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文明的核心在于创新,科技知识创新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科技知识创新蕴含着三个逻辑环节:第一个环节,围绕创新意念的知识建构与升华,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准备与思维激活;第二个环节是意识形式的知识创新,通过渐悟机制与顿悟机制,生成意识形式的创新知识;第三个环节是创新知识的外化——符号化为符号知识,或者物化为新的科技产品。三个逻辑环节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论产业化及其空间限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产业化是不同层面的技术创新活动,从微观机制上看,作为观念物化过程的产业化,通过产品化设计、商品化设计和产业设计改变了技术的存在形态,使其转化为产业技术,在宏观的知识场域中,产业化包含着知识整合、转化,知识整合的深度和完备速度构成了产业化的空间界限。  相似文献   

3.
科技融入经济系统的主要方式及其发展走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关联程度,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发挥巨大经济功能主要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前者是指科技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必须通过转化、物化、渗透和影响等途径应用于社会生产。方能起到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作用,其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和潜在的;而后者是指科技直接作为经济社会的企业、产业和经济部门即科技企业、科技产业和科技经济部门,具有直接生产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科技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其经济效益是直接的和显在的。这两种方式具有紧密相联、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其间接方式不断地向直接方式转化,使其直接方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和表现的形态越来越多,这也就构成了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发挥其巨大经济功能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的本质关联.今天,随着高技术日渐在社会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时代正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同时,创新意识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同步形成和发展,并非偶然,两者本质关联的纽带是知识观念之更新.  相似文献   

5.
知识创新的对象化形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创新就是知识“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对象化是创新的结果与标志。知识创新的对象化形成概括地说,有物化的新产品、制度化的新关系与主体化的新行为等形式。物化的新包括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新产品,包括自然物的人工生产、加工制造与功能模拟;制度化的新关系是具有客观性、物质性、实践性的生产与交往关系的创新,是社会系统的新“软件”;主体化的新行为表现为人与组织在活动中新行为动力、方式、能力与空间,它创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信息存在论学说不仅改变了“存在”的内涵与界限,也为从哲学抽象的层面探讨原本虚无缥缈的“非存在”世界奠定了基础。然而,现有信息存在论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拓展和深化的方面:(1)现有信息存在论对存在领域的划分基本上是静态、孤立的,并没有在存在论层面上体现出演化思想;(2)信息的定义仅仅揭示出信息与物质的关系,而没有体现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非存在”的关系;(3)“非存在”作为与“存在”概念相对应的范畴,也应该成为存在论的重点讨论对象;(4)存在论的基础不应该只局限于“存在”(物质与信息)的划分与相互作用,应该扩展到整个世界,应该是“存在”与“非存在”相互转化、演化的思想;(5)存在领域的划分应该理解为存在领域的多个方面,“非存在”与“存在”、物质与信息它们本是由指向性联系着的一个多方面的整体。信息演化存在论则可以为解决如上一些问题提供某种建设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数学:信息加工和信息转换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的目标是设计和发明自然状态中不存在,但即为人所需要的过程,装置和产品,技术应包括知识形态的技术和物化形态的技术。数学式的科学,模式的建模具有技术性质。  相似文献   

8.
一、不同区域的产业定位 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定位首先要着眼于不同区域中小企业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首先,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转换升级较快.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主要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两高一低产品(即高技术起点、高附加值、低能源或原材料消耗).产业结构已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方向转化.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目前则主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之本体的学说,也是关于知识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通向关于世界(或宇宙)知识的理性路线,并且导向了他的逻辑理性方式。在自然哲学方面,他将对自然世界的解释和使解释作为永恒的和必要的知识这两个目标统一了起来。因此,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基于观察的逻辑归纳方法和基于(主要是常识性的)共识的逻辑演绎方法两条方法论路线。亚里士多德对经验证据的接受,标志了认知境界的重大转换,从而对科学理性主义的生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工程演化过程理解为一种双重双螺旋过程,即由技术链和非技术链(经济-社会链)共同构成的双螺旋。演化过程则由技术发明-工程创新-产业扩散三个环节组成。其中,工程双重双螺旋中技术链的演化,其基本内容是技术硬件(机器)和技术软件(知识和制度)双螺旋的演化。选择与建构机制是工程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选择机制使得在技术-经济进化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市场的选优汰劣,保证了工程活动和市场经济的健康演进。建构机制则体现为技术链与经济-社会链的双重双螺旋变革,形成新类型的双重双螺旋等形式。  相似文献   

11.
12.
太空美术是建立在太空科学与宇航学发展基础上的美术形式,同时具有科学与艺术的特质。它把科学知识融入了图像世界,成为我们了解太空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太空美术和太空摄影相近,但又是不可代替的两种视觉语言形式,太空美术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给现时期的科学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模式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符号片面化是术语翻译构建术语理据的重要手段,译者通过符号对应建立起概念对应,用意义简写式引发认知主体对概念意义的感知,进而构建出术语理据。意义简写式既要凸显概念的本质特征,还需兼顾概念的系统性。在实践中还需避免符号的虚假对应问题。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张力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伦理陷入困境,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出现危机.中国儒家伦理对解决危机和回应高科技对伦理的挑战具有合理的张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把握这种张力,并克服其在高科技时代的局限,推进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空间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不同于物理空间的虚拟场所.网络数字化、符号化、虚拟化特质遮蔽了人们的真实面目,使人际交往陷入伦理困境.呈现为:网络身心分裂导致自我同一性的丧失;网络人我疏离加剧了群体认同危机;自我与群体的认同危机带来多元价值观的泛滥,这也是"去中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网络空间施展的结果.缺乏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规导,交往行为势必会走向无序.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术语隐喻化现象突出。文章聚焦中医隐喻术语外译的名实问题,考察译名与译实的需要和实际状况,分析其原因,探究其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译名加译实的方式是可取的折中之法,利于传达隐喻术语概念意义和保留中医文化形象,有助于中医术语推广和中医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If we assume that the constants of nature fluctuate near the singularity when a black hole forms (assuming, also, that physical black holes really do form singularities) then a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universes becomes possible. We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a process for the origin of life, interstellar travel, and the human future.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学家在探讨农业技术的同时,始终要考虑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又是由“人和”及“人力”构成,人和需要靠道德来维系,人力又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部分,于是三才中的人又可分解为德、智、体三个方面。传统农学理论中有关“人”的论述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智力”或“知识”的作用,但尊重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重体轻脑、重德轻艺的片面认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体力和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Emergence of Symbolic Algebra as a Shift in Predominant Mode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storians of science find it difficult to pinpoint to an exact period in which symbolic algebra came into existence. This can be explained partly becaus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leading to this breakthrough in mathematics has been a complex and diffuse one. On the other hand, it might also be the case tha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ans of mathematics over emphasized the achievements in algebraic procedures and underestimated the conceptual changes leading to symbolic algebr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more precise setting fo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is decisive step to symbolic reasoning took place. For that purpose we will consider algebraic problem solving as model-based reasoning and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s a model. This allows us to characterize the emergence of symbolic algebra as a shift from a geometrical to a symbolic mode of representation. The use of the symbolic as a model will be situated in the context of mercantilism where merchant activity of exchange has led to 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money and wealth.
Albrecht HeefferEmail:
  相似文献   

20.
The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form of explanationcan be prescinded from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home ground in which it was discovered and forwhich it has been most developed. When this isdone,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explanations arefound to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a widerange of phenomena, far beyond the classicalbiological ground and the contemporaryextensions into epistemological domains. Itappears as the form of explanation most suitedto phenomena of fit. It is also found toparticipate in multiple interesting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forms of explanation. We proceed with an examination of multiplekinds of phenomena, interrelationships with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of forms ofexplanation, and some novel applications evenwithin the home ground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