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东川乌头块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去甲二萜生物碱,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为:印乌碱(Ⅰ)、粗茎乌碱(Ⅱ),尾毛乌头碱宁(Ⅲ),滇乌碱(Ⅳ),其中(Ⅰ)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乌头二萜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准噶尔乌头(AconitumsoongaricumStapf)的根中分离得到4个二萜生物碱成分,由各种光谱数据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12表欧乌碱(12epinapeline,Ⅰ)、12表脱氢欧乌碱(12epidehydronapeline,Ⅱ)、准噶尔乌头碱(songorine,Ⅲ)和新乌碱(neoline,Ⅳ).其中,碱Ⅰ和碱Ⅱ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丽江紫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C-19二萜生物碱,利用溶剂缓慢挥发法得到单晶并对其进行结构解析,通过CCDC数据库查询为一新型晶体结构,CCDC:2007957。  相似文献   

4.
藏药哈巴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药哈巴乌头(Aconitum habaens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结构,其中5个为二萜生物碱,分别是粗茎乌碱甲(crassicauline,1)、查斯曼尼丁(chasmaconitine,2)、滇乌碱(yunaconitine,3)、印乌碱(indaconitine,4)、塔拉萨敏(talatizamine,5),同时还得到2个酚性类化合物和β-谷甾醇.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首次对土官村乌头(Aconitum tuguancunense Q.E.Yang)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中分离纯化得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包括3个二萜生物碱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6.
中药乌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乌头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生物碱类物质,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萜生物碱,治疗量和中毒量比较接近,具有镇痛、抗炎及心血管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及炎症.从乌头类中药的提取分离、化学成分、毒性及炮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含量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乌头属植物中二萜生物碱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新二萜生物碱的来源、结构及其主要特点等方面,综述了1990—1995年乌头属植物中二萜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附子不同组织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附子不同组织中乌头总碱和3种双酯型生物碱一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色谱柱为:Zorbax extend—C18(150mm×4.6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二胺,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40mn,柱温30℃。结果表明:附子不同组织中生物碱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子根、茎秆、叶、须根和母根中乌头类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5.53,3.81,14.77,8.87和4.58mg/g;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顺序为:须根〉子根〉母根〉叶片〉茎秆。该研究可为附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将菌种以孢子悬液的形式接入灭菌生川乌、生附子、制川乌、制附子药材中,30℃固态发酵培养7 d提取生物碱,对照组为未发酵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研究发现发酵药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原药材:生川乌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90%、0.0195%、0.0320%,而发酵生川乌中分别为0.0231%、0.0039%、0.0117%;生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750%、0.0670%、0.0550%,而发酵生附子中分别为0.0633%、0.0552%、0.0291%;生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95%、0.0075%、0.0078%,而发酵生川乌+附子中分别为0.0202%、0.0022%、0.0026%。该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有助于降低川乌、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从团花树皮中分离得到6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马钱素甙元(Ⅰ),马钱素(Ⅱ),马钱酸(Ⅲ), 8-表金吉甙(Ⅳ),当药甙(Ⅴ),3′-O-咖啡酰当药甙(Ⅵ).其中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Ⅵ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层析、反相硅胶中压柱层析、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姜科姜黄属束骨姜黄(Curcuma xanthorrhiza Roxb.)根茎中的低极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MS和NMR等波谱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结构,分离纯化化合物6个,分别鉴定为蓬莪术环氧酮(Ⅰ)、β 谷甾醇(Ⅱ)、愈创木内酯Guai-1(10),3,5,7(11),8-pentaen-2-on-11,8-olide(Ⅲ)、郁金二酮(Ⅳ)、莪术双环烯酮(Ⅴ)、花侧柏烯(Ⅵ)。化合物Ⅲ、Ⅵ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Ⅴ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对所分离获得化合物进行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其中化合物Ⅳ、Ⅵ具有活性,化合物Ⅳ的TLC生物自显影最小抑制量为95μg。  相似文献   

12.
三七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根茎的化学成分.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硅胶柱、RP-8和RP-18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三七根茎部分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人参皂苷三七皂苷T5(Notoginsenoside T5,Ⅰ),人参皂苷F1(Gin senoside F1,Ⅱ),人参皂苷F2(Ginsenoside F2,Ⅲ),三七皂苷E(Notoginsenoside E,Ⅳ),人参皂苷Ⅱ(GinsenosideⅡ,Ⅴ).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Ⅰ~Ⅳ为首次从该植物根茎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3.
麻花秦艽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硅胶柱层析及薄层层析方法对甘肃产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根醇提物进行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等光谱方法及与对照品对照鉴定结构分别为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Ⅰ),熊果酸(ursolic acid,Ⅱ),胡萝卜苷(β-sitoseteryl-3-O-β-D-glucopyranoside, Ⅲ),β-D-葡萄糖乙苷(ethyl-β-D-glucopyranoside, Ⅳ),N-正二十五烷-2-羧基苯甲酰胺(N-pentacosy-2-carboxy-benzoylamide,Ⅴ),乌苏醇(uvaol,Ⅵ)和2'-(邻,间-二羟苯甲酰)獐牙菜苷(2'-(o,m-phenylglycin)sweroside,Ⅶ)。其中化合物Ⅳ为从该属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Ⅴ,Ⅵ和Ⅶ为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甲醇提取,石油醚、氯仿-甲醇(V/V为1:1)、甲醇-水(V/V为1:1)溶剂划段,多种分离材料进行反复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从其氯仿-甲醇(V/V为1:1)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3-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醇(Ⅰ)、10-乙酰基鸡屎藤甙(Ⅱ)、车叶草甙(Ⅲ)、5,7,4′-三羟基-黄酮醇(Ⅳ)、熊果酸(Ⅴ)、胡萝卜苷(Ⅵ)、β-谷甾醇(Ⅶ).化合物Ⅰ,Ⅱ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普洱市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象甲总科昆虫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样地调查法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普洱市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刺栲(Cas-tanopsisechidnocarpa)-华南石栎(Lithocarpusfenestratus)-红木荷(Schimawallichii)群落(Ⅰ),思茅松(Pinuskesiyavar.langbianensis)-小果栲(Castanopsisfleuryi)-红木荷群落(Ⅱ)-披针叶楠(Phoebelanceolata)-粗穗石栎(Lithocarpusgrandifolius)-刺栲群落(Ⅲ),西南桦(Betulaalnoides)-红木荷-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群落(Ⅳ)等天然林类型和人工植被(Ⅴ)的象甲总科昆虫多样性.共采集标本198头,隶属于4科63种,以象甲科物种最丰富.5个样地象甲总科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排序为:Ⅰ>Ⅲ>Ⅱ=Ⅳ>Ⅴ,物种多样性的排序为:Ⅳ>Ⅲ>Ⅰ>Ⅱ>Ⅴ.5个样地象甲总科昆虫群落Jaccard相似性系数在0.063~0.379,表明各样地象甲总科昆虫群落之间极不相似或中等不相似.Ⅱ受到的人为干扰最严重,急需保护.  相似文献   

16.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对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穿透雨率为462 %~862 %,平均穿透雨率排序由大到小为Ⅰ(770 %)、Ⅲ(750 %)、Ⅳ(737 %)、Ⅱ(703 %)、Ⅴ(677 %);各林分树干茎流量排序由大到小为Ⅳ(692 mm)、Ⅲ(520 mm)、Ⅱ(373 mm)、Ⅴ(230 mm)、Ⅰ(176 mm),树干茎流量随雨量增大而增大,不同类型毛竹林增加的比例大于杉木纯林和阔叶林;各林分产生树干茎流的最小响应雨量排序由小到大为Ⅱ(64 mm)、Ⅳ(69 mm)、Ⅲ(75 mm)、Ⅴ(89 mm)、Ⅰ(104 mm);各林分林冠截留率为141 %~535 %,平均林冠截留率排序由大到小为Ⅴ(313 %)、Ⅱ(282 %)、Ⅳ(235 %)、Ⅲ(229 %)、Ⅰ(223 %)。5种林分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均与林外降雨量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穿透雨量和降雨量的关系用模型Y=a+bX拟合较好;林冠截留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用三次曲线(Y=β0+β1X+β2X2+β3X3)方程较拟合最好。综合分析表明,毛竹纯林对小到中雨的截留能力较好,竹杉、竹阔混交林对大到暴雨的截留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还阳参Crepis tectorum Linn.根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还阳参根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六烷醇(Ⅰ)、β-谷甾醇(Ⅱ)、蒲公英醋酸酯(Ⅲ);从其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鉴定为咖啡酸(Ⅳ)和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Ⅴ)。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硅胶、凝胶、HPLC等色谱技术对葱属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MS和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从大蒜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去氢催吐萝芙叶醇(Ⅰ)、(+)-催吐萝芙叶醇(Ⅱ)、N-反式阿魏酰基-3-甲氧基酪胺(Ⅲ)、N-顺式阿魏酰基-3-甲氧基酪胺(Ⅳ)、N-反式-p-香豆酰基酪胺(Ⅴ)、N-顺式-p-香豆酰基酪胺(Ⅵ)、N-反式-p-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Ⅶ)、N-顺式-p-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Ⅷ)、对羟基苯甲酸(Ⅸ)、3,4-二羟基苯甲酸(Ⅹ)。化合物Ⅰ~Ⅵ和Ⅷ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薄叶红厚壳Calophyllum membranaceum根的乙醇提取物氯仿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Friedelin,Ⅰ)、海棠果醇(Canophyllol,Ⅱ)、木栓醇(Epi friedelinol, Ⅲ)、3,4 二羟基苯甲酸(3,4 dihydroxybenzoic acid,Ⅳ)、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Ⅴ)、7 羟基香豆素(7 dihydroxycoumarin,Ⅵ)、紫花前胡苷(Marmesinin,Ⅶ)、紫花前胡苷元(Nodakenetin,Ⅷ)。其中化合物Ⅵ、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乌江网箱养殖丁(魚歲)细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微生物学常用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丁(魚歲)中分离出9株菌株,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分别扩增出9株菌株的16S rRNA基因约600 bp的片段,并对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到NCBI(http://www.ncbi.nlm.nih.gov/)中,用BLAST工具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并利用MEGA4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9株菌株的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分别与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pneumoniae)的16S rR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同源性分别为96%,99%,99%,97%,98%,98%,99%,98%,98%.9株菌株的系统进化树明显分为3支,Ⅰ和Ⅳ聚为一支,Ⅶ独聚一支,Ⅱ、Ⅲ、Ⅴ、Ⅵ、Ⅷ、Ⅸ聚为一支,其中Ⅱ和Ⅷ相聚,Ⅲ和Ⅴ相聚后再与Ⅵ相聚,最后与Ⅸ相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