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皇”、“汉武”已经作为“原型”进入了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文心雕龙》通过对“焚书”导致“法家少文”的秦始皇进行了批评,同时又写了秦始皇和文学的互动。刘勰对汉武帝主要涉及对其文学实践的认识和评价;武帝“崇儒”、“爱文”对文学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的礼遇。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其“风动于上,波震于下”的“帝王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人”、“物”、“道”标示了庄子哲学观的生存论、生态论、宇宙论三个环节,“人与文”、“物与文”、“道与文”是庄子从其哲学观出发,审视并揭示文学起源的三重维度。与此相应,庄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生存论、生态论及宇宙论的文学观。从生存论出发,文学是对生存的诗性观照,是真人自由生命的映射;从生态论出发,文学是对物性的体认及回归;从宇宙论出发,文学是对宇宙情怀的书写,是向大道的归藏,是天与心的交融。在文学的三维书写中,庄子揭示了文学的本质就是见证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朕”字从通称变帝王专称,决不是秦始皇的突发奇想。其真正原因应是“朕”字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和代表权力的象征;再加之周代贵族多用“朕”作为自称。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就中国当代文学中以爱情、婚姻及性爱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情、性“解放”的内涵与实质进行评论。提出该主题的文学表现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线索;从“个人感情空间”和“公共感情空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价值指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本质的理论,指出“新时期”文学中对“人性”解放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指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家口号下的文学写作;它也可以指涉“创作自由”、“人道主义”、“新启蒙”、“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知识分子与文学家们的倡导。它可以用来概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可以用来概括“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在“新时期”。组成我们现如今的广泛的“共识”,广泛“认同”的观点,都是由“新时期”来提供的。90年代以后,往往是对80年代某些观念的强调、延续或者以此为基础的推断。“新时期文学”的最基本态度还可以用这几个概念来描述:“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文学独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学”的最强音,也代表了1970年代末以来文学的最感人最健康的声音。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文学资源,“新时期文学”展开了对文化大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极左”政治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旗帜上有“自由”、“博爱”,却鲜有“平等”。人道主义者更倾向于把当下的问题看成是“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这种态度一致延续到1990年代。但是没有对平等价值的奋力追求,又何来人道主义呢?而人道主义者的现实和历史位置究竟又在哪里呢?“新时期文学”10年盛会那段时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忏悔”。忏悔在当时的表述下,是对今日之我的肯定,是自我与历史的“切割”。让文学与时代、社会“切割”,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考察“人本身的灵魂”,在这一点上,“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后者也有所谓“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人”作了新的解说,虽有不足之点.但是它给西方的思维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而对文学以影响,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以巨大的作用.无意识理论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笔者在本文中从四个方面阐述:其一、新“人”形象占据现代派文学,其二、对意识流方法的突出影响;其三对“内倾化”的影响;其四、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泰山无字碑众说纷纭已逾千年,本文试分三个阶段加以综述,即清代之前论争的初始阶段、清代无字碑的学术之争、20世纪的实质性突破。结论为:第一,无字碑为秦始皇立;第二,无字碑不为碑实为阙;第三,无字碑为秦文化在东方的体现,只具其象征意义。因此,无字碑应正名日“泰山秦阙”。  相似文献   

9.
刘少华 《科技资讯》2006,(20):116-116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纸媒为依托的传统文学,正一步步从“平面时代”过度到声画结合以及多媒体复合的“立体时代”,白纸黑字再也不是文学的唯一表现手段,电视、电影、广告、网络以及DV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给了文学更新、更自由的展示空间,使文学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文学做基础,电视、电影、广告、网络以及DV等镜像文化才能有其发展表现的空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相结合而开出的一朵奇葩。其主要艺术特色是:“悲”和“美”紧密联系与融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重情轻理,追求精神上的“余情美”;注意通过季节变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和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试从“文化蕴含”的广角,对京味儿文学予以观照,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京味儿文学的历史成因和三个文化层次。其中论述了“一种地方特色的‘味儿’,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文化特征的体现”,在构成“味儿”的诸因素中,“人是文化的结晶”。高层次、高品位的京味儿文学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塑造既具有地方性格特征又具有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人物形象上。指出了老舍的创作即是京味儿文学“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并从老舍特殊的文学地位中进行了多向性的文化思考,得出了老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量级的京味儿文学作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有关“文学的自觉”,先后有“魏晋文学自觉说”、“两汉文学自觉说”、“宋齐文学自觉说”等争辩,对于学术研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文学的自觉”说不是一种科学的论断,不能作为一种文学史的规律性判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后至今的中国文学,发生了“本土化”的美学转型。当前文学的“本土化”美学自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土化”叙述方式的探索;二是“本土化”文化蕴含的再现;三是“本土化”语言关感的重焕。但是,因为年轻作家“本土化”能力的欠缺,文学的“本土化”美学持续显示出难以持续之状。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界标举“告别功利主义、回归文学本体”的大纛对“五四”文学革命所建构的新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将其视为20世纪文学功利主义文学观念的罪恶之源。这样的认识在触及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五四”文学观念的误解,对其复杂性、历史性挖掘不够。其实以新青年派知识群体为核心的“五四”文学先驱在文学革命发生之时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从宏观上看,是向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这个文学应有的目标的回归.在向着人学目标的行进中,不管是从对于人的外部世界描写的拓宽,进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测;还是从侧重刻画英雄人物,进到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亦或是从群体大我心声的表达,进到对个体自我的表现,都体现了文学的“人学性”,总体上走过了一条人性复归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以“五四”后的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应,分为新旧两个阶段,这一界说已被文学史家所共识。作为两种文学的文质分野,是以传统文学“道学”的消泯和“五四”新文学“人学”的建构为视界;而“人学”的人本和文本两个层面所达到的审美高度,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新质。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文化意义的形象载体,研究文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向比较文学的本性逼近和复归;人格力量对文学有着重大影响,各民族人格及其相互交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特定视角;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话、宽容、谅解,是减弱民族隔膜的唯一道路,但也决难完全弥合民族差异;一定的“隔膜”,反而增添了文艺鉴赏的韵味、魅力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郭云策论     
郭云策是东平文学度文化的建设者。多年来,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度东平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离去”和“归束”的文学主题,一方面,显示了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未来的憧憬追求;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家乡的挚爱。同时,也凸现了他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选择上的矛盾。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为背景来看,郭云策所做出的文学及文化建设的努力,形成了极其典型意义的“郭云策现象”和“郭云策层次”。  相似文献   

20.
简论秦始皇的“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所建立的某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有些制度一直延续至今。通过考察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秦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窥视秦始皇的“成功”,以及他所建立的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