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马》是一首倍受人们喜爱的诗歌,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画。这首诗语言平易,貌似简单,意境却耐人寻味且极具乐感。  相似文献   

2.
臧振华  韩峰 《科技信息》2007,(12):116-116,165
弗罗斯特认为“诗歌是通过喉咙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诗歌的意义蕴藏在句子的“声音”之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句子声音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以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足》为例,分别从诗歌的格律、音韵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理论,即句子声音观,进而探索弗罗斯特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诗人,但在弗罗斯特的自然诗歌中,他却偏爱于黑暗和死亡,甚至直接在自然诗歌中切入死亡主题。本文则旨在挖掘导致这种主题倾向背后所影射的多层原因,从弗罗斯特人生的灰暗、时代的阴云和宗教哲学的影响三维一体的角度,来阐释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黑色”成分的病源所在,以揭开弗罗斯特诗歌中死亡幻想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6.
弗罗斯特的诗歌清新自然,植根于传统并不断创新,《雪夜林边驻足》从内涵到形式,都是值得回味的佳作。本文从主题和形式方面对这首诗做了赏析。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在诗歌创作方面强调运用和谐的形式和鲜明的视觉形象,把音乐和图画,节奏和形象两者统一起来,他的创作实践则完全反映了他自成一体的诗歌理论。文章对坡所提出的诗歌要写“美”的唯美主义美学原则(即:一首诗应尽量简短以获得印象美的统一,一首诗音乐美,节奏美的统一以及一首诗应选择忧郁美与死亡作为中心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弗罗斯特的诗歌蕴含着独特的自然性与复杂性。诗中对照的自然意象的运用、自然场景的设定和音韵的巧妙运用体现了诗人的自然观。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其实深奥,多重意义的阐释、概念阐释的多意性以及对读者思维的引导等因素造成了其诗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吴慧丽 《科技信息》2010,(3):I0231-I0231,I0235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来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意象。“树”和“树林”是贯穿弗罗斯特诗歌的意象,它们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们在诗中的重复出现常常暗示着广大而普遍的理念的存在:通往理想的阶梯,生命的轮回和幽深的神圣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安鑫 《科技信息》2007,(16):180-180,20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个人与家庭悲剧屡屡发生,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弗罗斯特的人生悲剧对他的诗歌主题、诗歌意象和人生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方拱乾是清初流人之一。他主张诗歌要写真性情,寄托要静而专,但诗歌亦要发挥其娱乐的作用。同时认为“诗当用人,勿为人用”,诗歌要有个性。方拱乾论诗推崇杜甫,对杜诗甚为喜爱。在此诗学观的指导下,方拱乾的诗歌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王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5):19-23,47
诚斋诗中大量出现的“诗”及“诗人”意泉,充分透示着诗人诗意识的存显状态。这种状态可谓之“感心”,此“感心”包含着“沉醉”与“孤独”两个方面的意蕴。通过频繁使用醉、颠、癣、催、觅句、诗债、苦吟,以及瘦、愁、苦、病、闷、穷等一系列极富暗示性的词语,诗人深入地表现了自我精神世界在“沉醉”与“孤独”之间所呈现的巨大矛盾与痛苦。此种精神状态不仅映证着诗人艰苦的诗歌创作之路,更传示出其沉重而丰厚的社会人生经验与个体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3.
浪漫主义诗人喜玛拉雅山人(本名萧蒂岩),在西藏生活工作四十年,刻意追求新诗理论倡导者毛泽东关于古典诗词+民歌+自由诗=新体诗的探索道路,不辞劳苦地广泛探求新诗的体格,包容各种形制的新诗创作,试尝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新体诗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神女惊梦》。同时,获得了较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当诗人充满激情写作时,那是在与珠穆朗玛神女交流信息;当诗人刻意追求诗的民歌形式时,诗歌就有可能缺少激情。  相似文献   

14.
洛夫为当代华语诗坛杰出诗人,其诗歌创作生涯已跨越半个多世纪。50余年的洛夫诗歌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至20世纪末,近期新世纪以来;并在洛夫生平、诗学理论、创作阶段、整体风格、审美意象、张力系统、语言特征以及代表性诗歌文本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并产出了一批丰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艾伦·金斯伯格是上个世纪美国文坛"垮掉一代"的代表诗人,其长篇诗作《嚎叫》在20世纪的美国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逝世13周年之际,美国影人拍摄了以他生平事迹和代表诗作《嚎叫》为蓝本的同名电影《嚎叫》,让这位活着时即备受争议的重要诗人又重回人们视野。文章主要从对影片的细致分析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金斯伯格与《嚎叫》一诗,详细论述影片对金斯伯格其人其诗的处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为诗人的金斯伯格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诗人和瑛的诗歌创作中,表现有关西藏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将近一半,足以证明西藏对和瑛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章以和瑛创作的有关西藏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再现其出入西藏的活动情况,通过其对西藏历史风云的追述、西藏具体风物的描绘,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论证西藏这一特殊地域与和瑛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吕本中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诗论家,《东莱诗集》是他的诗歌别集。在大量史料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东莱诗集》的书名、卷数、解题内容及版本形式进行了梳理、阐释。  相似文献   

18.
《楝亭图咏》为张伯驹旧藏,今存于国家图书馆.它是曹寅为彰显其父曹玺功德,广集名家追怀赞颂曹玺的画作、题诗、题文而成的册页.此册页纸色、纸质不一,后经改装成卷,现存四卷.著名文人余怀亦题诗二首.该诗不仅反映了余怀的思想和遗民情结,也是余怀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小说家、杰出的诗人托马斯.哈代的诗作中既有抒情诗、叙事诗,又有哲理诗和政治诗,但在诗歌的形式和格律方面,哈代却深受民间歌谣的影响。《黑暗中的鸫鸟》作为抒情诗歌,诗中那民谣调的均匀流淌、典型的哈代式措辞的奇妙,再加上诗人对荒芜景象的准确描写,使缓慢与静谧的韵调富有创意。哈代在诗中惯用的拟人手法,使诗意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这首诗是西方二十世纪最早的诗作之一,是哈代对二十世纪即将到来时做出的"新年"思考,从而给全诗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析弗罗斯特《未选之路》之诗歌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是美国文坛上一位大器晚成的诗人,其《未选之路》展示出了高超的诗歌艺术特点。语言朴素凝练,韵律感强;勾勒出淡淡的乡村景色,却刻画出深远的意境;理性的思考贯穿全诗,生活的哲理娓娓道来。正是这些特点吸引读者追随着诗人的笔触,进入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思考关于人生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