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简的哲学思想中进一步阐述了“心本性”观念,这是他对于陆九渊“本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也更进一步地阐明了心自在,心无物,心自然。注重自我的教育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具有深刻的大我有为意义。  相似文献   

2.
已发未发的问题,一方面关系到体用问题,一方面关系到工夫路径。二程自身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并无定论,南宋初期洛学经过一传、二传之后,对于已发未发的阐释更是纷繁复杂、难以统一。面对此种局面,张九成以即存有即活动的本心作为本体,厘清了已发未发与体用关系,将道南体验未发的工夫变为已发未发之间的戒惧工夫。还对比了张九成与朱熹的思想,朱熹在乙丑之悟后,认为已发、未发有就体用而言,有就心的状态而言。较之张九成,朱熹这一思路实际上偏离了道南体验未发的宗旨,倾向于程颐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程颢作为北宋洛学的开创人之一,上承“生生之理”,以及孔子“仁”以及《中庸》中的性理合一思想,通过诚敬的修养功夫存养本心,在理的本体上追寻着一种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境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活泼泼的生命理境。  相似文献   

4.
杨简的哲学思想中进一步阐述了"心本性"观念,这是他对于陆九渊"本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也更进一步地阐明了心自在,心无物,心自然.注重自我的教育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具有深刻的大我有为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九渊通过对《中庸》、《孟子》诚论的解读,以“吾之本心”界定诚,诚与本心直接同一,诚被纳入到心本论的心学体系,赋予诚以道德本体的形上意蕴。本体之诚不仅是一切德性的根基和源泉,而且是德性的心灵之根。诚既有了心作为存在的根基,又使心获得了德性的内在规定性。本体之诚从超越、信仰的层面转化并落实于现实世界面体现诚之用,即是“成己”与“成物”,而“成己、成物一出于诚”,没有体用之分,诚本身就是即体即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随着心性学兴起,宋人重新阐发了“心”,并对志、意、思进行探讨,进而要求“养之以正”。由此,在诗学领域,原有的“诗言志”、“言,心声也”等命题亦受到了改造,人们提出了一些基于心志修养的诗学命题。文章探讨宋代心论的特质,并考察在心志修养观念影响下的宋代诗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历来研究者们对之训解颇多。上世纪30年代,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卷)的评论中,从为学方法论角度,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补传”思想之合理性。而实则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本身是与其理学本体论相呼应的,其所要格之“物”主要是“日用问应事处”,即是人伦日用之事物;致知之“知”主要是对“至善”之所在的认识,即是明乎先天已存在于己的儒家的道德之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工夫最终所要达到目标仍是为人寻到先天存在的道德伦理价值.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准则。从而认识论工夫与修养工夫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道一”是杨简春秋学的用语,是指历史的必然趋势只有正道一途。与之相对的概念就是“道二”,是指圣人笔下春秋人物的是非两途。杨简认为“道二”体现了圣人的褒贬之意,而复归于“道一”是圣人作《春秋》的根本目的。复归“道一”的方法则是反求本心,这是杨简最为看重的简易之道。但是在具体的经学解释中,杨简的原心之论又有前后抵牾、顾此失彼的情况,说明将史事简化的方法自有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从思字入手,通过思的本源意义情感之思和思的形旁心的意义分析,认为孟学中的四心即仁爱的情感,是它的本源层级;由四心这种仁爱情感经思字的思悟意扩而充之的心性本心是它的形而上层级;且从音韵学和训诂学对思的声旁的分析。我们可知思又有认知之思、意欲之思的形下之思.经过思考思虑等的形下之思,孟子建构了伦理学等形而下学,而这种各种规范的伦理学就是礼,礼又是依于义的,且基于形上之仁一人性本心,本源于仁爱的情感的,由此孟子建构了仁义礼智的架构。  相似文献   

10.
“端倪”是“心”之本体或端绪,指人在对善恶的自觉选择中本源意义上的向善倾向。白沙“端倪”与陆学的“本心”有着明显区别:陆学侧重通过各种功夫复其本心;白沙学说以养出“端倪”为进学之基本,重点在扩充功夫上。“端倪”与佛道两家所追求的虚静之心境也有差异。白沙先生坚决反对专寻书籍进行记诵的读书方法以及一味遵循外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却没有内心真实体验的入学功夫。  相似文献   

11.
孟子身心观是心统帅身、支配身,而身则是心进行道德修行的场域,气是心身之间的联络,上受心之统帅,但也可反作用于心,下可充盈身,从而达到“践形”,完成道德的培养。而柏拉图灵肉观则认为人是有灵魂和肉体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构成,灵魂在本性上是善的,肉体却阻碍灵魂向善,灵魂只有通过“回忆”走向理念世界,获得善知识。孟子和柏拉图尽管有不同的理解维度,但都体现了哲人探索如何进行德性修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速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庸》为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是儒家德育思想的代表作。《中庸》所谓"天命、率性、修道"表达了对德育原理的理解,即藉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是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德育理念以"知、仁、勇"为内容,以"尊德性、道问学"为途径,通过"慎独、固执"内外工夫合一的方法,达到"至诚、中庸"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三个方面反驳了朱熹对《知言》的批判,指出胡宏的"性无善恶"说是指作为本体的善性,避免了将善恶混在的气质之性混入义理之性中,胡宏以心属已发的观点出自程颐早年的未定之说,胡宏察识本心发出的端倪而后容易下涵养工夫的观点与程颢的识仁说一致。编纂者基于心学立场推崇张栻较朱熹更早重视涵养工夫,批评其向外穷理的"集义"说,又肯定了湖湘学派以察识日常生活中本心流行的端倪作为体认仁体之方法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至善概念实际上有四种含义,即“最高的善”——德性、“完满的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人类“共同的善”——“伦理共同体”、“最高的本源的善”——上帝。四种至善及其逻辑关系不仅形成了康德的至善论思想,而且构成了康德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康德伦理学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持守"思想是朱子理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子的修身论。存心、持敬和主静,这是朱子"持守"思想的基本内容。朱子认为"心"在德性修养中居于主宰地位,能"唤醒""收敛",使其常处于"惺惺"状态;强调"敬"是圣门纲领,要始终坚持"修己以敬";还主张习于静坐,明辨动、静关系,以"静"涵养身心。朱子所言存心、持敬和主静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朱子"持守"思想尤为重视"日用"之间的修身功夫,表现出强烈的践履性,试图在切实有恒的德性修养中,存天理、去人欲。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并不是说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道德体制都很完备的善良的人,而是说在其本性里已经有了从善的因素,这表现为"四端",但是后天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人产生行恶的行为,这些都是"不能尽其才"的结果,所以孟子更加注重后天对人的培养,要在后天逐步修养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否则"人则无几于禽兽"。孟子把这个过程总结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其性善说思想的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他王道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18.
苏氏“寂感”说分为体用、动静、性情三个层面,强调主体修为由思而至于无思、“入神”以致用;物我交相感应以至于“忘”;性发为情而最终复于性。苏氏“寂感”说是苏轼等人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影响其文艺思维方式,体现为对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视,要求尽物之妙、随物赋形,达到“入神”境界;一方面影响其艺术风格,追求由绚烂之极回归平淡。  相似文献   

19.
《潍坊学院学报》2018,(1):103-107
在孔子对于"仁"的阐发中,"思"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思在整个"仁"学理论以及德性的培养和践行过程中起着文化承接、行为转化和价值提升的作用。所以正是"思"在"学"与"行"中的这种作用,从而开启了对于"人"与"仁"自身价值意义,它包括对于礼崩乐坏的问题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忧患意识以及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意识,因而形成了仁学之"思"的三重意蕴即省察之思、忧患之思和闻道之思。  相似文献   

20.
贤贤易色《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邢昺、朱熹等都以“易”为改易,谓“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邢昺语)。如此讲“贤贤易色,”语法上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