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正7月的北约峰会火药味儿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增加军费GDP占比等话题对北约伙伴大加指责。美欧在贸易、安全、外交等方面不断发生碰撞,跨大西洋关系处在冷战结束以来最动荡时期。内心骄傲的欧洲不甘心成为特朗普的"扯线木偶",在最关键的军事安全领域正努力执行自己的方案,这是对美国发起的抗争,还是某种自我救赎?战后欧洲战略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信奉集体安全,依  相似文献   

2.
时事概览     
<正>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举行2月15~17日,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举行,与会代表就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北约军费、伊朗核协议、叙利亚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在会议前的2月11日,主办方发表了题为《全球拼图:谁来拼起碎片?》的报告。报告说,多年形成的全球秩序框架正在承受压力,为不少国家所熟悉、习惯的国际秩序已经受到破坏,或许难以维持和重建。报告还  相似文献   

3.
“新大西洋主义”的核心是为了保持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控制欧洲的事态。然而美欧新的摩擦和矛盾也可能由此产生。其前景未必如美国所愿。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刚一结束,布什便径直赶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布鲁塞尔,向北约盟国的领导人通报了同戈尔巴乔夫会谈的情况,接着又发表讲话,提出只要美国和北约盟国继续保持力量和团结一致,这种跨大西洋的关系就"可以创造一个新时代和一种新大西洋主义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正>冷战结束后,北约失去"对手",美欧失去"共同敌人",跨大西洋安全纽带亦有松动。在美国推动下,北约打着"转型"口号走出传统防区,频频在全球各地执行"人道主义干预"任务,似乎找到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及其北约欧洲盟国发现,家门口的危机才是真正可怕的危机,一度积极拥抱西方的俄罗斯仍然是北约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北约开始"重返欧洲",在优化军事部署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2021年2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以线上形式出席了慕尼黑安全会议特别论坛,这是首位出席该论坛的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在演说开篇高调宣布:“美国回来了,跨大西洋联盟回来了!”向全世界宣示美国修复与欧洲关系的决心。拜登刻意回避的事实是:美国并没有离开,只是他的前任特朗普曾严重伤害大西洋联盟的其他伙伴,跨大西洋联盟也一直存在,只是内部增添了更多裂痕。  相似文献   

6.
时事概览     
<正>北约峰会"建设性"收官12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闭幕,峰会联合声明最终得以展示为数不多的实质成果。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外交辞令总结,这次峰会开得"积极""有建设性"。军费支出是近年来引发北约成员国争吵的一个主要问题。美国政府要求大幅削减美国在  相似文献   

7.
<正>4月3日至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各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北约当前面临的诸多新课题。4月4日也恰逢北约成立70周年纪念日。70周年,北约按常理本应隆重庆祝一番,但仅召开了外长会。对此,《纽约时报》报道称,本次会议原本计划由各国领导人参加,时间长达一周,并会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但美  相似文献   

8.
会议凸显了美、欧、俄不同的安全关切和政策趋向,是当前错综复杂的美、欧、俄三角关系的生动写照。 2月3日~4日,德国克万特基金会在慕尼黑举办第37届安全政策会议,有30个国家共148名代表与会。该会议原是北约成员国内部研讨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和政策的论坛,冷战后扩大至俄罗斯和东中欧、  相似文献   

9.
北约战略往何处去?在苏联的军事力量赶上北约,北约的正面和侧翼都受严重威胁的时刻,北约究竟应取何种对策,在北约各国朝野人士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辩和议论。在这方面,最近有两次会议特别引人注目。一次是九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由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及法国国际事务大西洋研究所等发起的讨论会;另一次是十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大西洋协会第二十五届年会。两次会议都是民间性质的,但是却有不少著名政界人士,包括一些目前当权的要人参加。例如,前者的参加人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北约欧洲盟军前最高司令黑格、北约秘书长伦斯、比利时  相似文献   

10.
2月7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慕尼黑国际安全政策会议上表示,不排除俄罗斯加入北约在阿富汗行动的可能性;3月,俄罗斯和美国开始在阿富汗展开联合禁毒行动,共享贩毒情报、共同清查制毒贩毒人员。  相似文献   

11.
11日荷兰政府同意中荷外交关系降为代办处级。印度总理英·甘地结束对科威特3天访问,双方在联合公报中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哥斯达黎加政府因古巴常驻联合国官员使用侮辱性语言攻击哥及其政府领导人,宣布与古断交,并要古外交人员5天内离哥。 12日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率政府代表团到我国进行5天访问。北约国防部长会议12至1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在应付北约边界以外地区的不测事件、支援美国快速部署部队、按期实现北约战区核武器现代化计划和北约国家每年增加防务开支3%等一系列议题方面达成一定协议。勃列日涅夫22日对北约部长理事会议重申在西欧部署美国新型中远程导弹流露不满,威胁说苏对此“将考虑采取补充的防御措施”。美国防部长温伯格同日表示,美决心根据北约1979年协议,坚持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与苏抗衡,同时  相似文献   

12.
"可悲的是,长期以来被认为亲密无间的美埃关系如今变得像尼罗河一样浑浊!"这是《日本时报》2月7日的评论。而用美国《大西洋月刊》透着火气的直白话来说,则是"埃及向美国递出了一纸离婚证书"。导火索其实很简单——2月5日,埃及检方决定将包括19名美国人在内的43名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移交开罗刑事法庭审判,其中就有美国运输部长雷.拉胡德的儿子萨姆.拉胡德。  相似文献   

13.
"重启"美俄关系是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奥巴马上台后,频频向俄罗斯伸出"橄榄枝",并加强了与俄罗斯高层间的互动。2009年2月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表示,美国不认为美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现在是"重启"美俄关系的时候了。3月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日内瓦会晤时,两人共同按下象征"重启"美俄关系的红色按钮,并强调"这不但是一个改善双边关系的开端,也是美俄在世界重要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开端"。在4月召开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了首次会晤,决定出台新条约,以取代2009年年底到期的美俄第一阶段《消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2009年7月6日至8日,奥巴马首次正式出访俄罗斯,美俄关系出现全面"回暖"态势。本期话题:如何看待重新"启动"的美俄关系?美国是否要与俄罗斯建立一种完全新型的关系?继续关注本刊记者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正6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把驻德国美军人数减至2.5万人,并指责德国在北约军费分担中贡献不足。事实上早在6月初,就已经有媒体透露了美国即将从德国撤出军队的消息,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观察人士普遍猜测这是特朗普对德国总理默克尔"婉拒"其邀约,不愿赴美参加七国集团(G7)峰会的报复,或许也是美国对德国这个北约第二大经济体军费开支长  相似文献   

15.
<正>【日】《选择》2017年7月刊2017年5月,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标志着现代版"丝绸之路"构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而与此同时,美国在欧亚的同盟体系却运转不畅。无论是宣布退出TPP和《巴黎协定》,还是要求欧洲各国提高对北约的军费分担,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政策均为"内向型"。本该扮演西方国家领导者的美国,如今却将自己全面  相似文献   

16.
美国打着“和平”的旗号将触角伸进中东欧地区;俄国不会坐视;法德亦不甘拜下风;其结果可能是新的不“和平”。在今年10月的北约特别国防部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一个与中欧、东欧国家"为了和平而建立伙伴关系"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出台,终于暂时平息了北约内部关于近期是否吸收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争吵,而且标志美国已把触角正式伸进中欧,特别是伸进了与俄罗斯有传统关系的东欧地区。这将与俄罗斯的利益直接发生碰撞,同时,也与德法等西欧国家在东欧的利益产生新的矛盾。它预示着美、俄、西欧对东欧地区的"争夺战"将进入一个更为激烈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是根据1991年11月7日至8日的北约罗马首脑会议的倡议,于当年11月20日成立的。其宗旨是加强北约同前华约国家的合作。现有成员国36个,迄今已召开了三次外长会议和一次国防部长会议及一次参谋长会议。第一次外长会议即成立大会于1991年11月20日在布鲁塞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北约16国和包括苏联在内的前华约6国以及新独立的波罗的海3国。会议发表了《有关对话、伙伴关系及合作的声明》,其主要内容是:强调控制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对欧洲安全的必要性,表示努力寻求“以最低的武器水平谋求  相似文献   

18.
北大西洋侵略集团从12月13日到15日在巴黎举行了理事会会议,讨论了加强北大西洋集团的扩军备战、德国和西柏林问题以及刚果问题等等。美国“纽约时报”在16日的社论中供认,这次会议是“重申决心要继续武装”,从“实力地位出发”“缔造和平”。北大西洋集团的这次理事会会议,是以美  相似文献   

19.
过去一年,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形容美国新的安全战略为“两翼齐飞”:西翼为大西洋方向。以北约东扩和北约新战略出台为标志,呈现出咄咄逼人之势:东翼为亚太方向,以《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为核心,呈积极进取姿态。  相似文献   

20.
外刊要论     
《国际政治》德国外交政策协会出版2003年6月刊“西方”的终结:跨大西洋关系的禁忌海里希·佛格博士,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主席团成员,柏林国际政治与安全研究所教授伊拉克战争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目的和动机的质询。究竟为什么美国既不理睬联合国的决议,又不顾自身资金匮乏,还不听盟友的劝说,一意孤行地发动了战争?美国企图使北约成为其称霸的工具,并在北约内采取了自愿者联盟的作法,并抛开不愿意参与的国家。美国的这种作法使北约合作的本质大为削弱。这将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已不复存在。这属于当前形势下流行的一种论调: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