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一种使用透湿杯测量织物湿阻的新方法,该方法在控制一定的水温和环境条件下,设置透湿杯中离被测织物下表面不同的水位,依次测量织物的透湿率,并对这一组数据进行回归,可以计算得到当水位与织物下表面的距离为零时的透湿率,再根据湿阻计算式计算得到织物的湿阻.避免了过去测量织物湿阻只能依赖出汗平板仪的状况,同时也解决了使用出汗平板仪法测的湿阻与使用透湿杯法测的透湿率这两类透湿指标之间没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该方法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在研究织物透湿性能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失重条件下人体出汗所发生的变化,采用航天医学领域的-6°头低位卧床(HDBR)实验与常规热舒适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12种空气温湿度下对6名男性受试者进行不同部位皮肤微电流的实验测量,将皮肤微电流作为人体出汗的指示信号.研究结果表明:HDBR模拟失重时,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RH=30%)人体皮肤出汗比HDBR卧床前需要更高的空气温度刺激,并且出汗率相比卧床前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中等湿度(45%)条件下,模拟失重时的皮肤出汗率随着空气温度增高而增加,但是显著低于HDBR卧床前的水平;高湿条件(80%)下且环境温度高于29℃时,模拟失重时人体皮肤出汗率显著增高,其值低于HDBR卧床前的水平但与其差值逐渐减小.此外,在实验环境下所有受试者的皮肤出汗敏感度降低,并且大腿、小腿、上臂皮肤出汗率显著低于额头、胸和背部皮肤处的出汗率.研究证明,模拟失重条件下人体皮肤出汗与正常重力时存在不同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载人航天时人体热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行研制了模拟皮肤出汗性能测量仪,对用作模拟皮肤的3种微孔膜复合织物在不同皮肤温度和水压条件下的出汗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种模拟皮肤的出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但都与水压力和皮肤表面温度正相关,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压力的影响会减小;2层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膜复合织物的出汗能力最高,3层PTFE膜复合织物次之,2层乳胶膜复合织物最低;3种模拟皮肤都呈现出一定的膨胀率,3层PTFE膜复合织物的膨胀率稍小;3种模拟皮肤在皮肤平均温度为24℃、水位高度为1.5m条件下的湿阻与其出汗能力成反比.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提高防护服装舒适性、降低人员体力消耗、加快人体防护装备研制与开发,开展了利用出汗暖体假人测量防刺服在不同环境下的热阻与湿阻特性的研究.根据国际标准,假人只适用于常温环境下服装的热阻和湿阻测量.对原有热阻模型进行修正,结合热电偶测量方法以及暖体假人测量技术,实现高温下防刺服热阻和湿阻测量.在温、湿度可控制的气候室内,设置不同环境工况,获得两套防刺服的热阻和湿阻特性,比较了不同防刺基板材料对防刺服热阻和湿阻的影响,以及防刺服不同部位热阻和湿阻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防刺服热阻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而湿阻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湿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新型出汗假人"Walter"与"一步法"测量原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型假人“Walte”是一个用水和特种织物设计制造的出汗暖体假人系统,其内部采用水循环系统模拟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来实现人体的发热和温度分布特性,采用微孔膜复合织物模拟皮肤来实现人体皮肤的出汗特征。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实现了无任何假设条件的“一步法”测量方式来测量服装的两大热舒适性指标:热阻和湿阻。实验证明该系统设计是成功的,工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X70管线钢在含CO_2湿天然气环境下腐蚀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温高压冷凝釜模拟油气田湿天然气CO2腐蚀环境,进行了不同气体温度、湿气-管壁温差的湿气冷凝腐蚀实验,研究了温度对X70钢腐蚀形态、速率的变化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和成分,并与高温高压釜中全水相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建立了湿气管道腐蚀预测模型,初步探讨了湿气温度、管壁温度、温差、液膜温度和冷凝率等重要湿气参数对湿气顶部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壁温度(5℃)下,湿气温度升高使X70管线钢腐蚀速率升高;在相同的湿气温度(25℃和45℃)下,X70钢的腐蚀速率随管壁温度的升高而略有下降;在20~45℃范围内,腐蚀产物膜与基体的结合较弱,极易从基体剥落,腐蚀形态均为全面腐蚀.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制的织物动态热湿性能测试仪测定了不同透气性和不同原料的夏季服用织物在皮肤干燥-出汗-蒸发-干燥的过程中的皮肤热损失、微气候区温湿度变化的情况,研究了影响夏季服用织物动态热湿舒适性的因素,指出在外界风速较大或织物的透气量较大时,汗液蒸发是通过紊流扩散进行,由于汗液的快速蒸发,可能使人体产生冷感,此时不同织物的微气候区温湿度差别很小,当外界风速小或织物的透气性小时,汗液的蒸发通过分子扩散进行,此时微气候区的湿度主要受织物吸湿能力的影响,吸湿能力较强时湿度低,纯涤织物在出汗后,由于微气候区湿度较高,将使人产生闷热感,在出汗结束后降温较多可能产生冷感,不宜作为夏季服用织物,纯毛织物因吸湿放热多在出汗初期升温较高,不利于散热,夏季以穿着纯棉、涤棉、毛涤混纺织物的服装为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称逆温差)条件下,服装用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提出使用当量热阻、热阻、湿阻及透气率作为在此条件下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物理指标,指出了在此条件下其特殊含义.并且用织物微气候仪测试了此条件下7种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指标,与对比穿着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量外径7 mm的T2低气压Ar-Hg放电灯的电场强度和254 nm辐射强度随放电管冷端温度和放电电流的变化,发现最佳冷端温度在45~50℃之间,且随着电流增加最佳冷端温度有所降低.在电流>125 mA,正柱输入功率>35 W.m-1时,正柱的254 nm辐射强度出现饱和现象.在大电流、高冷端温度条件下,T2灯的负阻特性没有粗管灯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运用马丁人体测量仪等测量器具对30名男性大学生(身高170 cm左右,体型A型)进行接触式人体测量,分别测得腰部、中腹部、臀部、大腿根部、大腿中部、膝盖部等部位静态、抬腿15cm、前屈90°、坐高40cm、自然下蹲动态时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部位静态皮肤长度、动态皮肤拉伸围度及长度方向的特征数值;并结合面料弹性进行分析,获得服装结构设计宽松率与面料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男士裤装的结构宽松量设计和面料选用提供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自制了织物湿阻和热阻测试仪,探讨了服装面料的透湿性能.通过关联度分析,可知厚度是影响湿传递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另外,尝试用传感器来监视测试所用人造皮肤的出汗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湿气两相流的在线不分离含气率测量,探究了湿气两相流的传热特性,设计一种新型热式传感器,并在天津大学中压湿气装置上进行了实验.实验涵盖了0.3~1.2,MPa之间的6个压力点,气相弗劳德数范围为0.5~2.7,湿气含率的变化范围为96.5%,~100%,,共对215个点进行了传感器测量特性的实验研究,引入了无量纲传热系数h~+,并基于h~+建立了体积含气率的模型,该模型平均误差为0.39%,,均方根误差为0.59%,.  相似文献   

13.
冷轧复合对铝合金复合箔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冷轧复合法生产汽车散热器用铝合金复合箔的工艺中,冷轧首道次压下率、包覆层厚度及成品前退火制度对复合箔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皮材A4045和芯材A3003在30%~50%的首道次压下率下可以实现良好的初结合,冷轧工艺生产的复合箔上、下包覆层的厚度基本一致.最后一道次的精轧压下率在25%~35%之间时,复合箔成品的抗下垂性能最佳.复合箔成品前的退火温度应控制在320~400℃,退火温度为400℃时,退火时间以不超过8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和LabVIEW构成的衣内微气候测试系统.使用这一系统测试服装内的温湿度,为科学评价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提供先进的测试手段.测试系统分为下位机温湿度采集端与上位机数据处理端.数据采集端以单片机为核心,结合外围温湿度传感器负责温湿度信号的采集;数据处理端以LabVIEW为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实现了与下位机(单片机)的串口传输,温湿度数据的图形化显示,文件存储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表内微气候测试系统测试准确,工作可靠,可用于服装热湿舒适性测量及其他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5.
臭冷杉表面密实化及后期高温热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5 mm厚臭冷杉气干光边板为试验材料,采用2种厚度压缩率,分别在160、180℃的热压温度下进行表面压密化处理;然后将表面压密材在温度分别为180、200℃的热湿环境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对表面压密化对比材与高温热处理材试件进行常温浸水处理;分析了表面压缩率、热压温度、热处理条件等因子对臭冷杉表面压密地板材厚度方向变形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采用的开放热压工艺下,臭冷杉弦切板材的实际压密区位于上、下表面2 mm处,达到了表面压密强化的目的;表面压密试件在温度为200℃时经高温热处理1 h,其厚度方向变形恢复率为对比材的28.6%;高温热处理工艺是改善表面压密材尺寸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盐胁迫对金荞麦和荞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2个种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 (D.Don) Hara)和荞麦(Fagopyrumemarginatum (Roth) Meisner)种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NaCl浓度下的萌发率.结果表明:金荞麦和荞麦种子萌发率最高时温度是35℃,最适温度是25℃,该温度下荞麦种子的萌发率(73.67%)显著高于金荞麦种子的萌发率(54.78%),金荞麦种子25℃萌发率与35℃时萌发率(55.48%)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荞麦种子25℃时种子萌发率只比35℃时萌发率(75.67%)低2.00%;0.1%NaCl浓度与CK(NaCl浓度为0)时对金荞麦和荞麦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2个种种子均有抗低盐能力.通过比较不同NaCl浓度下金荞麦和荞麦种子萌发率的相对变化,得出金荞麦种子比荞麦种子具有更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7.
医用防护服用非织造布的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医用防护服用非织造布的结构特征参数,热湿舒适性方面的透湿透气性,以及KES测试的低负荷下各项力学性能等各项性能。分析了非织造布相较于传统医用服装机织面料在热湿舒适性、触觉舒适性度成型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用DL-700C红外热像仪监测了模拟表下微气候的热湿传递特性,以及不同状态时面料表面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织物表面温度变化率作为表征非织造布的热湿舒适性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运用Wingate测定法对30名男大学生在80%湿度下,温度分别为35℃、25℃、15℃测定无氧功。以了解高湿不同温度下对人体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湿环境下,温度升高对人体爆发力无明显影响;温度升高人体的速度耐力逐渐下降,进而使人体疲劳感增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肋果沙棘种子萌发温幅较宽,在15~35 ℃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肋果沙棘种子在温度为15 ℃和20 ℃时发芽率达90%以上,显著高于30 ℃和35 ℃处理的发芽率;生长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37.22±2.910,52.41±3.030 mm)也大于30 ℃(33.32±1.313 mm)和35 ℃(23.28±1.641 mm)的长度,表明肋果沙棘种子在较低温度下萌发和生长情况较好.此外,肋果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1~2 d内开始萌发,4~7 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迅速萌发的特性.较宽的萌发温幅、在较低温度下的高萌发率以及迅速萌发的特性保证了肋果沙棘能够在低温环境和较为短促的生长季节里顺利完成萌发过程,迅速占有生存资源与空间,这体现出该植物对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舱中以环境温度、湿度、风速为变量,考虑服装热阻的条件下,对多名静坐受试者的皮肤温度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显示: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呈线性相关,可用于预测人体的皮肤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人体皮肤间的温差减小,皮肤温度均匀度增加;环境湿度对皮肤温度的影响取决于人体的出汗状态;环境风速增大加快对流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随风速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