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瑟福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著名科学家和伟大导师之一.对其科学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观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是有益于我们对科学技术观的再认识,并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从八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卢瑟福的科学观和科学思想,以给我们今天的科学技术观讨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科学创新的精神气质"概念,并把它概括为好奇心、进取心、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及创造性思维(直觉、灵感、想象),指出杰出科学家之所以能作出划时代的科学贡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很好的科学创新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职业演变与科普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家职业的生成和演进表征着科学建制化水平的高低,科学家科普责任的增强促进着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本文把科学建制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逐一探讨了科学家职业的形成和演变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家科普责任的产生和变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英国发生了两波科学左派运动。第一波以贝尔纳、克劳瑟、李约瑟等红色科学家为代表,第二波以STS学者罗伯特·扬、沃斯基、拉维茨等几位激进科学运动发动者为代表。关于第一波科学左派运动,学术界已经有不少研究,但关于第二波科学左派运动还缺乏深入讨论。第二代科学左派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他们对资本主义科学提出了更加激进、更加深入、更加深刻的理论批判。新科学左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否定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属性,科学作为劳动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部分,通过阶级斗争和实践,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科学。他们的许多观点不仅对STS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一种传统的观点,科学的目标是解释而非理解.然而,包括爱因斯坦和亨普尔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科学的目标是理解.但一些人坚持认为,即使这些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用到"理解"这个词,他们只是随便一说;"解释是科学的目标"才是他们严肃认真的看法,至少对于亨普尔是如此.本文反驳了这一观点,探讨了"科学的目标是理解"这...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梁启超既不是反对科学与技术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技术乌托邦的乐观主义者。他敏锐地意识到日益分离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造成人格缺陷,科学文化将越来越在人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面对文化历史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反对把科学文化推广到一切领域,并力图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来弥补西方科学文化的遗缺,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社1915年创办的《科学》是中国近代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科学》尤为关注科学家,通过传记、轶闻、评论等形式对科学家进行介绍,构建了聪明、勤奋刻苦、热爱科学和科学真理的科学家形象。《科学》中科学家的描述力求客观、准确,并通过生活逸闻趣事对科学家形象进行补充,介绍的科学家以国外为主,但是对中国科学家也有所关注。《科学》对科学家形象的构建,有利于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同时对于提升中国近代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努力建设成为科学中心成为了我国当前备受瞩目的 话题,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既需要诉诸科学技术的创新,同时也需要哲学人文科学的滋养.而在传统研究中,更多的是考察技术因素,而忽视了其背后的人文支撑.纵观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每一个科学中心的确立,都离不开孕育其产生的人文环境.考察并分析世界科学中心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可为...  相似文献   

9.
现代物理学革命是哲人科学家的科学与哲学相互激荡的结果。一方面,哲人科学家的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层面上推动了物理学的范式转变。另一方面,现代物理学革命将哲学置于同时代的科学与思想的最高峰,确保哲学在科学与人文领域充分发挥助产士的作用,从而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新哲学范式。通过借鉴哲人科学家的经验,将为科学与哲学的积极互动开辟出一条颇具前景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怀特海对现代科学的反思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及世界格局.中国已进入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和推动的.科学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精彩的生活,但也带来了生态、社会及文明危机.著名哲学家怀特海20世纪初对科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与探索,他的后现代科学观能够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朱彤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21-24,37
20世纪,一些学者和科学家试图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分析将西方占星术(astrology)①排除在科学之外,但真正让西方占星术目前仍没能走入主流科学里的,却是近30年来的几百个对占星术有效性的科学检验.今天从哲学上看,无论是证伪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理性的,还是历史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非理性的都一致地把占星术拒斥在科学之外.占星术之所以又会在大众中盛行起来,是缘于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科学万能发生质疑,同时对主要是涉及精神领域的占星术,至今仍没有能很好替代它的科学学科,正如化学、核物理学可以很好地替代炼金术那样.  相似文献   

12.
Many scientific discoveries have depended on external diagrams or visualizations. Many scientists also report to use an internal mental representation or mental imagery to help them solve problems and reason. How do scientists connect the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presentations? We examined working scientists as they worked on external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s. We coded the number and type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mental operations that scientists used on internal or external representations or images) and found that there were a very large number of comparisons, either between different visualizations or between a visualization and the scientists’ internal mental representation. We found that when scientists compared visualization to visualization, the comparisons were based primarily on features. However, when scientists compared a visualization to their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y were attempting to align the two represent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is alignment process is how scientists connect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presentations.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国际交流中的民生科技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把利用科技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制定科技政策或设立科研项目的导向,并相继推出了以发展民生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及战略,同时在能源、环境、人类健康等涉及民生的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具有实质的国际科技合作。面对世界科技政策新的发展形势,本文提出了我国应更加注重民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观点及其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科技史学科不断拓展研究方向,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在研究方向、学术问题、研究范式、国际合作等方面经历着一个转变期。研究领域发生“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拓展,开辟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科研机构史、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等应用和交叉方向。我国学者更加注重研究新的学术问题,更多地借鉴哲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研究、考古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实验手段,尝试跨学科、跨文化的团队式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强  王健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4):86-89,102
科学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科技体制和制度措施不够健全、科学道德教育的缺失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建设的核心。科技工作者要以求实创新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要加强科学道德规范的约束,强化科技工作者的自律教育,完善科学道德硬件建设,改革我国现行的学术体制,淡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媒体监督,纯洁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6.
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俊生  曾林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8):49-52,F004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也日益凸显出来。科学技术在为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灾祸。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宣扬而导致其人文缺失的结果,因此必须对技术理性进行人文反思。技术理性的人文关联为这种人文反思提供了前提,对技术理性人文缺失根源的分析为此种人文反思的决策提供了思路。况且,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对我们正确认识曾在我国蔓延的“非典”,以及提倡“科教兴国”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功利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社会逻辑前提引起的,这个逻辑前提包括:为什么要在中国传播科学,科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中国传播科学,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有什么不同特点等内容。科学功利主义从科学在中国传播的一开始就已经出现,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学者反对科学功利主义,但是,由于没有完全改变科学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社会逻辑前提,所以不可能取得成功。消解科学功利主义的根本方法有三条:重新解释科学的功能,建立科学的理论标准和发展中国社会的民间力量。  相似文献   

18.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与“业余科学爱好者”相比。其最大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大规模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存在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反映,它与1980年前后的社会氛围有关,与大众语境和大众传媒对科学活动的误读有关,也与其自身偏执的心理倾向有关。对此问题的研究,既有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又可以为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技术内容。该文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探讨评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以及司马迁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的独到的见解和发挥,并对《史记》中记载的一些科学技术史实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学生及待升学群体的科学素养最高,但是从中学开始,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差距开始加剧,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种差距更大。而且从高中或中专开始,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其科学素养的增长幅度却是在明显下降。文章通过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比较,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形成的部分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在科学全球化与境中,中国的科学教育尤其需要一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并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有机合成,综合创新,在继承中超越的创新文化来开启国人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心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