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的TP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uO-ZnO-Al_2O_3-V_2O_5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进行了TPR(程序升温还原)研究。结果表明还原过程经历了慢速到快速再到慢速的三个阶段,此过程属于成核机理并有诱导期。还原时采用低H_2浓度、高空速、低升温速度对取得高活性、高选择性有利。对TPR谱图作数学解析,得到了催化剂的还原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中发现催化剂还原前予经煅烧会降低其选择性。催化剂中各组分间存在有强相互作用。本文还初步探讨丁V_2O_5对催化剂结构及还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环已醇脱氢催化剂的还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程序升温还原技术(TPR)研究了由不同组成、不同制备方法、不同前处理条件以及加入不同助剂的环已醇脱氢制环已酮新型催化剂的还原 性,并与催化反应活性的稳定性相关联。结果表明,采用适当还原条件可显著提高催化剂活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Co-Mo/Al_2O_3-MgO耐硫变换催化剂的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压微反、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硫化(TPS)及原位红外(IR)技术,对Co-Mo/Al2O3-MgO催化剂表征研究发现:Co-Mo/Al2O3-MgO催化剂中活性组分Co、Mo,既存在着Co、Mo中心,也存在由Co、Mo相互作用产生的中心,其催化性能是由Co、Mo中心和Co、Mo相互作用产生的中心共同作用的结果,与Co-Mo/Al2O3催化剂是不同的,其中的MgO加强了活性组分Co、Mo的稳定性,进一步促进了Co、Mo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铜组分负载在不同粒径的C球表面,制得Cu/C催化剂,在对催化剂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活性考察的基础上,进行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以及原位红外表征.结果表明,铜的晶格应变随C球粒径增大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且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铜的晶格应变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关系.铜的晶格应变增加,表现出对H_2和CO小分子吸附能力增强,催化剂还原变得容易.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载体的钯催化剂来研究金属——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SMSI)。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和定温吸附(TRS)相结合的技术来研究这些催化剂的还原情况和对氢的吸附情况。发现钯在低于200℃时就被还原。在较高温度下氢从Pd到载体有溢流,高温氢处理也会导致SMSI和熔结现象。这些溢流、熔结和SMSI的程度决定于载体。而SMSI也抑制着Pd对氢的大量吸附。在相同还原条件下,负载Pd催化剂有下列熔结趋势:Pd/C>Pd>TiO_2>Pd/Al_2O_3>Pd/SiO_2。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结合x—衍射图谱分析,对CuO/ZnO/Al_2O_3型低变催化剂的还原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同时与该催化剂具有可比相对组成的七种样品进行了考察,得出了有关催化剂各组元之间相互作用方面的重要信息。同时得知:在CuO/ZnO/Al_2O_3型低变催化剂的正常还原条件下,可被还原的组元仅为CuO_0且Cuo被还原的能力随其分散程度的增大而加强。  相似文献   

7.
以浸渍法制备了Pt/W-Ce-Zr体系的五种催化剂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脱附(TPD)、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表征了催化剂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将WO3添加到ZrO2上可以极大的提高其酸量,但将WO3添加到CeZrO中,由于Ce-Zr固融体的形成,其酸量变化不大。在Pt/CeO2和Pt/CeZrO催化剂表面,CO很容易被氧化成CO2,但引入WO3后,由于WO3抑制了表面Ce的还原能力,使得CO难以氧化成CO2。NO在氧化态的催化剂表面难以发生解离现象,但催化剂材料经过CO低温还原后,在Pt/CeO2和Pt/CeZrO表面NO可解离生成N2。  相似文献   

8.
应用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行射(XRD)和热分析技术,对共沉淀铁锰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及不同还原阶段催化剂的体相组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锰对铁的还原性能有促进作用,铁锰在还原过程中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尖晶石结构。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浸渍法制备MnOx/TiO2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浸渍法、传统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的MnOx/TiO2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定(BET)、原位红外(in situ FT-IR)、高分辨率扫描电镜(HRTEM)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技术进行表征,同时在模拟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反应条件下( NH3-SCR)对催化剂的低温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有机助剂对葡萄糖加氢反应中RU/C催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考察了Ru/C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入有机助剂对葡萄糖加氢反应活性、制备重现性和使用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了RuCl3在活性炭上的吸附量和吸附强度,并通过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考察Ru/C催化剂的表面还原性质,探讨了Ru/C催化剂表面性能与催化剂活性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加入有机助剂不仅能增加Ru的吸附量和吸附强度,改善催化剂的表面性能,并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制备重现性.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地进行程序升温脱附和程序升温还原谱图的定量解析,以BASIC语言编制了多功能计算程序。该程序的特点在于能够针对理想峰形和复杂峰形按能量均匀分布及能量非均匀分布等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使用时,只需输入一次实验上易获取的原始数据,便可按要求得到脱附动力学参数或还原动力学参数。文中利用实例对计算程序做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采用MoO3 或CoMoOy 与N2 /H2 的程序升温还原反应 ,合成出了BET比表面积为 16 5m2 /g和 15 8m2 /g的Mo2 N和CoMoNx。用CO的加氢反应作为探针反应 ,并结合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 IR)技术评价了合成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结果表明 ,氮化钼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O加氢活性和CH4 选择性 ,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对其反应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钝化态的氮化钼经在 6 73K下的加氢还原并不能提高其加氢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一种化学链燃烧所用赤铁矿氧载体进行了本征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氧载体颗粒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显示此种氧载体的孔隙率为0.031,表明此种氧载体结构致密,孔隙结构不发达。热重反应器上进行的程序升温还原实验结果显示氧载体的还原反应分阶段进行,并确定第一还原阶段的温度测试窗口为400~650°C。在排除了氧载体颗粒内外扩散的影响后,批次流化床实验分析确定反应的本征活化能为138.55 k J/mol,指前因子为6.8×1013s-1。通过对内外扩散因素的分析,加深了对此种氧载体颗粒与CO的宏观反应特性的认识。本研究结论与前人关于缩核模型、外扩散控制以及较小的表观活化能的研究结论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对Co与H2合成低碳烃催化剂Co-Fe-Cu/SiO2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钴与铁的混合使钴、铁的氧化物的还原温度明显降低,少量铜的掺入使其还原温度进一步降低,正是由于Co、Fe、Cu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才使得Co-Fe-Cu/SiO2对CO与H2反应生成低碳烃显示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Considerable attentions have been focused on transition metal carbide because of their numerous valuable properties, particularly of excellent catalysis similar to noble metal[1]. There are many routes[2]to synthesize molybdenum carbide. Among them,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 of MoO3 using the mixture of hydrocarbon and hydrogen is the most promising procedure to prepare carbide catalyst. Traditionally, CH4/H2 and C2H6/H2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to be the carburizing resource. Herein, this work reported a facile chemical route to the synthesis of α-Mo2C at 1053 K by reacting peroxopolymolybdic acid as precursor with the surfactants (PVP, polyvinyl pyrrolidone, K30; DDAC, dimethyldioctadecylammonium chloride) as the carburizing resources by flowing in a current of hydrogen.  相似文献   

16.
MnOx/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低温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MnOx/TiO2催化剂的低温催化还原NO性能,采用微乳液法在不同的煅烧温度下制备了不同晶相的纳米TiO2,并以此为载体,利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nOx/TiO2催化剂.然后,利用BET,XRD,HRTEM,H2-TPR等方法研究了载体和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分散状态和氧化还原性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纳米TiO2从锐钛型逐渐向金红石型转变,700℃煅烧得到的纳米TiO2呈混晶相,800℃煅烧得到的纳米TiO2则为纯金红石型;锐钛型及混晶相TiO2载体与活性氧化物MnOx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强烈,当纳米TiO2中金红石型与锐钛型并存时,MnOx优先与锐钛型纳米TiO2作用;纯金红石型纳米TiO2与MnOx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模拟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反应活性测试结果表明,500℃煅烧得到的MnOx/TiO2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低温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农药制剂中苯及甲苯、二甲苯等5种苯系物的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剂采用丙酮为溶剂,使用HP-5石英毛细管柱,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为27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40℃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并对10个样品中的苯及甲苯等5种苯系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线性相关系数范围在0.999 2~0.999 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平均回收率范围在95.4%~98.2%.  相似文献   

18.
动态法研究乙二醇单乙醚醋酸酯合成反应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锆基催化剂在乙二醇单乙醚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特性,利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作为动态分析手段,对该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催化剂上的乙二醇单乙醚和液相中的醋酸经液-固相反应进行产物酯,且由此机理导出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与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反应动力学方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