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和有效利用,已成为每个企业、行业乃至国家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直面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北京市交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编码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建立了北京市交通委基础数据资源编码体系并开发相应维护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交通基础数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最后对项目的实施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4,(10):55-57
在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各个环节的今天,我们既面临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和重点信息系统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主体,已经成为某些出于政治、军事目的或受经济利益驱动的个体、群体、组织乃至国家攻击的重要目标。它导致不良信息的进入、秘密信息的泄露,破坏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正常使用等,攻击的跨国性,攻击目标的针对性、攻击手段的复杂性、攻击工具的易获取程度,现有网络安全手段和产品的发展已经相对滞后,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可能成为制约国家信息化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信息内容产业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和其他相关资源创(制)作、开发、分发、销售和消费信息产品服务的产业,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内容产业也越来越爆发出极大的发展活力,但我国的信息内容产业与世界其它国家还存在差距,本文将主要论述国内该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就如何推动我国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国家"金农工程"和相关科技计划的带动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略显滞后,"数字鸿沟"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一道"门槛".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几种信息化测算方法,介绍了笔者研究建立的我国农村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包括六要素25项指标。六要素包括农村信息资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产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和农村信息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绩效的评价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但一直以来,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收益与影响进行评价都被认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从企业绩效变革和信息化二者耦合的角度出发,辩证地批判了"信息悖论"成因及基于产出和基于行为的信息化绩效评价理论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对信息化绩效的衍生机理和绩效特征的分析研究,构建了以过程分析思想为导向的信息化绩效评价范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2):10-11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据预测,未来15~20年我国主要矿产资源需求仍将有大幅度增加,巨大的资源缺口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快速发现矿产资源后备基地,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完善我国信息化体系,进而在时间和技术上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为此,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等资源开展了诸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内的信息网络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信息,作为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显示着时尚,蕴涵着古老。信息资源体现在人类生活、经济、教育、能源等各方面的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更加彰显其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作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到现在,信息为生产所提供智力的重要程度已经远远超过物质和能源,人类逐渐由依赖物质和能源的社会步入到物质、能源、信息资源三位一体的社会。体现在人类生产生活方面,情报档案,则成为最能体现信息资源建设价值的直观印记。正是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到情报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成立专职部门,撰写专著,将情报档案列入科学研究范畴。也因此,继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中,世界各地掀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我国也迅速做出反应,于1993年底,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近些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更是将信息档案工作视为国计民生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信息化发展虽然短暂,却非常壮大,也必将持久。寰球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国际工程公司,为顺应潮流、自我提升,在信息建设、档案电子化管理方面,一直积极的前行着。笔者自参加工作至今十余年,一直从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亲闻亲历了公司信息、情报档案的各种变迁、沿革与进步,公司档案工作的发展史就是公司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每一步,都是顺应时代变迁、努力领先奋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专利技术再创新项目查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查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着重要的信息支撑.专利技术再创新(也称专利二次开发)项目查新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项目查新类别.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政府机关单位特别是农村地区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管理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中国的入世,政府部门正在加紧信息化办公的实施步伐,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各机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设公共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多部门网上业务协作,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增加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对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义.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 微电子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是信息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技术.90年代以来,由于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和微电子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和广泛应用,使信息化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信息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球主流产业.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以微电子技术及其产品为主导的信息化产业将超过钢铁工业,成为世界的支柱性产业.现在,微电子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数据是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具有非排他性、无消耗性和可增值性。科学数据共享,使科学数据更加开放,数据交换更加顺畅,数据应用更加便利,一直是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时的关注焦点,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近一段时期以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科学数据共享已经在地球系统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提高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水平,缓解资源环境带来的发展压力,成为科技界义不容辞的职责.2007年我国在能源.资源、环境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推进节能减排,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7,(4):14-17
通过973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的结合,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以及综合交叉等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了一批关键科学问题,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的迅速完善,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农业信息化正成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作物产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信息化排名,我国仅排在世界第51位,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最近一次测评,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的是北京,为179.97;最低的是西藏,只有1.67.  相似文献   

18.
民营科技企业诚信经营效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国家的财富,企业的生命,是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法宝.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界的一种稀缺资源,加强诚信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先行建设信息化,带动整个国家信息化进程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划地进行,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标.在政府政策导向下,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8,(10):46-46
由杭州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茂成主持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杭州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课题,主要研究如何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按照国家关于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满足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规划管理需要为宗旨,建立以业务办公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前瞻、结构科学、功能齐全的规划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信息化人才与网络安全体系,形成完善的规划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信息资源、电子政务和信息服务3大信息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