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柳永受儒家济世思想影响,仕心定位为公卿,且在求仕为官道路上形成了他双重人格结构模式。诸多事实和种种现象表明,柳永以公卿为轴心,以宋代文化为半径,以其诗词创作为载体,用心绘就了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柳永是千年词史上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位词人,自宋以来的词学批评里,柳永受到了颇多訾议,因其创作了俗词,引发了历代文人几乎一边倒的犀利批判。然而在晚清,这一形势有所改观,继江苏词人冯煦对柳永词给予了较高关注后,湘籍词人陈锐取法于前,推衍于后,对柳永词大加赞赏,他在词学著作《袌碧斋词话》中对柳永"俗"词的重新认识,对柳词协词韵、重字句的欣赏,对周邦彦、柳永师承关系的认同等,都是非常有深度的见解,为柳永在清末的正名、重建词史上的地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柳永是两宋时期最为著名的词人,他的词被人们广泛传诵,甚至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词人之一,因为他的词具有雅和俗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本文将分别分析柳永“俗词”和“雅词”各自的特征,探讨柳永词形成雅和俗两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赵娥 《科技信息》2011,(18):166-166
柳永作为宋代一名专业词人,无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发展和创新,为辛、苏一派的豪放词打开了一条山路。研究和评价柳永的这类作品,既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柳永其人,亦可以弄清豪放词的渊源和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5.
柳永在词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虽然科场累累失意,却敢于正视现实,热爱生活,发挥自己精通音乐的优势,用词表现丰富、凄凉、复杂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使自己的艺术为下层社会所喜闻乐见,为艺术的普及、为通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词人、戏剧家的言情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琅琅上口,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在那个时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柳永热”。这股“热旋风”的形成是宋初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和柳永自身一生的境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是他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对词传播影响的结果。“柳永热”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里,"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试图从儒家几位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中梳理出儒家"和"的音乐思想发展脉络,并对几位思想家的论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反映其"声无哀乐"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著。过去对《声无哀乐论》的讨论,往往是以"东野主人"即嵇康的言论为中心进行的。然而作为嵇康的假想敌"秦客",它的言论却并非假想而来。在它的言论中存在着大量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这种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关于音乐美的论述与见解。因此对于《声无哀乐论》中"秦客"的言论的讨论,就相当于是对魏晋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它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展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采 《科技咨询导报》2007,(27):135-136
人们一直将老子视为道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这其实是个误会。庄子首先提出了道家音乐思想,但庄子音乐思想带有神秘虚无色彩,有取消一切人为音乐的思想倾向。真正丰富和发展了道家音乐思想的是魏晋时期的嵇康,他开创了道家音乐思想的全新局面,并促使道家取代儒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在多方面取得开创性成就的词人。他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他从都市生活,山川自然中摄取题材,拓宽了词的视野,丰富了词的内容:他以“实说”体式重新确定了叙述视角和抒情模式;另外,他采纳市井新声,以口语俚词入词,开启了写通俗白话词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柳永是一位有着深厚的悲秋情结的词人。他把文人的悲秋传统与词的缘情传统相结合,对悲秋题材作了词化的处理,并且通过刻意表现秋晚或秋夜的情景,强化了悲秋题材的感伤色彩。另一方面,柳永还以悲秋的传统改造了词的境界,在柔婉的闺阁之词外新开出了沉雄的江山之词。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的艺术思想,以"绝缘说"和"同情说"为核心大体抗战以前取以道家艺术思想为底蕴的"绝缘说",在科学与艺术的对待关系中展开他对艺术诸问题的讨论;而在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则由"绝缘说"转向以儒家艺术思想为支持的"同情说",即以"同情心"与"仁"相贯通,以"同情心"为"仁"之具体展开,而将儒家"仁"的思想,落实到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14.
先秦的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高峰。彼时不仅对音乐的起源作出了多种界说.还在对音乐本质的分析中,将“声”、“音”、“乐”这三个概念加以区分。但先秦音乐思想以儒家为主干,所以特别强调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明显的功利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刘宇统 《菏泽学院学报》2012,(6):101-103,128
王光祈音乐论著中的音乐概念是解读王光祈音乐思想的最有直接的反映。他对"音乐"的定义展示了他的音乐思想的基石,他对音乐科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分析,使他能够用发展的[光看待欧洲音乐的]化,最终形成了他的国乐创制论。  相似文献   

16.
嵇康乐论的优胜之处在于其用"气"阐释了音乐理论。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乐"始终是附庸在"礼"中扮演着维护社会"差等有序"的重要角色。天人感应模式在乐与人之间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是"天"作用于人的单向关系,也使汉代乐教陷入瓶颈。嵇康认为乐教的移风易俗的根据在于"人心",他以"气"沟通"声"与"心",通过"气化感应"而达到心物交融。从自然之和转向艺术体性之和,让嵇康消解了以往乐教对人性的束缚,将理想人格追求推向了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柳永是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雨霖铃》是千古名篇,是宋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是词牌。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蜀途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夜雨闻铃断肠声,曲调颇极哀怨。柳永《雨霖铃》词牌下,有题目《秋别》。柳永利用了《雨霖铃》这一词调篇幅较长,声情哀怨的特点,将离情别绪写得十分感人,尽善尽美,耐人寻味。 柳永生长在一个重视儒家传统的士族家庭。他生而禀赋中有一种浪漫的天性和音乐才能。受的教育使他有欲求仕宦的用世之志,他的浪漫天性和音乐才能,使他愿为俗曲写词。用世之志与音乐才能之间,充满了矛盾,而且影响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他参加进士考试以前,已经是颇有声誊的才子了。但考试的结果却出人意外,于是柳永作《鹤冲天》一词,词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以后又考进士,已中,及发榜时,仁宗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在功名路上不顺利。后年近五十,改三变为“永”,字耆卿。仁宗景佑元年,方中进士。  相似文献   

18.
柳永的谀圣词历来不为人所重视,收录在《乐章集》中的12首谀圣词是作者试图求取仕宦显达的产物。有别于传统认识中的风流浪子形象,在这部分词作中柳永露骨地为帝王歌功颂德,通过分析这类词作并与词人其他作品相比较,不难看出它的特殊性和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以儒家音乐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思想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重视音乐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与人格境界的作用。研究和继承传统音乐教育思想,重视音乐教育对道德品质教、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作用,对推进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宋词的主要流派有“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自身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极高造诣,柳永发扬光大了婉约词的可歌性、言情性和以美取胜的特点。他拓宽了词的内容意境,使词从单一的小令中增添了长调,增加了词牌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