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 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 "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 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运用顾祖钊先生的审美意象理论来评析“朦胧诗”的意泉美。“文学意象”是顾先生的独特发现。它与“典型”、“意境”鼎足而立,构成了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有了它,古今中外那些用“典型”、“意境”无法涵盖的文学现象,便有了自己的归宿。本文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观照,不仅赏析一批优秀诗篇的意象美,而且得出结论:整个“朦胧诗”群落便是一个整体意象,象征着一代人艰难的人生历程和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3.
近30年古代文论界围绕"象"范畴的研究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象"范畴的发展演变史,"象"的思维方式及审美特征,"象"在创作构思中的作用与表现,"象"的分类及其后世影响,"象"在哲学命题中的地位与功用,"象"的子范畴辨析",象"与"image"的中西对比,意象与意境的探讨,《庄子》散文的"象"言说分析。虽取得部分成就,但在某些方面诸如"象"范畴在先秦的泛化及其内涵、外延,"象"交织、渗透所形成的范畴群落,"象"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的运用,"象"进入文论层面成为元范畴后的内涵与外延、渗透与跨越,"象"所体现出的中国文论范畴之民族特征等,都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一个概念。梳理古人对欣赏之“兴”的论述,可以发现“兴”具有超越性、引发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作为贯穿欣赏过程始终的“兴”,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感知、感动、感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是由意的酝酿,象的构思,言的书写三个阶段构成的,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因“应物”而立“意”,为尽“意”而立“象”,为尽“象”而立“言” 的传达,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立意”,立象,立言的三方面进行审美的发现和审美的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意指功能的由“言”,“象”,“意”三层次构成的文学文本的产生,因此,文本结构不是自我封闭的,它是文学语言生成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学语言读解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象多意"是个别意象内部独特的一种偏义现象.所谓"一象多意" ,是指同一种"景意象"或"事意象",能用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意思想.本文以"流水意象"与"入梦意象"进行例析,除了印证"一象"能够蕴含"多意"的文学现象外,更归纳出"流水意象"与"入梦意象"典型且多元的"一象多意"意象系统.  相似文献   

7.
以“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传达出批评家对批评对象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判,是中国传统批评区别于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勾勒了“比物取象”诗性言说方式形成、发展的过程,并揭示其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批评话语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章还指出,面对中国传统批评“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过于追求科学化和精确化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应当有所警醒、有所择取。  相似文献   

8.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9.
辞章意象乃由"意"与"象"互动而形成。若着眼于某一种"意"来观察,可以发现它能透过多种不同的"象"来传达。这种互动模式表现在辞章作品中,即是"一意多象"。本文以"思乡意象"与"闲适意象"进行例析,除了能考察辞章具有"一意"可藉由"多象"来表抒的文学现象外,亦归纳出"思乡"与"闲适"在"一意多象"方面,较为典型的意象系统。  相似文献   

10.
“兴趣”作为美学概念,不见于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与理论阐说中。严羽最早将“兴趣”提升为诗论的审美范畴,之后,人们对“兴趣”进行了标树。与此同时,文论家们对“兴趣”的审美特征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要求。他们并从感兴、学力、兴象、情兴等角度论及到“兴趣”的生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整体视域上初步构造出了一个“兴趣”的理论创造系统。  相似文献   

11.
庄子美学中的“言”、“意”关系问题,深刻地触及了文艺审美活动的特征.文章以此为基础,辨析了庄子“言”、“意”关系的基本内涵,进而探讨了文学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及特点,最后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文学语言的四个特征:情感性、意象性、非逻辑推理性及多义性.  相似文献   

12.
郭外岑同志提出“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的观点,对“意象”质的规定性作了有益的探索,一些见解也值得重视。本文拟就“意象”与“比兴”的关系及其涵义的多义性问题谈一些看法,以资商榷。意象与比兴的相互融合任何审美概念都有它的形成及其演变发展的历史,“意象”作为一个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的原始思想实渊源于《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的目的乃在于“尽意”,指明了“象”对于“意”的表达所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能,同时也阐述  相似文献   

13.
对语言符号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使用上,人们又总是面临着有限的语言与无限的意义之矛盾。一向被称为驾驭语言的高手的文学家,也常常因文不逮意,意不称物而陷入“语言的牢笼”。为摆脱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文学家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艺道并进”作为一种途径,意味着文学才能的优化。当文学创造者做到了文学之才与文学之能并举,并在“自然而然”中进入无目的合规律性的创造境界,方能为突破“语言的牢笼”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唐以前文论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唐以前文论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武库”,它为不同文学批评方法在后世的拓展、丰富与完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文革文学”——失态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失,极端的文学创作模式和“棍子式”文学批评。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对文学本身造成了戕害。失态的文学的发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它不是孤立的,突然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能力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辞章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前者乃就顺向的创作(写)而言,所呈现的是“(0)一、二、多”的逻辑结构;后者却就逆向的批评(读)来说,所呈现的是“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辞章的研究,如对应于能力,则主要含意象(狭义)、词汇、修辞、文(语)法、章法、主题、风格等。由于前者应用于“由意而象”(写)的顺向过程,而后者则着眼于“由象而意”(读)的逆向过程;再加上“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能力接轨而回归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17.
张利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1):16-19,24
研究意象组配及其原则,有助于还原意象本真,丰富创作本论,揭示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意象组配通常有三种方式:单象式、多象式和变形式,遵循着六条基本原则:“意”对“象”应有引领作用;“意”与“象”应有一个最佳象征切合点;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延伸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暗示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独创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复合美。  相似文献   

18.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审美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曹操诗歌中“山”意象的内涵包括王者之气的象征、壮志豪情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抒发,这些描写体现了他超拔伟岸的英雄气质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识的慨叹。  相似文献   

20.
“象外”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包含着审美意识素朴的辩证思想,并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象外”说的来龙去脉及其审美特征,将有助于认识我国古代文论的某些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