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合,泥质区的形成需有物源的充沛供应和涡旋的动力效应相结合。泥质区沉积作用时空变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泥质区悬浮体供应充足,涡旋中心向泥质区东南扩展,是本区接受悬浮体沉积的关键季节。夏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利用1994-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370个柱状样,单样长2-4米,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并结合研究区^14C测年数据,结果显示,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第Ⅲ层-第I层),这三层沉积的形成受晚更新世末以来海平面波动的控制。即形成于末次冰期最盛时的第Ⅲ层冲积平原相泥质沉积;末次冰期结束,晚更新世末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第Ⅱ层滨、浅海相沉积;以及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形成的第I层改造沉积。  相似文献   

3.
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反映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MD06-3042孔(27°05.4′N,121°24.1′E,水深62m,岩芯长34.1m)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和14C年代测试,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区的海平面及沉积环境的变化.14.0ka左右,海平面已经到达现今海平面下62m等深线的位置,大量沉积物在此沉积.13.0~4.2ka之间,受海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少量沉积物在此沉积.4.2~3.2ka之间,现代东海内陆架的泥质沉积主体在该岩芯附近快速堆积.东海内陆架的泥质沉积体由北向南,由内向外逐渐形成,具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4.
5ka B.P.鄱阳湖地区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鄱阳湖沉积岩芯ZK01有机碳同位素以及沉积特征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并同鄱阳湖湖口地区孢粉组合特征相结合,重建鄱阳湖地区5kaB.P.以来的古气候演变。结果表明:5.0-4.2kaB.P.,气候以暖湿为主;4.2-3.9kaB.P.。以冷湿为主;3.9-3.2kaB.P.,气候转温和,以温偏干气候为主;3.2-3.0kaB.P.,气候凉偏干;3.0-2.8kaB.P.暖偏干气候为主;2.8-2.2kaB.P.,以凉偏湿为主;2.2-1.2kaB.P.,较长时期的温暖湿润气候;1.2-0.2kaB.P.,对应的冷湿气候特征;0.2kaB.P.到现在,气候又开始变得越来越温暖,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5.
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后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对该区泥沙的输运与沉积,以及海底地貌的形成、分布以及演变等具有深刻影响。文中数值模拟末次冰消期以来4个特定时期,即比现在海面低80m、52m、30m海面以及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汐、潮流。根据不同时期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得出,末次冰消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过程大致以全新世最大海侵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①全新世最大海侵前为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基本分布格局的形成阶段;②全新世最大海侵后,为基本分布格局的局部调整阶段。末次冰消期以来基本海岸轮廓的变迁是渤、黄、东海陆架区潮汐、潮流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针对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新近系珠江组一段上部浅海环境下陆架砂体沉积特征认识不明确、岩性圈闭落实难度大等问题,在对区域地质、岩心、测井、地震及化验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首次系统研究了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珠江组一段上部浅海陆架砂体沉积特征、展布特征并建立沉积演化模式,分析其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珠江组一段上部主要发育滨外砂坝、潮流沙脊、风暴砂等三种成因陆架砂体,在粒度概率曲线、测井相、沉积构造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沉积特征。平面上滨外砂坝主要平行岸线分布,潮流沙脊垂直岸线展布,风暴砂规模小距离岸线较远。通过对研究区陆架砂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分析认为,浅海陆架砂体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分布受水动力条件和古地貌的综合控制,这对于在该区预测浅海陆架砂体分布并寻找岩性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硅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海陆架DG9617孔以及冲绳海槽A孔和B孔岩芯沉积硅藻进行高分辨率的采样分析,总共鉴定出166种和变种,其中有近14个主要硅藻种在3个钻孔中都连续分布,且有较高的含量,而其余种类含量较低或分布不连续或仅零星检出.根据3个钻孔岩芯中产出硅藻属种组成、含量变化及热带远洋种丰度等特征建立起各自的硅藻组合带.通过对比分析,表明硅藻植物群在东海陆架及冲绳海槽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均记录了自晚第四纪以来古海洋、古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大北槽东沙07SR03钻孔的沉积相及沉积物中的δ13 C和C/N特征,来研究晚更新世以来大北槽东沙地区海平面波动和沉积模式.07SR03孔AMS14 C测年得到钻孔年龄自深到浅处于(41420±615)~(5630±50)14C yrB.P..沉积相中主要以砂,粉砂和黏土为主,以粉砂居多.沉积物的δ13 C处于-26.504‰~-21.812‰之间,C/N为0.045~64.156,表现出大北槽东沙地区的晚更新世以来陆海交互作用显著,在07SR03孔的18~20m和55.6~70m均出现了δ13 C高值区,认为是陆地C4植物的有机质沉积影响,与冰期海退情况相符.研究南黄海大北槽区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波动变化,40kaB.P.以来海侵海退交替,20kaB.P.左右迎来末次盛冰期,海平面降至-100m左右,之后气候回暖,海平面逐渐升高,12kaB.P.新仙女木期间小幅度海退,随后进入全新世海侵时期,经过海平面迅速升高后,海平面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综合07SR03钻孔沉积相信息和有机质地球化学指标δ13 C和C/N,将大北槽东沙晚更新世以来自下而上的沉积分为河流相→潮滩相→陆地硬粘土相→潮滩相→滨岸相→近代潮流沙脊相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
江北砾岩的砾组分析及其测年表明,重庆北碚西师附中剖面的江北砾岩在24.3 kaB.P.至10 kaB.P.期间,总体经历了细→粗→细两个沉积旋回。具体又可以细分为了7个小的粗→细的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还叠加了更多更小尺度的粗、细变化,推测这些砾度的变化主要与气候干湿的频繁波动有关。研究发现重庆及其上游地区在24.3 kaB.P.至10kaB.P.期间爆发了7次古洪水,其中22.5 kaB.P.前后沉积了长轴为31 cm的砾石,由此推算此时的古洪水量达到约119 690.783 m3.s-1,为特大洪水量级,表明当时的水动力相当强;重庆及其上游地区在该时期降水强度达到最大,但是该层的厚度较小,推测此次强降水过程时间较短。研究认为,由于砾度有7次粗→细的过程,因此在24.3 kaB.P.至10 kaB.P.期间,重庆及其上游地区应该经历了7次降水多→少的过程,显示了24.3 kaB.P.至10 kaB.P.期间重庆及其上游地区降水强度变化较大。在相对湿润期降水充沛,河流水动力较强,更大砾径的砾石被洪水带至河漫滩或边滩沉积;反之在相对干旱期降水较少,河流水动力较弱,能被带至该地沉积的砾石砾径相对较小,许多细粒砂被带至此地沉积从而在砾岩中形成了许多砂岩或砂砾互层。  相似文献   

10.
晚更新世末期东亚季风活动与陆架区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距今1800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1000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全球气候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冬季风减弱之际,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于尝试从东海内陆架上建立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冬季风替代性序列.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质中部的PC-6孔(740 cm)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上(0~450 cm)、中(450~540 cm)、下(540~740 cm)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和与现今环境基本一致的浅海沉积环境,其中上段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东海冬季沿岸流.通过计算该孔的粒级-标准偏差,提取了环境敏感粒度组分,该孔沉积物粒度由以28μm为界的2个粒度子体构成,它们的峰值即约5~6μm与102~125μm分别为对应于冬季沿岸流和波浪的敏感粒级;细粒组分(<28μm)对应于沿岸流,为沿岸流所携带,表现为平行于海岸的横向迁移,粗粒组分对应于波浪,沉积物以垂直于海岸的纵向迁移为主.PC-6孔上段细粒组分的含量一般在85%以上,利用其平均粒径序列建立了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的替代性序列.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底部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体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价值。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珠江组下部为研究对象,将常规的岩心观察、地震相分析等手段与生物遗迹分析相结合,探索其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陆架坡折处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的沉积微相,发育Skolithos遗迹相,局部生物扰动剧烈。陆架坡折以北整体发育滨海三角洲沉积,以分流间湾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为主,发育Skolithos-Cruziana遗迹相,生物扰动程度以中等—剧烈扰动为主,局部为稀少生物扰动。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海退期(21.0~19.0 Ma)和海侵期(19.0~18.5 Ma)两个阶段,海退期物源充沛,在陆架坡折处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海侵期海平面上升,发育退积三角洲,在陆架坡折以北发育滨海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芯、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在塔河油田S75井区识别出陆架型扇三角洲、潮坪以及碳酸盐岩台地3种沉积相.其中石炭系底部的巴楚组双峰灰岩为碳酸盐岩台地,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为潮坪相,砂泥岩段底部为陆架型扇三角洲沉积,砂泥岩段上部为潮坪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将卡拉沙依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Csql,Csq2和Csq3),每个层序又识别出了高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进行7口单井的层序划分,依据准层序划分结果将卡拉沙依组划分为17个小层.以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基础进行沉积演化研究,从巴楚组的碳酸盐岩台地相开始,受构造运动和海平而升降的影响,卡拉沙依组沉积经历了潮坪—陆架型扇三角洲前缘—潮坪—扇三角洲平原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界定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的陆架古珠江三角洲为“背景源”,陆坡的峡谷水道为“输送渠”,陆坡内深水扇为“沉积汇”.三者形成“源-汇”沉积系统,将该系统划分为陆架子系统和陆坡子系统.相对海平面升降、区域构造运动和物源供给强度控制了该系统的发育、演化.在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低位期陆架子系统内的古珠江三角洲发育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其...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作为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第四系厚度较大的沉积区之一,历来是我国地学、生物学和气候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但其南岸研究比较薄弱。在对杭州湾南岸第四系BZK1钻孔岩芯沉积物特征、地质年代、孢粉、有孔虫和介形类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对比、古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特征。钻孔揭示全新世沉积始于孔深22.00 m(约10.77 ka B P.),其下至孔深44.60 m为晚更新世地层,全新世沉积速率大于晚更新世。研究表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29.6~10.8 ka B P.晚更新世时期,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为气候温暖较湿的滨海河口湾半咸水环境;10.8~9.5 ka B P.早全新世早期,以针叶与常绿阔叶林为主,推测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潮上带湖沼环境;9.5~5.9 ka B P.全新世早中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气候温和较湿,受海水波及;5.9~0.5 ka B.P.全新世中后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属滨海-内陆架环境,该阶段后期海水已退出本区,气候由温暖湿润渐渐转凉。结果显示杭州湾南岸气候-环境-海平面-沉积速率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上述研究可丰富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学、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为邻区晚更新世生物地层对比以及古植被和古环境分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东海陆架北部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就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细粒级部分以<0.016mm为优势粒级,可占到总细粒级沉积物的75%以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细于0.008mm粒级的沉积物占据优势,长江口泥质区则以<0.016mm粒级的沉积物为主,两泥质区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北段地磁场特征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冲绳海槽北段可以分成三个异常区:东海陆架边缘异常区、东海陆坡异常区和冲绳海槽北段异常区。在东海陆架边缘区,磁异常以正为主,最大可达+350nT,该区所对应的磁性基底埋深较浅,一般在2 ̄3km。在东海陆坡异常区,除了有NNE向展布的负异常外,在此背景上还发育了一些沿NWW向展布的次级异常,推测本异常区的磁异常与NW向的基底断裂有关。冲绳海槽北段异常区所在宽缓负异常的大背景下又有  相似文献   

18.
本结合珠江口的动力环境分析了控制珠江口泥沙运动与沉积的主要因素及其运动特点,径流,潮流与陆架水是控制泥沙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广西沿海主要岛屿区海滩沉积物分为砾质沉积、砂质沉积、生物碎屑沉积。研究了岛屿区海滩沉积的结构、结构、物积组成特征,并论述了海滩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其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从陆架泥质沉积中寻找高分辨率的全新世东亚季风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对全新世东亚季风的研究,一是重造了不同地区的季风气候与环境特点,分析、划分了不同的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的特点;二是通过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进一步开展定量古气候研究,揭示其变化与周期,探讨其驱动机制.已有的研究主要来自陆地,而利用海洋沉积物研究季风则集中在深海;且主要体现的是气候整体变化特征或侧重于夏季风,而专门论述全新世东亚冬季风的报道则较少;尚未在短时间尺度上有效地确定全新世东亚冬、夏季风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该文指出,可以利用中国边缘海陆架泥质沉积开展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古季风研究,其粒度和Rb/Sr比值等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可分别作为高分辨率的东亚冬、夏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