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其形成受到夏文化、商文化及其周文化,尤其是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兼爱"是墨子不满于孔子的"仁爱"开创的新思想,提倡一种无等差的爱,推人及己的爱,也是"交相利"的爱天下所有人。实现"兼爱"的途径则是坚持"交相利"的"非攻"思想,宗教的制裁,政治的制裁。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空想,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老子"不尚贤"的人才思想与墨子的"尚贤"观相比,其实质上是一致的,比起墨子,老子的思维显示了更高的道德水准,更加具有哲学思维的深度与智慧。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与自然、无为、不争等美德,对于当代建设与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是以儒家经济伦理为核心,以墨家等诸家为补充的伦理思想体系。本文对孔子、墨子的义利思想进行比较,以挖掘其现代价值,使之有益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推崇夏政的基础上勾勒出一套不同于儒家政治思想的治国为政之策和为人处世之道,提出了"尚贤"思想。墨子"尚贤"思想摒弃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血缘政治观念,以选贤任能为治国理政之要。这一观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进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正8月16日1时40分,"墨子号"升空,中国人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预示着人类将首次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经过前期基础测试,"墨子号"状态良好,于9月中旬开始进行相关科学实验。量子是物理世界最小的基本单位。在量子的奇妙特性中,对通信至关重要的是"量子纠缠"。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常被比喻成传说中能"心电感应"的双胞胎,哪怕相隔千公里或者更远距离,还是会在遥远的点之间出现诡异互动。利用量子调控  相似文献   

7.
墨子“节用”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倩 《科技信息》2007,(35):131-131,140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墨子思想因其冷静而深刻的内涵,也能够为我们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本文尝试从墨子"节用"思想的角度来探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器"、"礼器"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中到底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人在追寻个体的尊严和价值的同时,该如何在"礼"的法则下实现与社会的对接?《论语》中孔子探讨的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人、社会和礼,而是试图通过这三者的关系去追寻: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照相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涉及小孔成像。你知道吗?小孔成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者墨子发现的。作为中国人,你是不是感到非常自豪?墨子的生平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弟子众多,有300多人。  相似文献   

10.
就《老子》与《论语》这两部道家与儒家的原始经典,讨论在老子与孔子思想体系当中,他们各自道的原貌。从而得出结论:老子与孔子各自所主张的"道"之本源是相同的。经过他们二人的加工与整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阐释"道"的含义,才形成了后世道家与儒家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12.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读孔得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仁,当然不等于"恻隐之心",不过,一个人如果有了"恻隐之心",那就是"仁",或者说就有"仁爱之心"了。  相似文献   

13.
"法天"、"法先王"、"利民"是墨子法哲学思想的三大立论根据,"法天"是根本,是墨子法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法先王"是"法天"的例证,是论证墨子法哲学观点的根据;"利民"是"法天"的根本目的,是墨子法哲学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哲学史上,作为一对范畴出现得更多的是"知行"而不是"言行".在先秦历史中,"言行"作为一对范畴要比"知行"出现得更多."言行"与"知行"的关系很密切,不能完全分割开来讨论.在孔子那里.言与行,学与行,知与行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孔子重视的是言行、学行、知行的统一与否.言行问题归根到底也是知行问题.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由于思维的发展,语言的丰富化,使"言"、"行"有了哲学上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去逝,使其创立的早期儒学团体顿然失去了固有的"精神家园"。如何缅怀恩师、瞭望与守护"精神家园",是摆在此时孔门弟子面前最紧迫的课题。除在孔子庙堂"以时习礼"外,"无得而逾"、"万仞宫墙"等语,是孔门弟子对时人批评与误解的反驳,不仅维护着孔子在其心目中的圣人形象,而且扩大了孔子学说的影响,为儒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孔子以“克己复礼”和“中庸之道”为内容的“贵和”思想与墨子以“兼爱”、“尚贤”为前提的“尚同”思想,虽然立论的角度和实现的途径不同,但都找着眼于对当时人际关系的调节和整合,共同指向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若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为用,对当今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将会发挥更大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略论孔子的“仁学”林丹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作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孔子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宗教观念和传统思想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建立了具有完整的价值信念体系的人文主义的实践哲学,并且终其一生身体力行。孔子自已说:“吾...  相似文献   

18.
叶公沈诸梁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颇有见树的县尹,但却因"叶公好龙"的故事而含垢千年。叶公确有好龙之实,但并无"好龙"之事,该故事很可能是由于叶公与孔子当年交往时的恩怨致使孔子后世弟子编造出来攻击叶公的。  相似文献   

19.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的社会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其内涵十分的丰富和广泛。墨子本人也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天志》中),如若得以推行,则“譬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兼爱》下)。但是,在笔者看来,“兼爱”理论的提出,却恰恰暴露了墨子作为小生产者利益代言人的虚幻和脆弱,它使得墨子很多有关社会问题的探讨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