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早已渗入设计、创造、使用和消费的方方面面,现代艺术设计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符号的设计。符号的巨大力量不仅建构了现代意义上的设计,而且成就了消费符号的过程。无论是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还是象征符号,在上海世博会各国国家馆的设计中都得了充分利用,并且通过对符号进行新的编码和解码,使设计符号的意义得以产生、扩展、偏移和转化。  相似文献   

2.
韩美林在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多个门类进行综合性创造并取得了重要成就.他在篆书、楷书、草书、彩墨动物画、水墨人体画、雕塑、公共艺术、陶瓷、紫砂壶设计、印花图案、标志设计、琉璃艺术、剪纸、刺绣、岩画、山水画等门类的创作中,均有不俗的成绩.他的创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文字和民间艺术.他走的是一条民族的、现代的艺术创新之路.他以独特方式在激活民族艺术的创造力方面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他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国文化符号和中国艺术语言,饱含着醇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彰显了民族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3.
熊丹 《河南科技》2013,(14):47-48
提出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以部分成功汽车设计为例子,研究其中的造型元素,造型风格,阐述了如何把中国传统元素引入到现代工业设计过程中,论述了如何把这些元素提炼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及在工业设计中运用这些符号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室内设计中,可以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独特的中国风格体系.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室内设计,有利于提高设计价值,完善设计体系,强调空间特色,传承传统文化,营造理想的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色彩符号等元素,采用重构、仿古、抽象化、间接隐喻等手法,促进传统文化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宁波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传统纹样图案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象特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尤其是酒包装及书籍包装中,中国的传统纹样图案的恰当运用能够显现其丰富独特的文化意韵,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6.
刘华 《河南科技》2013,(14):231
符号消费是大众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容易将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情感因素与符号化的意向形成对比,从中寻找符合自己的消费品。企业标志的符号化设计不仅迎合了消费需求而且将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也融合在标志当中,整个社会消费体系形成了以符号为交流的消费语言学。  相似文献   

7.
"老字号"作为一种"品牌",在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现代社会追求时尚的潮流并没有将"老字号"推向时代的最前沿,反而促使"老字号"愈发凸显"中国元素",使其民族性和形象设计的独特性在品牌建设中别具一格。以山西食品"老字号"为例,分别从汉字、传统图案、情感共鸣和色彩等方面,对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藉此以推动中国"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色彩观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以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对传统色彩观的影响为线索,整理出不同朝代传统色彩的不同表现、发展及运用,并探究不同色彩背后的文化及其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中含蓄的审美观,提出传统色彩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9.
方静 《漳州师院学报》2007,21(4):156-159
文字不单是一种表意的工具,象征的符号,在设计上来说,也具有"形"和"态"的属性。通过精心的构思,艺术化的组织,超越其外形表象,可以将文字以一种复杂化、多元化、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天涯》的封面设计利用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和模糊性特征,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内含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创造出了独特的美感和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阶段虽然古典园林铺地形象生成的特定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仍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文章以中国古典园林铺地艺术对现代景观铺地的启思为研究重点,分析古典园林铺地艺术特点,总结其设计手法,进而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于现代景观铺地,以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创造宜时、宜地、宜景的铺装景观.  相似文献   

11.
以视觉为表现中心的平面设计已普遍存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创造观、审美观不断提高,已不满足于以视觉为表现形式的平面设计。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出了“五感”理念,即视觉和其他四感(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互交融的设计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际的平面设计项目中。平面设计中的“五感”应用目的是为了创造多感官体验,实现平面设计的全新解读,为设计的创作和展现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上海弄堂在王安忆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上海符号和文学意象,它融入了作家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代表着一种文化,王安忆以女性作家和弄堂寄居者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开放与保守”、“世俗与诗意”、“包容与排他”等双重性弄堂文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相对稳定的商业环境及政策推动了广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民族包装工业的兴起,商品促销和贸易需求促进了商品包装设计的快速发展。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冲击下,广东的商品包装设计由传统美术风格很快过渡到了与现代设计接轨并初具雏形,具体表现为在造型上中规中矩,图案上以写实的具象图案为主,字体上中西结合,色彩上喜用纯色,版式上对称均衡,整体呈现华洋共处、中西结合的风格特征。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多角度解读这一时期广东的商品包装设计特征,从而挖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包装印记,以期对当代包装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漳州师院学报》2022,(1):36-45
闽南关帝信俗仪式包含着意蕴深厚的仪式内容,其中歌仔戏“三出头”仪式舞蹈融合了闽南传统傩仪、戏曲与现代元素,其音声舞律形态是儒家思想以“礼”为核心的舞蹈表达。漳州文衡殿“三出头”仪式舞蹈作为“人—神”时空场域的符号载体,将关帝“忠义仁勇”涵化在其表演程式、角色扮相、主题动作、舞蹈场图之中,通过舞蹈之“礼”的表达呈现出儒道之“礼”,二者相互辉映,共同呈现了闽南民众“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和追求圆融祥瑞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标志是一种造型简单意义明确的视觉符号,将品牌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经营内容以及产品特性等要素传递给社会公众,使广大客户识别和认同企业的图案和文字。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为了发展和塑造形象,引起视觉的关注以及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逐步开始重视标志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企业开始重视标志版权等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美术设计作品中应用"中国元素",可以使原本司空见惯的东西变得出人意料地新鲜,更能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将中国元素的图案、传统的民族色彩、传统的书法运用到美术设计之中,可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平面设计产品更具传承传统文化色彩和文化魅力,使美术设计产品表现出非常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国传统纹样》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从“思”、“形”的角度提出了“变通”之道:通过对“思”、“形”的变通,将现代设计理念和视觉规律融入中国传统纹样的教学之中,探讨如何让这门基础课更受学生的欢迎,更有教学效果,让其在全盘两化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保留着独特的魅力,使之既具备现代理性和逻辑的艺术表现形式,又能扩大传统纹样的精髓,并从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纹样》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和想法.  相似文献   

18.
探求书籍封面的发生、变化、构型和创意都离不开对其图形图像要素“视知觉”的研究,“视知觉”是图形图像显现的主要过程.书籍封面中的图形图像是一种视觉符号,研究图形符号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就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书籍封面可以充分运用注意和识别以捕捉与经营对书籍内容的传达,其中可以运用视觉认知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原理作指导,进行创意的、新奇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信息传达,使视觉的感知性及游戏性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书籍封面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9.
孙蕊 《河南科技》2006,(10):43-44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信息突飞猛进、技术产业日新月异的时代。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显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导致了全球性的文化趋同现象,造成对原有文化的破坏,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受到当今国际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诸多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具有了同一张文化面孔,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如同国内外的许多设计师将“现代主义”、“极少主义”、“高技术主义”奉为设计原则一样,这是一种错误的趋势。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历史时期所遗留的文化而造成世界的多样性。因此,现代年历设计该如何在从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的同时,依然保持住中华民族“自我”的形象,把民族文化与时尚文化巧妙结合起来?现代年历设计又该如何确立既契合现代科技发展、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形式风格和设计理念?这些已经成为设计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将建筑、园林、建筑装饰和室内陈设等形式符号作为设计原型,结合动漫剧情的需要,通过现代设计的方法,与动漫场景进行匹配,可以营造出生动逼真的动漫场景,渲染出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这有利于民族性动漫作品真正成为具有民族感染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