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输水堤防工程对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建立监测断面对塔里木河中游从2001-2007年输水堤防修建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化学特征以及植被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的监测分析发现:堤防两侧湿地的地下水位呈现下降变化趋势,地下水矿化度以及主要离子含量呈现大幅度增加,而植被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都呈下降变化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输水堤防修建之初距堤防不同距离处水化学的相关性显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距堤防远处与近处的相关性下降,距堤防800m以外区域成为水盐的排泄区.输水堤防的修建抑制了河水漫溢是堤防外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和植被覆盖度及物种多样性的降低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游输水堤防修建之初以及修建5年后,沙子河口、乌斯满和阿其河口三个断面地下水化学特征时空变化的监测与分析,初步揭示了在输水堤防影响下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的初步规律,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沙子河断面地下水化学变化规律完全被颠倒过来,乌斯满断面,地下水化学变化规律受输水堤防的影响不十分明显,但地表积盐严重;阿其河断面,则呈现复杂的变化.(2)在时间上,丰枯期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正常变化规律在沙子河被彻底改变,在乌斯满和阿其河呈现出复杂变化.各化学组分含量在沙子河断面和乌斯满、阿其河断面的含量及其变化特点与断面间的环境条件的差异显著相关,沙子河断面自堤防修建后就没有地表水经过,而设有生态闸的乌斯满和阿其河断面的一定范围内在洪水期还有地表过水;而以矿化度为代表的水化学特征表现为随着年份的增加而上升的特点.(3)从水力联系上,堤防修建之初,距堤防1500m左右范围以内各处的水化学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水盐排泄区在1500m左右的区域.5年后只有距800m以内范围各处的水力联系尚在,而且800m.处成为水盐排泄区,沿河淡化带的萎缩必将带来植物群落的退化和湿地面积的缩小.  相似文献   

3.
以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数据为依据,将地下水位划分为6个环境梯度,各梯度上6次重复采集植被样地数据.从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等几方面分析了不同地下水位梯度上植被的受损过程,以及不同河段的受损程度.结果表明:(1)草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m,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8m;(2)植被盖度减少始于草本植物盖度受损,与群落多样性受损的临界地下水位相同,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m;在地下水埋深大于6m之后,植被盖度不断减少则是由木本植物盖度的减少所引起.(3)生态受损程度可归为三类:潜在沙漠化类(轻度退化),轻度沙漠化类(中度退化),中度或重度沙漠化类(重度退化).三种退化类型的地下水埋深依次增大,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盖度依次减小,沙漠化指数也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4.
结合2000—2005年塔里木河下游间歇性输水过程中地下水化学与地下水位变化的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地下水化学特征对间歇性生态输水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地下水化学特征对输水响应的不同阶段,地下水化矿化度和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量与采样点距输水河道距离有较强相关性,而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是地下水化学特征阶段性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地下水埋深在5m左右时主要离子含量和矿化度最小,水质状况最佳,植被盖度远大于荒漠化临界盖度.在该埋深条件下既能满足生态恢复的需要,又能避免水分的过度蒸发浪费.因此间歇性生态输水条件下,能维持较好水质并抑制荒漠化发展的合理生态水位为5m.  相似文献   

5.
大理苍山物种多样性丰富但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评估苍山植被覆盖度为改善苍山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NVI遥感软件对大理苍山自然保护区的4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利用像素二分模型对大理苍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对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5年植被覆盖度从0.32上升到0.38,上升了0.06;2005—2009年植被覆盖度由0.38下降到0.35,下降了0.03;2009—2011年,植被覆盖度由0.35上升到0.45,上升了0.1。可见综合分析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对大理苍山的植被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地下水埋深与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是联结土壤、大气、水分的自然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植被变化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充当"指示器"的作用.黑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变化敏感,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1998—2008年Spot-Vegetation的NDVI数据,以同时期的气象数据和区域地下水埋深数据为基础,通过ENVI、Arcgi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多元统计模型分析植被指数NDVI与年均温、年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黑河流域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增加趋势最大;在空间分布上,黑河流域上中游的张掖、金塔等地区植被覆盖增加趋势明显,植被覆盖下降的区域主要在下游地区.2)黑河流域的年均地下水水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地下水位埋深由年均3.09m上升到4.67m,其中地下水埋深较深的位置主要集中在上游,处于张掖市张掖农场周围,下游地区埋深普遍较浅.3)植被覆盖指数NDVI与温度成正相关,与地下水位埋深呈现负相关,综合分析NDVI变化趋势与气候变化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本研究为定量评价由植被覆盖为主要表征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野外调查,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带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并选用地下水埋深和0-20,20-50,50-80,80-130cm土壤含水量作为植物生存的水环境指标,分析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环境水资源的响应.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带共发现19种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较同温带其他植被类型低;地下水埋深和80cm以下深层土壤含水量共同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而且当地下水埋深较深时,深层土壤含水量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影响作用甚至比地下水埋深大.同时,研究还发现,〈4m是维持绿洲-荒漠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绿洲稳定的植被合理地下水位,9m是绿洲-荒漠带植被生存的极限水位.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8-2008年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以及最大值合成法获取了石羊河流域下游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同期气象数据和地下水埋深数据,构建Matlab多元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了NDVI与地下水埋深、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响应关系,平均相对误差为5.83%.研究发现11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植被覆盖整体上经历了1998~2002年持续增加期、2003-2004年短暂下降期及2005-2008年稳步回升期,植被改善的区域面积大于植被退化的区域面积,植被覆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研究区NDVI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呈现显著相关,且年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大于年均气温,而NDVI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区植被覆盖受年降水量的影响相对于年均气温和地下水埋深较大,且与当地退耕还林政策和关井压田政策的实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鸡公山毛竹扩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类型毛竹林植物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并与2个天然植被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随毛竹的出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反映出毛竹林在扩张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使物种丰富度的迅速下降和层次结构的逐渐简单化,而且使群落的物种组成也发生显著变化.基于竹鞭的特点,提出了使用挖坑灌水等方法来抑制毛竹林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生态输水对植被生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2000~2002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的动态监测和24个样地的胡杨、柽柳、芦苇等主要植物叶片的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后地下水位抬升变化以及地表植被的生理响应过程. 监测研究表明,随着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河道附近地下水位呈逐级抬升过程, 由输水前的5~8?m抬升至2.5~5?m;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物的生长与地下水位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地下水位的抬升,植被生长状况得到改善,胡杨、柽柳、芦苇等植物的各生理指标对地下水位变化响应敏感,对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植物的PRO累积过程、POD和SOD酶活性的变化分析推测,芦苇、柽柳、胡杨的胁迫地下水位分别为 3.5,5和4.5?m.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后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天然植被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总结自2000年开始的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的地下水和天然植被的详细调查资料,从输水后地下水的时空变化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响应差异上展开了针对性的分析,结果显示:生态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沿河一定区域的地下水受输水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响应,其抬升和回落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而正是这种水位的时空差异导致了地表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响应上的明显不同;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上到下的差异和距河由近而远的差异,从时间上表现为随输水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响应的越来越明显的特点.同时,根据输水后地下水和植被响应的关系以及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进行了讨论,目的是为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工程提供植被保护和恢复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的生态工程提供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平原型灰场区域草本植被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灰场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与样方相对于灰场方向的变化、距灰场的远近和土壤环境因素的不同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样方中土壤含盐量和pH的增加,样方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时空替代结合样地跟踪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船底窝的皆伐火烧迹地上永久样地的植被恢复过程(0~50年)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体逐渐升高,优势度趋于下降,而群落的均匀度基本上保持比较高而稳定的状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样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多数环境因子对研究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太明显,只有群落的透光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贺兰山西坡浅山带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的植物多样性明显不同,荒漠灌丛带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荒漠草原带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特点,其多样性和均匀度则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疏林灌丛带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而后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北方传统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以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数据和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数据两大类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1990—2010年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相互转化,但占优势的仍是草地、耕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期间,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植被覆盖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降水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与同期年均气温数据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属于升温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降水、气温气象数据两种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因子的影响由于受政策和人类活动的参与而正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气候条件中,气温升高对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降水量因子在径流量充沛地区影响作用较弱,但在水源缺乏,人类活动干预较少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高海拔原始暗针叶林次生植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生态优势度S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分析不同恢复时间序列次生植被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次生植被在垂直结构上,灌木高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草本高度变化不明显;在水平结构上,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盖度变化一致,都呈增加趋势;次生植被物种出现了消长变化,灌、草层优势种发生了变化;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草本正好相反.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呈相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在恢复时间梯度上,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变化改变了群落优势度.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人为砍伐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我国各地的常绿阔叶林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本项研究从物种多样性角度出发,首先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及其退化群落的α多样性进行了对比,进而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从9种可能影响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用地类型、土层厚度、人类干扰强度、与自然植被的距离、同主要道路的距离以及距离村庄远近中,筛选出主要因子,并分析了它们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林的α多样性要显著高于退化群落;(2)对退化群落物种丰富度影响较显著的因子主要是:土层厚度、到自然植被的距离以及用地类型.其中物种丰富度与土层厚度呈正相关,与到自然植被的距离呈负相关,而废弃的人工果园、用材林中植被的物种丰富度相对另两类用地类型要高.(3)通过把前述9个因素划分为生境、景观、人类干扰三大类型后可以发现,它们对退化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作用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三大类因素对退化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都有显著影响;对于退化的针叶林来说,主要的影响因子是生境和人类干扰;而就退化的灌丛而言,则主要是生境因素.  相似文献   

18.
辽宁老秃顶子北坡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乔木层样方的物种重要值矩阵信息,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科学地划分出辽宁老秃顶子北坡的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并采用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等指标,进一步研究了老秃顶子北坡森林植被乔木层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老秃顶子北坡森林植被可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乔木层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基本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格局;α多样性中Shannon—Wiener指数呈波浪式缓慢下降,而Pietou均匀度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β多样性(Cody指数)则随着海拔的升高先上升而后下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拟建厦门至沙县高速公路尤溪段沿线6种典型植被群落的重点调查,依据调查的数据,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似性指数和种-多度分布.结果表明:拟建高速公路两侧的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较大,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样方之间物种共有度指数较小,群落乔木层及部分群落林下植被符合对数级数分布.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的重庆市植被覆盖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8年、2007年Landsat5 TM和2000年SPOT2影像,以Erdas和ArcGIS软件为主要工具,对重庆市植被覆盖变化进行研究.首先提取重庆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再利用等密度模型将植被指数转化为植被覆盖度,并按照相关标准进一步划分植被覆盖等级结构;其次从面积和植被覆盖景观格局指数中的区域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方面进行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城市植被覆盖度急剧下降,形势严峻;②在植被等级结构中,2级和5级一直呈现增长趋势,1、3、4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且低植被覆盖有向高植被覆盖等级转移的趋势;③在市区,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调整和旧城改造等原因,植被覆盖呈下降趋势,短期内可能进一步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