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中心城区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构建了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城镇低效用地多准则识别体系,探究了研究区低效用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大功能区城镇低效用地综合比例为15.83%,各功能区低效用地比例不同.商业功能区和工业功能区低效用地占比较少,行政办公功能区、教育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低效用地占比均在25%以上,集约化水平较低.(2)空间分布上各功能区低效用地均呈“西南—东北”走向,以及“大集聚,小分散”的集聚形态特征.其中,低效用地集聚在西南方向的玉泉区,主要为居住功能区低效用地;赛罕区形成居住功能区和教育功能区两个低效用地较为集中区;新城区低效用地等级较低且分散,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低碳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坐标,城镇建设用地作为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分析城市用地空间扩张与碳排放的相关效应,对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沙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特征与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测算了城市用地空间扩张速度和碳排放变化速率,利用协同扩张指数计算两个指标的量化关系,得出城市用地空间扩张与碳排放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3.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揭示社会经济空间差异、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和城乡统筹发展方式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vcm研究方法和距离衰减趋势研究方法对安福县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得出:(1)安福县建设用地分布较为集中,沿主要交通线分布和沿中心城镇周围分布是其总体特征;(2)随着距县域主要道路距离的增加,建设用地比重以)y=52.725e-0.861x的模型逐渐递减;(3)全县范围来看中心城镇对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用地比重随距离各级中心城镇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和扩展速度指数,通过空间关联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空间扩展特征的多样性、空间组织异质性和热点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1990年代以来,苏北地区城镇空间扩展是以中心城市集聚为主导的空间过程,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各中心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次级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开始显现,城镇用地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在城镇空间扩展的驱动力上1990~2000年为人口增长驱动型,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和人均GDP增加;2000~2010年为工业增长驱动型,主要表现为区域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增加.此外,苏南产业转移加快了苏北城镇空间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6.
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LUCC研究是当今热点之一.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最观破碎度、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景观分维数等指标,对济南城市用地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分3个圈层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针对济南各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对第二圈层的工业用地适当集中,对于第一、二圈层,要重视在居民区附近开辟零星的绿地和设施用地,具体做到“集聚间有离析”;同时,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商业用地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城镇化土地利用中典型线状地物交通运输用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提取不同时期遥感影像中的交通运输用地数据,将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多样性格局研究中,具体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城镇建设用地、坡度等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1)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与传统评价指数间相关性高,其中空间分布长度指数可作为描述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及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2)近年来郑州市交通运输用地发展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区、中牟县和新郑市,且空间分布逐渐均匀,巩义市、登封市等研究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3)郑州市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多样性受城镇建设用地与坡度空间分布的综合影响,其中受坡度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欠发达平原县——兰考县为研究区域,在域内自然因素近乎无差别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欠发达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性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欠发达区域农村聚落演化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了9.24%,而用地规模增加了12.54%,居民点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张在2000-2010年阶段更为显著;(2)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性加强,但斑块间形状差异增大;(3)受城区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近城规模大数量少且集中、远城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3)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交通、城镇辐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69个县级行政区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以发明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产值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评价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NICH指数、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浙江省2007年—2019年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年—2019年,浙江省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创新产出区的分布与浙江省大湾区“一环、一带、一通道”的总体格局基本吻合;浙江省各县域创新产出存在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现象,杭州市区及其周围县区、宁波市区及其周围县区以及绍兴市区为热点区域,冷点区域集中分布在浙西南与浙西的山地丘陵地带;由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发现,技术溢出和空间区位对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升级、政府政策和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呈现正负差异性,而经济基础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总体呈负向关系,仅在极少数县域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7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分别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依照“推荐条件-文献梳理-模拟探测-定量分析”的思路,运用缓冲区分析、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54,呈现集聚分布特征;豫北和豫南地区为“多核心”集聚分布,豫中和豫西地区为“链状”集聚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依山、傍水、沿路、环城、近景”的特点.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最强,自然环境次之,区位交通最弱;影响因素两两交互结果均为增强关系,其中海拔高度与旅游收入的交互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以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案例地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山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屯溪区是黄山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黄山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分布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海拔、城镇化率、交通、旅游发展、政策等是影响黄山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以常住人口为研究对象,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刻画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分析中国人口集聚程度和流动特点,探索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呈现出南方、东部地区及长三角城市群高集聚度的基本特征;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向核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呈片状分布格局;经济规模、平均收入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和交通联通度对于区域人口的流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规模、密度、聚散及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分析兰州市流动人口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市区流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且增长趋势明显,分区数量相差悬殊,街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密度变动差异显著,流动人口密度出现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稀疏的内部异质特征,空间格局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转变;流动人口分布具有近郊扩散的态势,分布重心向主城区西部和北部移动;空间关联较明显,集聚现象逐渐减弱,但整体上流动人口的西疏东密格局未打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研究框架,集成吉林省各类开发区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产业集聚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吉林省开发区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阐明了开发区内产业集聚的特征,剖析了企业规模集中度和空间异质性,研判了开发区、产业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集聚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吉林省开发区的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吉林省开发区表现为区域分布上的差异性、等级数量的不均衡性、类型分布的多样性等特征;吉林省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开发区内产业的核心类型,通化和白山两地开发区产业结构高级度最高,省内各类产业的空间关联性普遍较强;各类产业整体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格局,存在产业同质化的风险;“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特征较为明显,现有开发区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传统突破型、前沿创新型和对外开放型”3种类型,以及“综合化园区、专精化园区和同质化园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Cluster Analysis)对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空间集聚特征分批次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空间分析软件对分批次园区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判读.发现园区主要沿大学密集区、苏州河、内环线呈带状分布于浦西地区,且集聚分布趋势愈发明显.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主要机制在于旧城改造的导向、中心区优势资源的吸引、旧工业建筑空间的指向和高校院所的互动等四方面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的建立必须先理清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特征.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从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的聚集性、多样性、网络性特征出发,选取空间特征因子,根据不同利用类型土地分布特点,对双流县土地利用数据中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地、居民点、建制镇、交通用地,在GIS支持下,计算各类型土地景观斑块的数目、面积和周长,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聚集性、多样性、网络性.结果表明,双流县目前的空间形态特征呈现:空间格局混乱,道路体系不完善,造成空间格局破碎化现象严重.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粗放、低效利用土地.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自然、半自然特征的景观在大量退化与消失,具有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自身的特质.研究成果可为双流县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武汉市为例,基于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构建城镇用地复合指数,提取2000,2005和2010年3个年份的武汉市城镇用地面积,分析了武汉市城镇用地扩张的形态特征、城镇用地演变规律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2000年到2010年之间武汉市的城镇用地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并呈现非紧凑型发展.城镇用地空间扩张逐渐复杂化,离散破碎之势逐年显著.位于西北和东南方向上距主城20~30km的远城区扩张强度最大;总体城镇用地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经济发展和政策指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方向上城镇用地扩张差异化显著.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对优化全域旅游业态布局,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OI数据,以洛阳市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叠置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对洛阳市旅游景点空间布局及便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洛阳市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呈现中心城区集聚、以“条带状”向县域拓展的特征,且主要集聚于洛龙、西工、涧西和老城区交界处附近;其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与洛阳行政区划形状相吻合;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设施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匹配度不同,其中交通设施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匹配程度最高,旅游景点倾向于分布在交通发达、食住便捷的区域;便利度空间上呈沿中心城区向四周阶梯递减、县域块状分散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以沈阳市内五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开发强度模型,对2005—2020年开发强度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先快速下降、后平稳发展的变化态势,2009年后受政策调控,开发趋于合理,地区间差异逐渐减小;开发强度表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圈层式发展特征显著;开发强度空间集聚性明显,表现出中部热点集聚和边缘冷点集聚的“核心-边缘”特征;人均城乡用地面积、城市用地弹性增长系数以及地均GDP是影响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我国中部地区典型县城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空间发展演变特征,探讨当前县城空间转型进程中的优化调控方式,以期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及实施提供借鉴。【方法】基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增量-存量”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近年来湖南省衡东县县城空间演进特征,开展县城空间发展态势及优化调控研究。【结果】(1) 2009—2019年研究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态势明显,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空间扩张速度由高速向低速变化,空间扩展由“多向式”向“轴带填充式”转变。(2)以耕地、林地为主的农业与生态用地减速变缓,城镇建设用地由外延式扩张向存量提升为主转变;各类城镇功能用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镇空间格局趋于稳定。(3)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强化空间精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空间转型更新与人居环境改善,进而优化和重构城镇空间发展的框架与策略。【结论】本研究对深入把握空间治理现代化语境下县城空间增长调控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新发展阶段县城及县域空间转型提供参考借鉴,有助于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