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大跨桥梁等结构中强度等级为48.7-72.2MPa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进行应力试验。试验持续时间270-1080d。结果表明,轻骨料的含水率直接影响轻骨料混凝土收缩的发展速度,对徐变影响则较小。高含水率的轻骨料混凝土早期收缩小于相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但最终收缩大于普通混凝土;低含水率的轻骨料混凝土收缩始终大于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的徐变系数小于普通混凝土,但由于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低于普通混凝土,徐变应力仍可能大于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2.
HSLWAC梁收缩和徐变预应力损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梁、1根低强轻骨料混凝土梁和1根普通混凝土梁进行了持续1年的预应力损失试验,并进行了与普通混凝土对比的收缩和徐变材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强度的轻骨料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小于普通混凝土,后期收缩大于普通混凝土;相同强度的轻骨料混凝土徐变系数小于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损失比普通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损失大.结合编制的混凝土结构时随性能分析程序,基于材料收缩徐变试验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采用多种规范方法对所做试验和文献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分析对比,建议了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我国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模型、MC2010模型、ACI209模型、B3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公式,计算分析了上述模型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收缩徐变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基本徐变预测精度较高,但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收缩预测与实验数据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已有文献数据,提出了考虑骨料含水率影响的MC2010修正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表明,修正模型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收缩变形的预测精度更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变形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间的黏结-滑移性能,完成了9组中心拉拔试验,分析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锚固长度、粗骨料类型及钢筋的直径对黏结应力的影响.结合试验结果,采用厚壁模型,给出了轻骨料混凝土黏结强度的解析解,并建立了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间的黏结应力-滑移曲线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主要受砂浆强度影响,使得该类混凝土与变形钢筋间的黏结应力优于普通混凝土;黏结强度随着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提高而增加,随着黏结长度的降低而增加;本文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试验曲线.  相似文献   

5.
通过推出试验,研究型钢轻骨料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虑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型钢埋置长度、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等因素对黏结滑移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统计回归了特征黏结强度和特征滑移值计算公式;提出了型钢轻骨料混凝土平均黏结应力于和加载端滑移SL的本构关系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型钢埋置长度la与型钢截面高度d的比值和轻骨料混凝土强度对黏结强度影响较显著;型钢轻骨料混凝土相对于型钢普通混凝土有较小的黏结强度和较陡的荷载滑移下降段.  相似文献   

6.
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力学性能统一计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国内对普通轻骨料混凝土和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单轴力学性能指标采用分区描述,导致不同计算公式在分区边界处所得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且不便应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计算与分析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普通轻骨料混凝土和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受力性能试验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发现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在LC10~LC80时其各力学性能指标均具有连续变化规律。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强度等级轻骨料混凝土的各种力学指标进行统一分析,提出适用于各种强度等级轻骨料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劈拉强度、弹性模量、轴心受压峰值应变和轴心受拉峰值应变等统一计算公式,建立不同强度等级轻骨料混凝土轴心受压、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轻骨料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提供精确的本构模型,进行了高性能全轻混凝土、高性能次轻混凝土和普通骨料混凝土的真三轴压试验研究,对3种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变形特征进行了比较.试验应力比选取低应力比σ1/σ3=0.1和高应力比σ1/σ3 =0.25两组,每组变换中间主应力σ2.通过比较发现,单轴压条件下轻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制的混凝土三轴试验系统,通过127块试件,对国内尚未研究,国外也较少开展的轻骨料混凝土在常规三轴及真三轴状态下(包括两轴拉及三轴拦状态下)的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应力-应变关系的特点,并与普通混凝土三轴状态下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发现了轻骨料混凝土在三向高压应力比下其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明显的平台流塑特性;讨论了中间应力对值应变的影响以及轻骨料混凝土体积应变规律,为建立轻骨料混凝土的本构关  相似文献   

9.
轻骨料高强预应力混凝土平台的配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硅灰陶粒混凝土与普通陶粒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以及二者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预应力损失进行试验研究,得出了轻骨料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损失中的钢筋种类,硅灰掺入,张拉龄期,收缩,徐变,工作环境等的影响系数,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对预应力混凝土平台罐体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配置设计,为了检验设计的可靠性,在预应力配筋设计后又对罐体结构进行了考虑预应力筋的有限元分析和模型试验验证,证明了本文建议的预应力损失参数的事便性及其用于大型复杂结构预应力的配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粘土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斌 《甘肃科技》2009,25(23):147-149
研究了利用两种类型粘土陶粒作为骨料和其它普通常规材料配制出粘土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对配制的轻骨料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性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粘土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具备自重轻、导热系数低等优点外,其物理力学性能也优于一般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轻集料混凝土的断裂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具有不同强度的轻集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断裂能。比较了轻集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断裂能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强度,轻集料混凝土的断裂能大大低于普通混凝土的断裂能。可以认为混凝土的断裂能可能与抗压强度和容重或与其动弹性模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配置HRB400钢筋陶粒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采用试验方法,完成了6根受弯梁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陶粒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大于普通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荷载则和普通混凝土梁的相差不大,破坏时具有显著的脆性特征;在相同荷载作用下,陶粒混凝土梁的挠度比普通混凝土梁的大,刚度则小于普通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比普通混凝土梁的小。纤维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陶粒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减小了陶粒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乳液对纤维增强轻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聚合物乳液的掺入对纤维增强轻集料混凝土的强度与弯曲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聚合物乳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压强度,但可以显著提高轻集料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聚合物乳液的掺入可以有效提高纤维增强轻集料混凝土的韧性、降低其脆性,韧度系数最高可提高32倍.研究发现,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增强轻集料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的改善效果优于对聚乙烯纤维增强轻集料混凝土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轻集料的颗粒群特征,采用多种参数表征轻集料颗粒群的粒度和粒形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轻集料颗粒群比表面积在520 m2·m-3以上并且颗粒长宽比低于1.34时,所配制的轻集料混凝土能同时达到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这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配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固体废弃物研制了一种高性能的人造硅酸盐骨料,期望可以取代天然骨料用于混凝土制备。采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将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成堆积密度为859 kg/m3,筒压强度最高达20.65 MPa 的人造硅酸盐骨料。将人造硅酸盐骨料作为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混凝土的28 d 抗压强度为52.26~68.71 MPa,表观密度为1881~1949 kg/m3。在基体相同的情况下,将人造硅酸盐骨料与普通石子进行等体积替换,配制的混凝土的28 d 抗压强度相当,但人造硅酸盐骨料混凝土的表观密度比普通混凝土降低约20.5%,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能够达到结构混凝土的要求。从混凝土的破坏形态看,人造硅酸盐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构比天然骨料好,界面强度高,无界面剥落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不同矿物掺合料对轻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Ⅱ级粉煤灰、超细粉煤灰、磨细矿粉以及钢渣粉等量取代水泥,制备了轻骨料混凝土.并采用加速碳化试验和混凝土孔溶液pH值测试技术,研究了其碳化特性,分析了不同矿物掺合料对轻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掺II级粉煤灰和钢渣粉的试样各龄期碳化深度均高于基准样,且不同深度处的混凝土孔溶液pH值也低于基准样;而...  相似文献   

17.
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研究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设计并完成了 2 6 4块再生混凝土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试验 ,系统地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龄期以及表观密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各龄期抗压强度影响很大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同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水灰比的关系不尽相同 ;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发展规律不同于天然混凝土 ;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其密度之间基本上为线性关系 ;通过调整水灰比可以使再生混凝土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抗压强度 .最后结合试验结果给出了各种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时能够达到设计强度为 30MPa的水灰比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