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宗教文化对日常语言的渗透在语词中的积淀,阐述这种渗透和积淀都表明宗教文化对语言、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自然渗透与宗教对日常语言合目的性应用与改造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平行路径。在对这一运动过程的考察中,我们不仅可以追本溯源探究日常语言中的“神圣”痕迹,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日常语言是怎样因宗教文化的影响而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5,32(2):F002-F002
班班多杰,男,藏族,1952年7月12日生,青海省湟中县人。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人选北京市首届跨世纪“百人理论工程”,系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3.
“中和”式统战文化“尚中贵和”,具有四种特性:以中和思想作为“天下为公”的大同文化的核心;善于运用中和理论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以自己的先进性向外辐射进而影响世界;融入多元的世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区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总体上激活族群的历史记忆、维护平等互利的族群生态,通过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交流,促进我群和他群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享资源环境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菜坞寻找香格里拉》(Virtual Tibet:Searching for Shangri-La from the Himalayas to Hollywood),2000年7月Henry Holt & Company,Inc.出版,全书共340页,共22章,由三部分构成。作者奥维尔·斯且尔(Orville Schell,汉名夏伟),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学家。该作品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西方人的“西藏情结”,勾勒了西方人“发现”西藏和制造“香格里拉神话”的来龙去脉,展示了西方人的“西藏观”及其演变,描述了西方传媒在制造“西藏热”中的作用,分析了西方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达赖在西方的影响和美国与西藏的关系,论及了“香格里拉”神话的破灭与西方人认识西藏的误区。该书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学术研究和西藏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对上述观点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7.
王瑛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22):127-12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益广泛.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多种语言、多元文化构成的地球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博士生有机会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国际科技计划和活动、学术会议等。但笔者发现,即使能够克服语言障碍,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也常有发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急需具备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交际能力,以期增强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扩大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主义批评重要代表萨义德《东方学》是英美人文学科中最早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地统治进行抨击的一部力作,其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术语言说“东方”。但萨义德并不赞成民族主义式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而倡导东西方对话和文化多元主义,这是他思想批判的个体经验方式,当然也反映了处在美国知识界的第三世界学者思想上的尴尬境遇,和无可选择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聚了历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又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又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透过对中国的儒、释、道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真、善、美等观念的比较可以透视出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与西方宗教中,认知价值方面“存而不论”与“追根溯源”的不同取向;“入世”与“出世”的不同人生理想;“优美”与“壮美”的不同审美情趣等都表现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止是奥运     
《世界知识》2008,(7):4-4
本刊多位记者在国外采访或工作时,都遇到过手持“雪山狮子旗”的藏独分子的活动,尤其在我领导人出访时,这样的活动有时相当猖獗。藏独分子人数并不很多,但是他们在一些政治势力支持下,利用了当地一些并不了解西藏情况的普通民众的善良、同情心和正义感。对这些藏独分子,人们往往不屑一顾。但是近期他们却企图掀起大波浪,在希腊奥林匹克遗址举行“抗议”,  相似文献   

11.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法和词汇,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宗教作为一种观念体系,不仅会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也凝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西周人在其王朝建立之后,在继承殷商“天人合一”的宗教观的同时,用天命观念改造了前代的上帝观念,用政治化的祭祀活动改造了前代的多神崇拜,从而建立了一套以“天命”为中心,以“德”为根本的“天人合一”的宗教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继承性与革新性,象征性与现象性、平衡性与脆弱性等特征,而其所体现出的理性主义、民本主义、礼治主义都对后世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旅游热背景之下,藏传佛教文化备受关注,以此为核心的宗教旅游,即使在西藏以外的地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是改变地方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宗教旅游的驱动之下,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显现出更加丰富的形式与新的特点。宗教节庆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其反映的宗教旅游现象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意义。文章以藏传佛教寺院西安广仁寺及其燃灯节为研究个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结合旅游动力机制分析,研究近年来以宗教旅游为动力形成的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建构。  相似文献   

14.
金华地域文化特色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景观独特,山水风光又多与文化相交融.该区长期受越文化的熏陶,而“吴越文化”无疑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分支;金华城市漫长的发展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此外还具有显著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特征.在分析金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开发应发挥其文化内涵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高层次、深内涵的旅游形式,如:山水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及民俗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5.
将西藏武警解救被袭汉族人的照片说成是在抓捕藏人;将照片上用石头行凶的暴徒“巧妙”裁去,只留下军车和跑开的人;置救护车上大大的“急救”二字与明显的红十字标志于不顾,在照片的说明上却标注“在拉萨有很多军队”。甚至将印度警察抬走闹事藏独分子的画面说成是中国军队在抓人……  相似文献   

16.
以世界全球化浪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为背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歪曲、贬损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表现形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强调当前特别要端正学风,摆正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霞 《科技信息》2008,(5):163-163
“洋教”指西方传来的宗教。近代西方宗教的大肆传播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来的。对于“洋教”的入侵。对于西方的宗教。近代知识分子持何种看法呢?在本文中他们从西方宗教的本质,教义内容来批驳西方宗教的不可信;从宗教和政治的关系来反对侵略者利用宗教来干预中国内政;虽然宗教不可信,但是其中一部分人看到西方宗教中也有一些有用之处可以教导我民。对于怎样抵制“洋教”的入侵,徐图自强的他们也提出了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王瑛  李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37(2):246-248,256
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太原天主教堂的内外特征以及建筑风格特点,初步探讨了西方宗教文化对太原天主堂建筑四个方面影响:在建筑朝向上变中国传统的南北朝向为东西朝向;在建筑平面上采用了西方天主教会传统的教堂形式——拉丁十字平面;在建筑细部则更多的突出了天主教教义;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罗马风形式。这些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9.
自从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和苏联的“语言国情学”的诞生;使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外语教学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人们开始把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入了外语教学.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是当今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古德诺夫在《文化人…  相似文献   

20.
从西方文化实体的宇宙观出发,对西方艺术的美学问题进行了探计,通过对古希腊、中世纪欧洲、近代欧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的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典型”问题是贯穿于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