5.
 精准医疗是一种以个人健康大数据为诊疗依据的高度个性化的新型医疗模式,其依靠的数据主要包括基因型数据、表型数据和环境数据,其中表型数据和环境数据的获取需要借助具有动态数据采集能力的移动测量装置。本文简述了精准医疗的一般概念,提出柔性电子技术能够为动态医学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并从材料体系、结构设计、集成方式和数据传递方式等方面概述了柔性电子技术,结合了目前柔性电子技术在医学监测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其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提出可以从提高系统的供电能力、提高系统的集成度与复杂度以及深入研究化学量检测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柔性医学监测系统的性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精准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药物治疗是罕见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目前仅有1%的罕见病能够得到有效的药物治疗。不同来源的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数据与临床表型数据融合起来形成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可以通过集中小规模罕见病临床数据的方式有效弥补罕见病样本量少的不足。大数据信息可用于研究罕见病新的药物靶点、探索成熟药物在罕见病领域新用法、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用药,并可进一步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本地化罕见病知识库,从而实现罕见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随着大数据研究的不断深入,仍然需要突破多组学融合及分析技术、基于真实世界的知识提取技术、基于组学的临床决策支持等技术壁垒才能使大数据在罕见病的诊疗中得到最大应用。  相似文献   

7.
医疗数据中知识发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ID3决策树算法建立决策树的基本原理和改进方法,利用改进的决策树算法对心脏病医疗诊断数据进行数据挖掘·采用VisualC++6 0进行编程建树,得到了一些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诊断规则,获得了较高的分类准确率,证明了决策树算法在智能医疗诊断数据挖掘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高涨,医疗损害还可以表现为对患者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因患者的伤亡、人格权的侵害还给患者家属带来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1]损害可以分为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其中财产损害有又可以分为积极损害(直接损失)和消极损害(间接损失),非财产损害就是精神损害。笔者将依据这种分类对医疗损害赔偿进行阐述,将其分为积极损害赔偿、消极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三项内容来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9.
精准医学代表了一种生命医学发展的方向,将精准医学实验融入到医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学生通过抽提自身基因组DNA,以及荧光定量PCR分析乙醛脱氢酶2(ALDH2)的基因多态性,同时结合心绞痛的临床用药硝酸甘油,初步根据ALDH2的多态性来分析硝酸甘油对缓解个体心绞痛的药效作用。结合精准医学的理念和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激发学生的思考,更好地理解个体化医疗的方法和意义,为将来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龙平 《科技资讯》2012,(21):246-246
医疗设备已成为现代医疗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为我国医学水平的提高增添了新的动力,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了福音。医院不断引入新的医疗设备,提升了诊断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但是其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存在"空白区",造成医疗资源极大浪费,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和质量的管理。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对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与质量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罕见神经疾病往往具有病因不明、疾病进行性发展、表型差异性大等特点,在诊治方面始终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精准医学在罕见神经疾病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在探索发病机制、细化诊断分型、改善治疗手段、评估风险与积极预防等方面显现出良好的前景。此外,精准医学可以连接基础和临床,对于创新疾病诊治思路有重要提示作用。尽管罕见病信息资源整合程度有限、组学数据释读仍存在困难,但随着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准医学在罕见神经疾病方面的应用前景仍然值得期待。精准医学研究有望促成罕见神经疾病诊疗水平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精准医学本身是希望运用新型客观的诊断方法从个体病人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致病突变,常应用于遗传病重要组成部分的罕见病诊断中,更是用于出生缺陷的预防方面。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致病突变包括蛋白编码序列变异、非编码序列变异和拷贝数变异等多种类型,而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在许多时候往往是新发的或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准确的基因变异解读和遗传咨询在罕见病精准医学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而更具挑战性。本文阐释了基因变异解读和遗传咨询的内涵,同时结合部分案例综述了这两方面在罕见病精准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喜树是近年来开发出的新的抗癌药物,概述了喜树的分布及现状,介绍其药理作用及其药 用价值.通过了解喜树的种植及病虫害和防治,达到更有效大规模种植喜树的目的,并探讨了喜树 的发展前景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精神药物治疗是当今精神病治疗的最重要的内容,本文对2类10种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作了综述,以指导精神科医师在临床中正确用药,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因组学、生物芯片、下一代测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及普及,精准医疗尤其是应用于癌症领域的精准医疗,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获取、分析和利用个性化的癌症基因组学数据,将成为癌症临床研究,尤其是新药研发的关键,这也同时突显出可靠的分子诊断检测平台的重要性。本文综述癌症精准医疗的定义与意义、发展历史与现状、关键技术、挑战与展望等,并举例说明脑胶质瘤和结直肠癌领域精准医疗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6.
蒙医脉诊理论是蒙医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蒙古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脉诊作为蒙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是蒙医药学术领域中需要创新和发展的课题.本文就蒙医脉诊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点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微波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草药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草药的提取工艺对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加快新药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波萃取技术以其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剂消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以及不产生噪音等诸多优点,特别适应于热敏性成分,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s)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主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micro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是参与基因调控网络的重要因子。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部分micro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多种机制介导CKD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如As的病理进程,被确定为CKD As的病理相关因子,应用microRNA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独特优势和CKD As潜在治疗靶点的作用是现代研究热点。中医认为CKD As病机正虚与邪实夹杂,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中医药通过调控microRNA干预CKD As符合传统“扶正祛邪”治疗原则与现代中医微观辨证理念,以microRNA为切入点研究中医药防治CKD As的具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国内外microRNA与CKD As病理机制的相关性以及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调控CKD异常microRNA防治As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便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为临床中医药治疗CKD As提供新的可能途径与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原理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西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异同比较,综合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阐明了中西医学是相互对立的两套理论体系,但二者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前后相通的两道门.作者认为中西医的交融、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符合时立统一的规律,又符合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