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麝雌性生殖器官解剖及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了解麝的主要生殖器官的解剖和组织结构,对于进一步探讨其生殖生理,提高其繁殖率,扩大麝的数量和增加麝香产量具有道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尚无有关报道,本文仅报导对一例雌麝的生殖器官的解剖及组织结构的观察情况。材料和方法健康母麝一头,体重5公斤,年龄不详。颈动  相似文献   

2.
林麝香腺解剖及组织结构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麝的数量居全国首位,麝香产量为全国之冠,省内有林麝和马麝两个品种,以林麝所产的麝香质量最优(高跃亭、1986)。正确认识林麝泌香器官的形态结构,将有助于对泌香机制的研究,从而有利于养麝业的发展。1980年南通医学院毕书增、四川大学冯文和等曾对原麝和林麝香腺的  相似文献   

3.
用5咱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四川产麝Qu亚科的四川短尾Qu、北小麝Qu、中麝Qu、灰麝Qu蹼麝Qu喜马拉雅水麝Qu、四川水麝Qu7种动物进行了聚类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最短距离法与生物的分类结构较吻合,建议将蹼麝Qu属并入水麝Qu属而成基全亚属,并探讨了如何使数学的聚类更科学地反映生物的分类  相似文献   

4.
标记行为是哺乳动物极为重要的一种行为方式。哺乳动物通常在其领地内留下尿液、粪便等能够产生特殊气味的物质,这些物质可用于同种个体间传递信息。具有识别、报警、显示领域、吸引异性等功能。麝是一种独居性的小型鹿类动物,体重6~15公斤,两性无角,雄性上犬齿特别发达。麝通常以粪尿、腓腺、尾腺和麝香腺进行标记。麝的尿液和粪粒中都含有外激素。雌雄麝都有较为固定的排粪场所,每次排粪后用前肢扒土或用枯叶掩埋粪便,掩盖粪堆可延长粪堆信息激素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研究林麝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揭示其结构特点,将有助于麝生殖生理的研究,从而有利于人工养麝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林麝生殖器官的形态学资料,国内尚未见报导。1987年夏,笔者对一例成年雄性林麝主要生殖器官进行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记录了一些特点,现报导如下。材料和方法 材  相似文献   

6.
麝香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是我国的珍贵稀有动物,雄麝的分泌物———麝香作为众多著名中成药原料和高级香料而举世闻名。但是,由于对麝资源的过度捕猎,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导致麝栖息环境———森林面积的大幅度缩减,使麝成为最为严重的濒危物种之一。因此,国家林业局在广泛征求国内麝资源研究专家和中医药等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上报国务院于2002年10月24日正式批准将麝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升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面禁止对野生麝的一切捕猎活动,对库存天然麝香的使用实行严格管理,并积极推广应用人工麝香。这一决定对于切实加强麝资源…  相似文献   

7.
麝是古北界的特有种和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物种保护价值.幼麝的高死亡率,特别是由腹泻或肠炎所引起的死亡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养麝业的发展.从甘肃兴隆山养麝场死于消化道疾病的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了病原性的肠杆菌.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的种系遗传学综合分析鉴定其为阿尔伯蒂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albertii).对该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其对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性,这可能是麝长期经受少数几种固定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治疗,细菌产生抗性而使抗生素失效所致.建议麝场定期对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菌株制作菌苗,配以敏感的药物、中草药添加剂和良好的卫生措施,以控制埃希氏杆菌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麝的分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Moschus spp.)是亚洲地区特产野生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麝一直颇为中外学者所关注.目前,麝作为独立的科已广泛被接受,但种及种下的分类仍处于"广泛争论"状态.本文从形态、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对麝的分类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国麝科动物的分类一直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利用头骨的综合指标对四种麝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经分析得出,安徽麝可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种,原麝和林麝也应保留其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标准依据家养麝的常用饲料营养成分、消化、代谢和饲养试验结果的大量资料制定。包括仔麝、育成雌雄麝、成年雌雄麝和繁殖雌麝等七种饲养标准。按本标准饲养大群雌麝的繁殖率比对照组提高34%,雄麝的麝香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9%。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养麝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麝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动物,野生麝资源的锐减使人工养麝成为提供天然麝香的惟一有效途径.简述了麝的经济价值、麝香种类、化学成分和人工养麝历史背景,分析了人工养殖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养麝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高山麝的养殖效益,推进高山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甘肃兴隆山圈养高山麝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营养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外伤科疾病、应激性疾病的病因、病状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麝和麝香     
麝是小型鹿科动物,因其成年雄性能产麝香而身价百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麝一直遭到无情捕杀,野生麝的数量急剧下降,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世界的麝仅1属5种,即原麝、马麝、林麝、喜马拉雅麝和黑麝,主要分布于东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如俄罗斯的远东沿海、朝鲜半岛、越南北部、尼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养麝取香关键是提高麝的繁殖率和成活率。要提高麝的繁殖率和成活率,应注意麝的精心饲养管理和搞好繁殖两条措施;一、精心饲养管理选择好饲养场地:麝既怕冷又怕热的动物,冬季多栖息于阳山温暖干燥的石岩下或树林中;夏季喜阴凉,门天常在阳光下直射,通风透气良好  相似文献   

15.
去年编制《阿坝州麝业发展纲要/规划》时,笔者针对人工养麝产业的特性,从机制创新入手对体系构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讨。目前,这一设想虽然还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1989,(3)
陕西省镇坪县人工养麝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同时也是最先取得人工养麝、活麝取香成果的林麝养殖场.该场的科研人员在群体驯化、活麝取香、饲养防病及泌射机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他们又在提高麝香产量和对林麝的人工授精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研究麝香分泌规律上,他们发现种麝是提高麝香产量的核心,而饲料、管理、疾病防治又是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17.
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在四川南充地区有相似的生活环境,但食性迥异.本文对二者的消化道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解剖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别:灰麝鼩无盲肠,消化道总长仅为黑线姬鼠的一半,胃壁薄;黑线姬鼠具盲肠,胃壁厚,从外观上可区分为两部分.同时二者口腔中的牙齿、上腭和舌的形态也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物种的消化道形态结构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麝乌药锤由麝乌药锤液,麝乌止痛膏一号和麝乌止痛膏二号组成,含14味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活络通痹,化瘀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麻木拘挛,扭伤挫伤等症状,经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疗铲。为了进一步扩大该药的使用范围,我们观察了研究了该药对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科学报》1990年6月5日报道,陕西药材公司、中药研究所和镇坪县养殖实验场进行的“林麝人工授精技术研究”,最近获得成功,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林麝人工授精技术的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相继实验了麝的人工驯养和活麝取香,但如何提高麝的质量和繁殖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986年以来,陕西省药材公司等单位即着手发展林麝的人工授精技术研究,他们在秦巴山区镇坪养麝实验场用鲜精和冷冻精做了31例人工授精试验,目前已产幼仔22头,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鹿科动物资源丰富,计有17种,占全国鹿类的85%。本区每年的猎取量,麝和毛冠鹿分别为10万头左右,赤麂14~15万头,黄麂约65万头,獐约万头。野生梅花鹿已隔离成皖浙、川甘、桂西南及台湾四个分布区。海南坡鹿及豚鹿都处于濒危境地。 70年代末麂类产量较50年代末增长23%,但低于60年代末的水平。本文试析50年代以来麂类数量波动的原因。本区是麝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大的原则,建议在人工养麝的同时,开展引种驯化、岛屿养麝和通过对野生麝资源管理来达到增产目的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