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建海产鱼类半尾类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尾类吸虫(Hemiuroidae Faust,1929)种类很多,据 Yamaguti(1971)记载,共有9科42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两栖和爬行动物。过去我国的曾省(1935),郎所(1963),顾昌栋等(1964、1965、1979),唐仲璋等(1981),汪溥钦(1980)  相似文献   

2.
福建嗜眼科吸虫种类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眼科(Philophtalmidae Travassos,1918)吸虫是禽类寄生虫,其中某些种类系寄生于宿主眼中致病如我省沿海尤其闽南地区的鸡嗜眼吸虫(Philophthalmus gralliMathis et Leger,1910)在许多鸡、鸭中流行产生严重病害。此外,本科吸虫中尚有种类是寄生在禽类的泄殖腔及肠管等部位如平睾亚科(Parorchiinae Lal,1936)吸虫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作者自1960—1980年在江西各地所采集的哺乳类(8目42种1184只哺乳动物)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8种,其中4种是属于前人未曾报导过的新种,它们的名称是:异形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herteroidcus)、球睾棘隙吸虫(Echinochasmns sphaerochis)、微盘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microdisus)和小腺棘隙吸虫(Echnochasmus minivitellus)。其余种类待续。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云南部分地区两栖类寄生吸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部分地区的两栖类动物寄生吸虫进行调查,共采集到2目6科6属9种两栖动物,在解剖的228号标本中,仅在无尾目的 4种192只蛙体内查到吸虫13种,其中单殖目吸虫1科1属3种,复殖目吸虫5科6属10种.在滇蛙(Rana.Pleuraden Boulenger)直肠、小肠、膀胱内检获吸虫10种,其中重盘吸虫属2种(Diplodiscus spp.);在云南双团棘胸蛙(Rana yunnanensis)膀胱内检获拟发状吸虫属1种(Gorgoderidae spp.);在无指盘臭蛙(Rana.grahami Boulenger)、日本林蛙昭觉亚种(Rana.japonica chaochiaoensis Liu)中分别检获多盘属吸虫各1种(Polystoma spp.).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7.
叶形吸虫(PhyHodistomum Braun,1899)属于蛇颈科[Gorgoderidae(Looss,1899)],叶形亚科[Phyllodistominae(Nybelin,1926)]。其种类很多,已知有100多种,主要寄生于鱼类的膀胱中,进行为害,少数寄生于丽栖类。我国巳报道的鱼类叶形吸虫有21种,见表一。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地进行鱼类寄生蠕虫调查,检得叶形吸虫有13种,其中有6种是新种,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无尾两栖类宿主与多盘科吸虫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调查研究了云南14种无尾两栖类体内寄生多盘吸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滇中、滇东地区滇蛙和昭觉林蛙、滇南杜氏泛树蛙为多盘吸虫宿主。分析影响多盘吸虫宿主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地质构造、无尾两栖类宿主对多盘吸虫的免疫力和多盘吸虫侵入宿主产生的致病力对抗的不同。两栖类宿主和多盘吸虫的协同进化,导致同一种无尾两栖类宿主体内寄生的多盘吸虫有交叉感染情况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福建10种海鱼肠内寄生的吸虫,其中,1.卵形多腺吸虫新属新种(Polylecithus oviformis gen.et sp.nov.),宿主鳄形短体鳗,形态与拟盘肛属(Proctotrematoides)的种类相似。但无眼点,肠支短,卵黄腺滤泡细小呈葡萄状,分布于咽后至睾丸间的两侧等方面与拟盘肛属不同。2.长拟赫利吸虫新种(Hurleytrematoides longus sp.nov.),宿主褐篮子鱼,其形态与C.coronatus, (Manter et Pritehard,1961)相似,但体呈长形无棘,阴茎囊较长,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卵黄腺分布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卵丝甚长,3.鲻膜科特吸虫新种(Hymenocotta mugilis sp.nov.),宿主梭鲻,其形态与H.muili(Manter,1961)相似。但无眼点,口孔周围为6个大小不等的叶瓣,具前咽,受精囊位于卵巢之后。4.大眼鲷离肉吸虫新种(Apocreadium priacanthi sp.nov.),宿主短尾大眼鲷和月腹剌纯,其形态与A. longisinosum (Manter,1937)相似,但虫体细长,8.16~11.84×0.520~0.560毫米,虫卵细小(46~62×36~42微米)。5.东山孔管吸虫新种(Opechona dongshanensis sp.nov.),宿主横带绯鲤,其形态与O.orientalis(Layman,1930)相似。但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等,卵黄腺起自腹吸盘之前,分布至体末端,虫卵较大(70~80×40~42微米),此外,鳐耳双口吸虫Otodistomum plunketi(Eyfe,1953),宿主及达犁头鳐,竹英鱼新背门吸虫Neonotoporus trachuri(Yamaguti,1938),宿主鳀,对称前充殖吸虫Prosogonotrema symmetricum(Oshmarin,1965),宿主短吻三剌鲀等三种是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福建双腔科吸虫及六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双腔科(Dicrocoelidae Odhne,1911)吸虫对于畜牧业生产及人体保建卫生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除对与人畜关系密切的一些种类如寄生于胰脏的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1889)Looss,1907),腔阔盘吸虫(E.coclomaticum  相似文献   

11.
中国鲫吸虫生活史及区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本文报告我国鲫吸虫亚科六种,其中河口鲫吸虫系作为新种叙述。文内阐明两种鲫吸虫的生活史,区别吴氏鲫吸虫和朝鲜鲫吸虫发育史各期不同的特点。 2、关于分类体系我们同意Siddiei and Cable(1960)的意见认为鲫吸虫亚科,大咽亚科,及魏里亚科均应属单孔科。由于鲫吸虫生活史的阐明并将它和单孔科唯一经实验证明分布于澳洲昆士兰布里斯班河的皮氏似囊肠吸虫的生活史相比较,从而证明它们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3、对本类吸虫的区系分布进行讨论。同意Manier氏(1957)所提鲻鱼类可能是单孔科的吸虫的传播者对远隔重洋的分布区起连接作用。充为“生态的桥樑”对区系形成的演化有密切关系。我国的鱼类吸虫的材料对这一理论提供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ti,1924)隶于异形科棘带属,分布于日本、中国、菲律宾,保虫宿主有黑顶夜鹭等鹭类。Yamaguti(1971)报道人,犬、猫、老鼠、豚鼠等经人工实验均可受染。1985年我们在福建诏安县调查淡水鱼类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囊蚴时,发现当地淡水鱼中携带有台湾棘带吸虫囊蚴,遂进行本虫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初步调查和囊蚴作人及动物感染实验观察。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13.
肝片形吸虫种类鉴定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鉴定肝片吸虫种类的特异PCR方法,以肝片形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前后盘吸虫,胰阔盘吸虫,日本分体吸虫,牛弓首蛔虫、大片吸虫gDNA为对照,用肝片形吸虫特异性引物ITS-1、ITS-2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透射仪观察;用核酸蛋白测定仪测定肝片形吸虫gDNA的浓度,然后将gDNA原液进行不同倍数的稀释,筛选最佳条件,进行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只有肝片吸虫样品有特异性条带,对照样品均呈阴性;可以检测到的最低DNA浓度分别为1.17 ng/μL、0.59 ng/μL.  相似文献   

14.
福建几种鱼类寄生吸虫记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脊椎动物寄生吸虫的研究,始于二十年代前后。开始报道人畜寄生虫,进而哺乳类和鸟类寄生虫。鱼类寄生吸虫早年仅有曾省(1930),秦素美(1933)报道一些种类。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病原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诸如郎所等(1958),唐  相似文献   

15.
肝片吸虫和巨片吸虫染色体和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来自国内数省份的片形吸虫的染色体和同工酶,发现肝片吸虫的染色体为三倍体型,巨片吸虫的染色体为二倍体型。根据二者核型相近、酯酶同工酶一致以及生活史各期虫体形态相似,作者认为肝片吸虫是巨片吸虫的同源三倍体的种类。  相似文献   

16.
舟山岛屿两栖爬行类的寄生吸虫,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文献报导。作者于1982年7月到8月与1983年4月,先后二次,对其中一些岛屿的两栖爬行类的寄生吸虫,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为编写浙江省动物吸虫志积累资料;另一方面想了解一下舟山岛屿吸虫类区系分布的情况。我们认为鸟类等动物是不受海水的阻限,可迁移飞行,其体内寄生吸虫的分布,无一定的局限性,这在区系分布上就很难比较。而两栖类与爬行类中的部分种类如蜥蜴、蝮蛇等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北部山区是几类重要吸虫的流行区。1993年5~6月间,用重力沉淀法对闽北九牧乡的1171头耕牛进行粪检调查,结果表明:水牛的胰吸虫感染率为0,前后盘吸虫感染率为96.05%,肝片吸虫感染率为38.16%;黄牛的胰吸虫感染率为53.19%,前后盘吸虫感染率为93.62%,肝片吸虫感染率为34.04%。另外,对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也进行了剖检。所得结果对认识吸虫在自然界流行的保持机制,进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建几种两栖和爬行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两栖和爬虫类寄生吸虫,过去唐仲璋(1941、1959)、江静波(1951)、金大雄(1963)、童远瑞、孙超白(1964)、李敏敏、顾昌栋(1978)等先后发表了研究报告.我们近年来在福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中,在闽侯、莆田、惠安、福鼎、屏南、福清等县采集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福建过去未经报告的种类有30种,分隶于13科19属,其中有2新属,12种是新种,10种是我国新纪录,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兹将各种类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寄生于贵州省丹寨县水牛瘤胃内同盘科腹袋亚科腹袋属内吸虫的一个新种──巨盘腹袋吸虫(Gastrothylaxmagnadiscussp.nov.),介绍了该属的简史,并将新种与该属已有的种类的主要特征列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了亚洲象的同盘吸虫2亚科4属7种,其中包括一新种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