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对双语文化理解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论语》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关键词英译进行分析,分析了《论语》英译经历的宗教化、西方中心论、自我东方化、去中心主义以及中西比较哲学解读的文化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2.
此文是继“《论语》语言智慧类译”之后的另一篇关于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论文.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简要介绍了孔子作为古代大教育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教育哲学、教育对象与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师修养与教学原则、方法、过程、态度等方面对《论语》简作探讨;第二、三两部分把《论语》中所含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原文附以理雅各英译文和杨伯峻白话译文逐条对照录出;第四部分对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此文是继“《论语》语言智慧类译”之后的另一篇关于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论文。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简要介绍了孔子作为古代大教育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教育哲学、教育对象与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师修养与教学原则、方法、过程、态度等方面对《论语》简作探讨;第二、三两部分把《论语》中所含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原文附以理雅各英译文和杨伯峻白话译文逐条对照录出;第四部分对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译者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长期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倾向于母语文化模式思维,进行母语文化联想。因此,其翻译策略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有母语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取《论语》的三个英译本:马德五译《孔子说》(简称马译本),Arthhur Waley译《论语》(简称韦译本)和潘富恩、温少霞译《论语今译》(简称潘译本)。从文化负载词、翻译补偿和对原文理解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应尽量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  相似文献   

5.
读译诗偶得     
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读一首译得好的诗,同样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请看Bynner译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主张"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其"风韵译"理论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偶成"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四辑《典籍英译研究》所辑论文的学术代表性,对2002-2010年间举行的六届典籍英译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主要学术力量在地区、院校等方面的分布、学科内部结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评价了《典籍英译研究》著者群所代表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及情报能力,并据此对典籍英译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预测,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发现:典籍英译这一学科在国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引起了部分外国学者的注意,但也存在着典籍英译力量分布失衡,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关键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在儒学西传的进程中,如何将这些关键词的深刻内涵以西方人乐意接受的方式完整、全面地传向西方成为了《论语》英译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传播学中信息对比性原则,通过对理雅各、韦利、辜鸿铭和安乐哲四个译本的分析,得出适合当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的关键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俊 《科技潮》2009,(5):39-39
作家赵晏彪继《汪海三十年》出版后,新近又推出力作《译道与文化》,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再添新曲。《译道与文化》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以详实的笔法,记录了中译公司这三十五年的不平凡之路,以客观的视角勾画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代表性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从理论渊源上看,“译可译,非常译”来自中国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传神达意”主要来自中国的传统画论和“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从理论本质上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典籍复译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神达意”则是中国传统画论与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产生的新译论;从理论运用角度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当下的典籍复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传神达意”作为典籍翻译的标准,还有模糊之处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以经证经是指从经书中寻找证据来考释该经书中的词义或句意的一种训诂方法。运用以经证经的训诂方法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就是本《论语》之文来证《论语》,从《论语》中寻找证据来考释《论语》中的某些词义或句意。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论语》中的上下文语境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二是以《论语》正文中的训诂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三是以《论语》的用语之例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四是以《论语》的基本思想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2.
王辰玲 《科技信息》2009,(15):215-215,61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解构,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解构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体系渗透于各个领域,翻译领域也不例外。本文通过解读凯瑟琳?戴维斯(KathleenDavis)的《解构主义与翻译》(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来探索运用解构主义从理论上阐述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不同语言所蕴含的语言特征差别及文化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此而来的障碍,即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本文将以《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1999:243)为基础,以笔者翻译的《小约翰的大不列颠》(Richard Littlejohn,2007)部分章节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可译性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人士。《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中国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策略,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16.
《南诏德化碑》作为研究南诏政治军事、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极具史料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其结构严密、委婉曲折,骈散相间、文辞典雅,堪称碑体散文之精品。在强调民族文化主动"走出去"、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今天,针对民族典籍英译的意义、主体及策略问题,理论探讨层出不穷。《南诏德化碑》碑文英译,则从具体实践层面出发,以"异化"翻译观为导向,从"译者的隐形"走向"译者的现身"。为便于海内外研究者参阅,兹将碑文英译全文予以刊布。  相似文献   

17.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杜雄 《科技信息》2013,(3):258-259
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是我国首部有关传统译论的专著。正如书的引言中所说的,我国翻译理论需要更新与提高。要开展翻译工作研究,提高译学理论水平,就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译学理论史,先摸清"家底",理清"家谱",才能更图发展。作者主要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接选了一些重要的译论者,分别作介绍和评述。通过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或有校大影响和意义的译论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大致勾画出了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和梳理出其流变的线索,为研究者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和参考。本文对其进行了介绍和评介。  相似文献   

19.
语言对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将源语和目的语进行机械对应从而导致对译失误。译者的英汉对应依赖心理是导致机械对应产生的主因之一。语言对应的客观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策略等因素促成了英汉对应心理的形成。应通过创造全英语的学习环境、避免频繁的英汉对译练习、在翻译教学中倡导宏观对应理念等措施来克服机械对译。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表达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前人对《论语》词汇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关于《论语》的表情词,目前研究的不多。情绪词是指那些可以将人的情绪表现在脸色、面容上的词,比如喜、怒、哀、乐等词。本文选取《论语》中主要的、基本的情绪,根据它们在《论语》中出现的词义,对它们进行定量统计和分类,并对它们的词性进行分析,对研究《论语》词汇、窥视古今情绪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