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学之友》2009,(11):40-40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它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在传染病词典中,"零号病人"这个术语代表传染病暴发的起始病例,也就是第一个表现出疾病感染症状的人。传染病可以追溯到单个个体的想法、对这个人不计代价的搜寻以及对疾病传播路径的描绘,已经成了流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像《传染病》(Contagion,2011),《十二猴子》(12 Monkeys,1995)和《28天后》(28 Days Later,2002)这样的电影都描绘了由一人引发的传染病带来的可怕后果,而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初始病毒携带者伤寒玛丽(Typhoid Mary)早已成了疾病传播者(有时甚至是故意传播)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大流行.在暴发数月后,病毒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已基本得到控制,新发病例数较暴发期间显著减少,以境外输入病例及局部流行为主,我们将此阶段称为SARS-CoV-2的"后暴发"阶段.如何在全球大流行背景下遏制新发病例,防止中国再次出现大规模暴发,对卫生系统的所有人员都是巨大挑战.目前研究公布的R0数据表明, SARS-CoV-2比其他可引起人下呼吸道感染的冠状病毒,如SARS-CoV和MERS-CoV,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另外,最新的病毒传播动力学预测模型显示, SARS-CoV-2可能会周期性暴发,甚至造成季节或常年性流行,因此医疗系统需持续保持警惕.在疫情暴发时期,我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医务工作者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几个高危科室如呼吸科、眼科、产科等的病毒传播特点和风险点,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总结及分析了在"后暴发"阶段医院防控的共同性举措,包括防止病毒在患者和医生之间通过气溶胶传播,研发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建立有效的远程医疗咨询和实践患者风险分层系统以减少交叉传播等.本文旨在强调"后暴发"阶段对SARS-CoV-2病毒传播的认识,并为疫情防控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感冒的流行还不时暴发,常席卷全球。所以引起了研究者对这种病的病原体的关注,即不同的病毒株——现在已了解许多情况。现在,对流感的免疫学也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针对这种传染病产生免疫力的措施,措施之一可能是疫苗。抗流感免疫的基本原則是什么?预防流感流行的现代措施是怎样的?未来的疫苗应是怎样的?我们试图对这些问题在本文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5.
《用超新星预报我国旱涝灾害、大地震和世界上流感流行的证实》一文为人们研究人体疾病及自然灾害的起因开拓了新的途径,对于预测预报疾病及重大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正>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疾病发现于1976年,期间曾有过几次暴发流行,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像2014年这次这样肆虐:发病数与死亡数都是历史最高,流行覆盖的地域也最为广泛。此时此刻,中国人不会忘记2003年SARS带来的危害,也会想起历史上其他重大传染病灾难带给人们的恐慌。公众在关注埃博拉出血热事  相似文献   

7.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动态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湖泊富营养化和有害藻类水华是目前全世界普遍面临的水域生态环境问题.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其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暴发"常常呈现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变异与不稳定性.以往的研究,无论是国际上流行的光合作用调节的藻类细胞上浮与下沉,还是国内流行的蓝藻水华"暴发"四阶段理论,都无法很好地解释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时空动态变化特性.本文基于对太湖多次的野外观测与模拟实验,提出了关于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全新概念性解释.在蓝藻细胞生长阶段,营养盐、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决定了蓝藻生物量的多少,为蓝藻水华"暴发"蓄积物质基础;在蓝藻水华暴发阶段,则主要受蓝藻细胞(团)浮力作用与水动力湍流作用的共同影响,决定了蓝藻水华出现后的规模、范围及位置.野外调查显示,在太湖这样的大型浅水湖泊,风浪作用条件下蓝藻细胞(团)在水柱中呈均匀分布;而当风浪消失后,蓝藻细胞(团)即迅速上浮形成水体表面可见的水华.蓝藻颗粒的上浮速度随着细胞团的增大而加快,适度的扰动促使蓝藻细胞团碰撞而形成更大的细胞团,更容易在水动力消失后快速上浮形成水华.湖流的辐合辐散是蓝藻水华上浮后形成可见的斑块形状、位置、漂移和聚集的决定因素.正是太湖地区风场高度多变与不稳定,才导致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时空分布呈现多变的动态特征.上述研究结果澄清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太湖蓝藻水华难以监测、无法防控的问题,为蓝藻水华监测、预测预警、防控及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锁群  迟航  秦成峰  邓永强 《科学通报》2023,(15):1906-1916
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已在全球引起多起疫情的暴发流行,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目前,疫苗、小分子药物及抗体是预防和治疗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但这些防治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因而有必要快速开发一种新型的抗病毒策略.核酸抗体是指将编码特异性中和抗体的mRNA或DNA分子通过递送载体引入体内,然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来表达相应的抗体,进而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核酸抗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其制备工艺简单、易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生产、应用范围广且便于储存和运输,因而在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主要综述了核酸抗体的原理及在抗病毒防治中的研究现状,重点阐明了核酸抗体的优势和不同核酸抗体类型的优缺点及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应对策略,以期为核酸抗体在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极端天气与气象异常对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环境条件对流感病毒的传播与流行存在重要影响, 因此掌握其规律对降低疾病负担与流感防控意义重大. 本研究以2009~2010年长沙市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为例, 挖掘病例信息、气象记录的时空环境特征, 并基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力实验结果建立气象异常SIR流感传播模型. 结果表明, 甲型H1N1流感在长沙市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存在重要联系, 流感的传播过程对气象异常反应敏感, 通过绝对湿度异常值、接触率及人群构成的变化可以较好地还原长沙市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过程, 并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正确预测. 研究结果可以为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流感防控提供依据, 为随时可能再发或新发的流感暴发提供理论支持, 更提供了认识人群间流感暴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金华  孙洪磊  高福 《科学通报》2024,(10):1315-1319
<正>21世纪短短的20年间,人类已经历了两次大流行传染病,即2009年甲型H1N1大流行流感和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另外发生了5次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给全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situations).大流行传染病的频繁出现警示我们,人兽共患性病毒是引发大流行疫病的重要病原.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在历史上导致了至少5次流感大流行,尤其是最近几年,动物流感病毒频繁跨种感染人类的现象让人们担忧其可能催生下一次人类流感大流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