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海南岛沙老珊瑚岸礁的现代沉积相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东岸文昌、琼海县境内的沙老珊瑚岸礁是环海南岛现代岸礁中规模最大的礁区。岸礁基底为花岗岩,沿岸是万泉河冲积平原区。该区水文、气象因素基本适应珊瑚岸礁的发育. 礁区可分下列沉积相带:1)原生礁体相——由保持生长势的珊瑚骨架和充填于骨架中的生物碎屑组成,它们巳粘结成礁块粘结岩;2)礁坪相——自海向岸可分边缘浅滩、礁坪外带和礁坪内带,主要由生物碎屑堆积而成;3)海滩相——由拍岸浪形成的冲流和回流将礁坪上的生物碎屑和陆上带来的陆源碎屑堆积而成,有滩肩的海滩上部沉积物受到风的改造;4)沿岸砂堤相——拍岸浪的冲流把海滩沙推向高处堆积而成;5)泻湖和沼泽相——位于两道平行砂堤间,由生物碎屑和陆源碎屑堆积而成。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岸礁的沉积相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鹿回头珊瑚岸礁是海南岛岸礁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属于上升礁范畴。礁区沉积分为岸礁沉积和生物碎屑沉积两类。鹿区可划分为五个沉积相带:礁前带、礁沐生专带、礁坪带、海岸带和礁后泻湖带.各带按沉积特征还可细分为2—3个亚带。研究证明:沉积物粒度资料、物质组分和生物(特别是微体生物)的生态条件等可用作指相标志。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铜,铅,镉的含量的并讨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发现,A组,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的含量从里到外有递增的趋势,这与近来来大亚湾水体中铜,铅,镉含量的变化是一致的,而A组珊瑚礁变化明显,B组珊瑚礁礁体中铅,铅,镉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分析认为,这是因珊瑚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所致;(1)海水组成对珊瑚礁化学成分的影响;(2_)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及其矿物组成是制约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3)陆源碎屑组分对大亚湾珊瑚礁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情况下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结合最新钻井、地震资料,剖析了中新世生物礁体沉积构成以及成礁演化模式。揭示了研究区造礁生物主要为钙藻,其次为六射珊瑚,附礁生物以有孔虫和介形虫为主。根据是否发育造礁生物将岩石分为礁格架-骨架岩和非礁格架-骨架岩2类,前者包括珊瑚藻格架和珊瑚骨架焦白云岩及红藻-仙掌藻白云岩2种,非礁骨架岩分为生物碎屑灰岩、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3种。沉积相包括礁格架相、礁坪相、礁后滩相、泻湖相和生物碎屑滩相5种。中新世生物礁是在相对海平面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沉积演化的,属于加积-退积型生物礁沉积旋回,礁体发育期可分为奠基、初始繁盛、顶峰、暴露衰退4个阶段,暴露衰退末期发生强烈的白云化作用,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形成较好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5.
2017年4月采用水下录像方式对西沙赵述岛潟湖内外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密度和种类相似度以及造礁珊瑚覆盖率进行评估.共鉴定珊瑚礁鱼类58种,隶属于1纲3目18科37属,其中鲈形目占绝对优势,共55种,占总种类数的94.83%.潟湖内外的珊瑚礁鱼类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且潟湖内(1.712 3±0.273 2尾/m2)高于潟湖外(0.655 1±0.029 3尾/m2).胸斑眶锯雀鲷(Stegastes fasciolatus)、三斑海猪鱼(Halichoeres trimaculatus)、宅泥鱼(Dascyllus aruanus)和栉齿刺尾鱼(Ctenochaetus striatus)为西沙赵述岛的主要鱼类,前3种主要分布在潟湖内,而栉齿刺尾鱼主要分布在潟湖外.潟湖内外珊瑚礁鱼类的种类相似性系数为0.29,属于中等不相似.潟湖内外的造礁珊瑚覆盖率分别为(7.98±9.91)%和(12.35±6.21)%,不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区内珊瑚礁鱼类以小型种类为主,珊瑚礁鱼类中食用价值高的石斑鱼科和鹦嘴鱼科的鱼类密度均不高,这可能与日渐退化的珊瑚礁生态功能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6.
川西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硅质海绵生物礁沿龙门山带出露,前人已对其岩性、化石、分布及控制因素作了一定研究。将出露礁体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与欧洲硅质海绵礁对比,进一步结合全球海绵—珊瑚礁的演化特征和川西地震剖面中似礁的丘形隆起现象,认为川西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发育硅质海绵—珊瑚礁系列,其中硅质海绵礁发育在较深水环境,现今部分被后期龙门山冲断带推覆至地表;含珊瑚的礁体发育在相对浅水、高能环境,现今位于川西凹陷中;硅质海绵礁的展布范围受北面秦岭古陆的碎屑物注入影响,沿龙门山方向向北逐渐变小;高能礁体发育在川西拗陷至川中古隆起的过渡带上,远离北面物源。对于揭示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到碎屑岩的转变过程及马鞍塘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环境单因子改变对造礁珊瑚的影响.珊瑚礁发育受海平面控制,形成与海平面动荡相适应的功能骨架.大气CO2浓度升高易引起海水CO23-浓度下降,降低CaCO3各种矿物(文石、方解石等)饱和度,减缓造礁珊瑚石灰化过程,对珊瑚礁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文石海的高x(Mg)/x(Ca)值不利于古代低镁方解石质四射珊瑚的生长,而对现代文石质的六射珊瑚有利.富营养化水体易诱发共生藻游离出珊瑚宿主,造成珊瑚白化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8.
珊瑚礁素有“海洋热带雨林”的美称。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底也出现了“沙漠化”现象。珊瑚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急需保护。珊瑚是一种海生底栖动物,与海葵、水母等同属腔肠动物门。珊瑚的个体,称为珊瑚虫。珊瑚大多生活在22℃以上的温暖海洋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范围与规模的日益扩大,海中瑰宝——珊瑚礁正迅速减少。对珊瑚礁来说,最危险的莫过于沉积物,因为人们在沿海山地上砍伐森林、修建道路,导致大量泥沙岩石堆积到沿海水中,不仅影响珊瑚体内共生藻的光合作用,还直接造成珊瑚窒息死亡。日本琉球群岛进行飞机场和港口的建设时将珊瑚礁掩埋,90%的珊瑚礁消失。此外,人类在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海洋,使沿海及河口三角洲地带的海水呈富营养化,导致多肉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在珊瑚礁上迅速繁殖蔓延,不仅影响珊瑚对光线的吸收,还破坏了与之共生的藻类之间的平衡关系。再者,人们对鱼类滥捕,鱼类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10.
涠洲岛珊瑚礁最早形成于约7 000年前的末次海侵,是中国大陆沿海成礁珊瑚分布最北缘的典型边缘珊瑚礁(Marginal Coral Reefs),与区域内其他珊瑚礁缺少生态关联,其特征不同于热带珊瑚礁,即块状珊瑚占优势。20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持续退化,枝状珊瑚大量死亡,石珊瑚盖度急剧降低,反映珊瑚礁良好状况的指标生物如鹦嘴鱼、蝴蝶鱼等的数量大幅减少。近10年来,珊瑚虽未出现异常死亡现象,但珊瑚自然修复不明显,表明珊瑚补充不足。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缺乏,显示珊瑚礁恢复力不足。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建立,体现了保护涠洲岛珊瑚礁的政治意愿。只有恢复鹦嘴鱼等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数量,才能恢复和增强珊瑚礁固有恢复力,进而促进涠洲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人为修复可采取移植珊瑚断枝的方式,并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增益为目标,构建能应对人为干预且能持续演化的珊瑚礁。  相似文献   

11.
世界珊瑚礁现状和威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于珊瑚礁巨大的价值和面临全球气候变化严峻的威胁,珊瑚礁退化和发展前景一直是珊瑚礁研究的最中心议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经导致珊瑚礁全球性衰退损失40%~50%。1998年全球珊瑚礁严重白化和2015—2017年延时最长全球珊瑚礁白化事件,一再证实全球变暖已经成为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现在扭转导致海洋水温升高的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保护珊瑚礁的唯一希望。由科学家和慈善机构发起的2011年XL Catlin海景调查和2017年50礁倡议成为珊瑚礁管理保护的创新举措。但仍然需要更多的人认识珊瑚礁,热爱珊瑚礁,研究珊瑚礁,保护珊瑚礁。  相似文献   

12.
涠洲岛珊瑚礁健康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科学地判断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并找出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持涠洲岛珊瑚礁的健康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历年来有关涠洲岛珊瑚礁生长、演变、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调查研究资料,采用HRHPI的指标体系法,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压力及社会经济等几个特征属性对珊瑚礁健康进行评估。【结果】涠洲岛的自然环境仍适合石珊瑚的生存,石珊瑚的种类丰度仍正常;珊瑚礁的覆盖率降低、分布范围缩小、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在浅海和局部人为影响大的区域,珊瑚死亡率大于补充率。【结论】涠洲岛的珊瑚礁处于衰退中的亚健康状态。过度捕捞、污染、物理损伤(踩踏、抛锚、水下工程等)和大尺度环境变化(如气候异常)等是造成涠洲岛珊瑚礁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海的离岸岛礁以珊瑚礁生境为主。珊瑚礁在提升海洋生态资源和维护我国海洋国土权益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南海珊瑚礁生境和资源严重退化,威胁着渔业资源、海洋环境以及国土安全。现代化的海洋牧场被认为是实现南海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模式。珊瑚礁生境与资源的修复则是热带岛礁型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基于此,本文整理了珊瑚礁生境与资源修复的技术方法,详细介绍了珊瑚礁生境构建框架生物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断枝培育、底播移植等技术方法以及珊瑚礁其他特色生物资源人工放流技术,并提出了在珊瑚礁生境与资源修复中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珊瑚礁病毒包含珊瑚本身感染的病毒和珊瑚共生生物(如藻类、细菌等)感染的病毒,对于珊瑚礁健康与疾病、生长与死亡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学功能方面起着潜在作用。由于技术的局限以及关注度较低等原因,有关珊瑚礁病毒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宏转录组和宏基因组逐渐成为研究珊瑚礁病毒多样性及其生态学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拟为珊瑚礁病毒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同时指导我国珊瑚礁的保护以及修复。  相似文献   

15.
廖馨  周浩郎 《广西科学》2023,30(5):891-898
珊瑚礁隐居生物是栖息于珊瑚礁隐匿空间中的后生动物群体,其群落的生物量巨大,在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构成中占据大多数,且在珊瑚礁营养动力学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国际国内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多集中在鱼类及甲壳类、棘皮动物等礁栖或底栖动物上,对珊瑚礁隐居生物的关注度不足,隐居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不甚清楚,有些类别甚至从未被描述。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珊瑚礁隐居生物的研究现状,并对基于珊瑚礁自动监测装置(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 ARMS)的隐居生物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华光珊瑚环礁是一典型的大陆坡环礁,区别于大洋环礁和大陆架环礁。其发育既受全球板块运动,又受海面升降运动的控制。现代环礁的结构是在冰期时形成的先成台地之上复盖着一薄层的全新世礁相沉积。东亚季风的作用使礁形成各向相似的沉积相带。环礁礁冠与泻湖宽度之比可作为现代环礁成熟度的定量标志。华光环礁目前尚处于幼年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涠洲岛不同底质下最适宜的硬珊瑚苗圃架设方法和最佳移植培育种类。【方法】在涠洲岛周边海域砂质、基岩、珊瑚碎屑和礁石等4种不同底质架设固定式(20个)及悬浮式(112个)珊瑚苗圃,移植块状、枝状、叶状等7种硬珊瑚断枝,共2 436个;观测记录苗圃保存情况及珊瑚成活率、珊瑚体积增长率等。【结果】礁石底质海域的苗圃保存程度最高,为70%;其次是珊瑚碎屑海域(北部牛角坑)的苗圃,为57%。铁架式苗圃的平均保存率为63%,是保存程度最好的苗圃形式。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育,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的成活率为20%~80%,体积增加3.5倍;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成活率为25%~49%,体积增加1.5倍。其他种类珊瑚生长较慢,成活率较低。【结论】铁架式苗圃结构稳固、不易受台风等风暴潮的影响,是涠洲岛最适合的珊瑚苗圃形式。涠洲岛四面环海,珊瑚苗圃应架设在岛屿北部礁石和珊瑚碎屑基底的海域。风信子鹿角珊瑚在一年时间内体积可以增加3倍,且存活率高,是涠洲岛珊瑚礁移植最优先考虑的种类。  相似文献   

18.
Karlson RH  Cornell HV  Hughes TP 《Nature》2004,429(6994):867-870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re influenced by processes operating at multiple scales. Th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broad- as well as local-scale processes affect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central focus in modern community ecology. Here, in a study of unprecedented geographical scope, we show significant regional and local variation in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coral assemblages across an oceanic biodiversity gradient. The gradient that we sampled extends 10,000 km eastwards from the world's richest coral biodiversity hotspot in the central Indo-Pacific. Local richness and the size of regional species pools decline significantly across 15 islands spanning the gradient. In addition, richness declines across three adjacent habitats (reef slopes, crests and flats). In each habitat, a highly consiste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nd regional species richness indicates strong regional enrichment. Thus, even on the most diverse coral reefs in the world, local coral assemblages are profoundly affected by regional-scale processes. Understanding these historical and biogeographical influences is essential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these endangered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9.
 礁灰岩是珊瑚礁岩体的基础和主体部分,其物理力学特征及工程性质的研究在海洋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内外对不同地区礁灰岩的研究表明,礁灰岩具有高孔隙、低密度、低强度的物理性质,且由于成岩作用复杂,其岩石结构发育具有不均匀性,不同胶结程度的礁灰岩具有不同的应力响应,这与其他常规软岩及脆性岩石性质相比明显不同。目前对礁灰岩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尚不能很好地解决珊瑚礁工程建设中的诸多难题,需要系统地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建议首先进行科学的结构分类,加强对不同结构类型礁灰岩的物理力学特征、工程性质、微观胶结机理以及海水侵蚀作用对其物性特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