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威尼斯商人》(1597)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精品。剧中有位无名无姓,虽未出场,亦鲜为人提,却十分关键的人物,他就是女主人公鲍西娅的父亲。是他生前定下“抽签取决”(lottery)的择婿办法,在他们父女之间引起了一场深刻的误会和感情冲突,并作为主要情节之一,与“一磅肉”的故事,“杰西卡的私奔”,互相依存,交替展开,贯彻于全剧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与复杂是学人公认的,他凭着敏锐的艺术知觉感知与再现了许许多多当时乃至今天人们理性和意识形态所无法尽释的人性内涵。依据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相关理论,阐释了《威尼斯商人》情节建构中“一磅肉”及“三匣选亲”等零星的叙事元素所透射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威尼斯商人》(1596)被公认为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同时又是最富有社会讽刺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文主义新人形象,但剧中血肉最丰富、个性最复杂从而长期引起后世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却是反面主人公夏洛克。这一形象和哈姆莱特、福斯塔夫一起成为莎士比亚笔下三大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4.
对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杰作《威尼斯商人》,人们过去大多限于论及其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矛盾而复杂的“吝啬鬼”典型夏洛克的成功塑造。本文则以对鲍西娅之父这一艺术形象的具体剖析为切入点,从戏剧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就有关戏剧中的“幕后人物”问题展开一番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被世界文坛公认为是文学中的宙斯,他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作品,直到现在也是大众最受青睐的艺术瑰宝。本文以莎士比亚喜剧戏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中法庭审判片段为研究内容,从三个方面探讨莎翁的语言特点,包括矛盾的制造、气氛的渲染以及修辞的巧妙利用等,通过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所使用的不用语言特色,多元化的欣赏莎翁的该部戏剧,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会从更深的层次,让欣赏者了解本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借助对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的形象及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分析,提示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人文主义者对和谐认识的模糊性:既追求社会和谐,又对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充满怀疑。  相似文献   

7.
洛卜·德·维加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著名作家,是当时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本文以他的戏剧理论为根基,对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军 《科技信息》2009,(33):T0197-T0197,T0213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通过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夹杂其中的民族、宗教的矛盾.充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中的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9.
威尼斯商人在中世纪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经济繁荣的程度,以及威尼斯商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中世纪的威尼斯商人是“中心商人”而不是“边缘商人”。  相似文献   

10.
《威尼斯商人》历来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它通过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对立,写出了友谊、爱情、贪婪、残酷之间的冲突。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歌颂了新兴工商业资本家安东尼奥,谴责了旧式高利贷者夏洛克。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然而笔者读了《威尼斯商人》之后却丝毫感受不到喜剧所带给人的轻松愉快。固然,剧本结尾安东尼奥胜诉,而且人、财皆无受损,其他三对有情人也如愿以偿,终成眷属,这里确实安排了一个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尾。但是,整个戏剧情节进展中却包含着浓重的悲剧意味:夏洛克作为犹…  相似文献   

11.
万历年间,戏曲家陈与郊创作的杂剧《袁氏义犬》,其题材虽来源于历史故事,却带有浓重的自传色彩。该杂剧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将王衡的杂剧《没奈何》插入第一出,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效果;另一个是陈与郊有心将该剧写成一部“寓言剧”,并通过一个寓言故事的演述来寄寓和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2.
文艺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艺术思维离不开形成人类民俗心理结构的民俗思考原型;它的三个层次(类化思维、自觉思维、艺术思维)都与民俗心理积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心理中的野性思维对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结构的思考原型在创作中体现为两重作用:一是制导作者构思的整个过程;二是定位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之艺术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创作的元杂剧《汉宫秋》具有浓厚的悲剧意味。作者剧中着力塑造的君王、臣子、贤妃三个人物形象,寄托了作家本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了忧国伤君的情怀、壮志难酬的失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成就。  相似文献   

14.
乐西土戏是云南壮剧的分支之一,具有自身浓郁的色彩和艺术个性。文章对〔乐西戏调〕中唱调和器乐曲牌源流、功能和作用、音乐形态、正词和衬词、旋律特征、乐器、演唱等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同仁对云南壮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剖析了<威尼斯商人>的两组戏剧冲突,指出两组戏剧冲突构成了喜剧的艺术整体.冲突的结果是夏洛克彻底失败,鲍西娅获得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6.
李梓 《科技信息》2007,(18):201-202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他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深刻的社会内涵。其短篇小说名篇《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美国南北内战后社会历史的变迁。本文试图从时序颠倒、叙事视角、象征等方面简要分析福克纳在这篇小说中的创作特色,并由此来探讨该小说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红字》被公认为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作者矛盾而又困惑的道德观,表达了人皆有罪以及如何赎罪这个命题。同时,《红字》又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最重要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因此又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18.
从叙事学角度,主要分析了威廉.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时间倒错和叙事距离的特征,以及其对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巧妙的结构设置是其小说情节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为探究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从巧合、误会、悬念、埋伏照应、"结构核"等结构手法入手,分析了李渔曲折离奇故事情节的构建方法,进而使读者更好地探讨和把握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17世纪之交两个同时代戏剧大师。他们各自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与《牡丹亭》中都不约而同地含有鬼魂戏,并且鬼魂戏均是戏剧文本和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认为:鬼魂戏的出现具有共同的人类文化渊源也反映了两位大师不同的时代风貌及人文主义特色,而鬼魂戏在两部作品中对情节推动和戏剧表现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中的异同更显示了中西戏剧的沟通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