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燕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5):42-47,78,126
印度自2002年正式批准转基因Bt棉商业化种植,十年来其所引起的争议几乎从未停止过。本文以印度Bt棉争议为例,对争议中反映出的两种考察视角以及二者之间的主要分歧做出分析。本文认为,与大多数新品种(尤其是外来品种)的引进一样,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并不只是品种替换的问题,更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的更替乃至经济秩序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Bt棉种子所扮演的角色是生物技术跨国公司在贸易自由化与全球化背景下藉以实现资本增值的工具,这也正是导致印度农民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7,(3):60-60
我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棉花消费大国,常年种植棉花8000万亩。但我国棉花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病虫危害和棉纤维内在品质差等严重生产问题。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如黄萎病通常可造成10%~20%的棉花损失,严重时高达30%以上,且导致皮棉质量严重下降;棉铃虫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年份甚至可达100亿元;大量的农药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损害了农民身体健康。在棉纤维品质方面,我国表现为品质较差、类型单一,不能满足棉纺企业纺优质纱或高支纱的需求,并使得部分棉纺织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影响其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3.
延续了几千年的雨养农业,都是夏作物或秋作物单一种植。往往当自然环境对夏作物有利时,却种植的秋作物多,当自然条件对秋作物有利时,却种植的夏作物多。人与自然很难合拍,致使雨养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人们形象的把旱作农业称为“种撞田”。我们在观察野生植物群落的演变中,感悟到野生植物群落以不同的植物种群演替应对自然变化、迎合自然界有利因素、使地面长期保持绿色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的,技术的演化离不开技术生态。本文首先讨论了技术生态的内涵。接着,借鉴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种群生态关系,把技术间的生态关系划分为:竞争、中性、合作、共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的协同演化机制,指出技术的演化不仅是单个技术的性能随时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从技术生态的角度研究技术协同演化机制,对技术管理、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盲蝽在我国棉区和果区迅速爆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盲蝽已上升为非常危害棉花生产的害虫,一般年份为害损失20%~30%,严重年份超过50%;盲蝽还严重危害苹果、葡萄、桃、枣、茶等经济林果,常常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并影响翌年产量和效益,大发生年份还可造成死树毁园。为控制盲蝽危害,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盲蝽区域性灾变规律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以阐明盲蝽爆发成灾机制,建立盲蝽区域性治理技术,持续有效控制盲蝽危害为总目标,经过6年研究,创建了基于农田景观结构,在田间准确测报基础上,以“压低越冬虫源、转移高峰期集中消灭”为重点,综合运用“合理作物布局、冬剪除卵、高效防除越冬代若虫、油葵诱杀、色板粘捕监测、性诱剂诱捕、防虫网隔离”等措施的区域性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1项目介绍 苏铁类植物化石是揭示苏铁类植物演化的重要证据,对于澄清现有苏铁植物的起源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采集和研究还不够系统和丰富,因此对现有苏铁类植物化石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采集和更深入的研究显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从1983年转基因烟草的问世,到1996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的商业化种植,基因工程为多个领域尤其是食品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技术革命。转基因生物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技术可用来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13,(1):3-6,2,65,66
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4 家杂志承办的 2012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于 2013 年初揭晓。"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模式及其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 Bt 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 TAL 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 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等 10项由我国科研机构完成或为主完成的重要研究进展入选"2012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国际著名入侵性物种。该虫繁殖力强大、竞争能力强、传播途径多,一旦进入新的地区,缺少天敌等因素控制,会使种群数量极度膨胀,短期内成灾。由于攻击性强,对农林业生产、人体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系统等危害性大,国际上十分重视红火蚁的检疫与控制。2004年9月28日项目组在我国广东吴川首次发现红火蚁为害,意味着这种极为危险的害虫已突破检疫封锁防线在中国大陆成功登陆,直接对我国构成了多方面的巨大威胁。红火蚁高密度种群见图。  相似文献   

10.
植物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祸患,在防控过程中发生的农药滥用则危害食品安全。发展绿色、高产和精准的抗病新策略、培育推广作物抗病新品种是解决技术障碍的根本途径,而这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在植物免疫机制基础理论和抗病基因系统发掘方面做出重大突破。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免疫机制的研究,本领域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近年来,以水稻、小麦等作物为模式的抗病机制研究,直接为作物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支撑,有力地推动了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速度。面向学科基础前沿和抗病育种中的关键问题组织重大项目研究,将会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邓涛  王晓鸣  李强 《中国基础科学》2012,14(3):17-21,F0002
冰期动物群长期以来已被认识到与更新世的全球变冷事件密切相关,其中的动物也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如体型巨大、身披长毛,并具有能刮雪的身体构造,以猛犸象和披毛犀最具代表性。这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绝灭动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们的上述特点曾经被假定是随着第四纪冰盖扩张进化而来,即这些动物被推断可能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但一直没有可信的证据。本研究根据来自西藏的新化石材料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第四纪之前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冬季严寒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群的"训练基地",使它们形成对冰期气候的预适应,此后成功地扩展到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这一新的发现推翻了冰期动物群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预防兽医学领域共资助面上项目 1 2 7项 ,经费 1 3 58万元 ;农业倾斜 1项 ,经费 3 0万元 ;重点项目 3项 ,经费 3 3 0万元 ;重大项目 1项 ,经费 50 0万元。这些资助项目的研究几乎覆盖了我国主要的畜禽传染病。从研究内容来看 ,多集中在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其中大多数均为对国际最新进展的跟踪性研究。今后的目标 ,要善于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病理学及动物实验技术综合应用起来 ,把病原和构成病的动物体结合起来研究。不论是从本学科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还是从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出发 ,今后一段时期内 ,我国预防兽医学的研究应逐渐将重点放在畜 (禽 )群中宿主的易感性、病原与不同宿主 (包括人 )的转染规律和病原生态学及相互作用、不同病原在畜 (禽 )群中的共存及相互作用、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了加拿大的工程伦理学教育,然后分析了工程伦理学对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我国目前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工程伦理学在我国的学术建构和制度建构,工程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的关系,最后笔者认为科技与人文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有60%的人类病原体来自动物,80%的动物病原体为多宿主型,75%的新发传染病是人兽共患病,80%用于生物恐怖的病原体是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50多种,中国约有90多种。人兽共患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严重时还造成社会经济动荡。如果动物传染源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不能确保人类的安全。寄生虫是危害人畜健康的3大主要病原生物(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之一。在众多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中,67%的病原是寄生虫。寄生虫病的流行不但危害人畜健康、制约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我国仍是各种寄生虫病流行和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经食物和媒介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局部地区还不断地蔓延。本文就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危害、流行及防治措施做一综述,并提出了控制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物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进化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社会生物学一问世就在西方学术界乃至社会引起激烈争论。而在我国,对它的反应则没有那么强烈。由于缺乏博物学传统,社会生物学遭遇了和它的先驱达尔文进化论类似的经历,其涉及的学术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薄弱,因此对它关注较多的反而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界。社会生物学真正的学科意义被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争论所掩盖,它进入中国并不是科学发展的自然结果,围绕它的争论更多的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在我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等身高针灸铜人,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日学者多认为系由中国古代传去的--或以为是宋天圣铜人,或认为是明正统仿宋铜人.1989年日本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关于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铸针灸铜人的史料记载,对这具针灸铜人的制作年代及制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仅此一条史料还无法解释其他相关的疑团.近年来作者从该铜人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以大量更直接的证据及可靠的旁证证明:该铜人系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奉幕府之命,于1809至1819年间铸造.  相似文献   

17.
波普哲学在中国的早期境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学界译介波普哲学的早期历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流传甚广的史实错误和似是而非的说法。本文依据文献证据,发现:第一,波普哲学进入中国始于“文革”之前而不是“文革”之后;第二,波普哲学最初进入中国学界的领域是西方哲学而不是自然辩证法;第三。波普哲学最初在中国被错归入了逻辑实证主义而非批判理性主义;第四,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有波普署名的著作并不是其科学方法论著作,而是他与马库塞合著的《革命还是改良》;第五,波普思想进入中国的进程是从政治哲学到科学哲学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8.
人类通过化学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且创造了数量庞大的新物质。在把化学系统引进中国之时,化学工作者创用了一批化学新字。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化学新字也在发生改变。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使用但后来逐渐淡出的一些化学用字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硅、苷、蛋白质等几个专业用词的形成过程,并对其他一些化学用字如酰、醣、肽、镥、锿、镄等的形成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人们对害虫习性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也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尝试利用拉图尔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简称ANT)分析变化的原因。据ANT观点,害虫并不是被动地作为人类认识与防治的对象孤立存在,它也是网络中的行动者。它的存在促使自然、社会各因素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并引起网络中的各种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运用ANT理论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因素,由此为研究古代传统科技、文化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北方大漠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多风,若按照自然生长周期,羊(绵羊、山羊)的发情期正好在秋季,于春节前后产羔,而此时北方仍然天寒地冻,羊羔很容易被冻死。为了避开冬季产羔,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明了人工控制生育期繁殖羊的办法,推迟母羊的受孕时间,使羊羔产于春季,从而保证羊羔的成活率。蒙古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毡片等裹公羊之腹,防其与母羊交接,适用于个体家庭小规模饲养;一种是实行牝牡分牧,平时公母羊分群放牧,在固定时间合群交配,适用于大规模饲养。蒙古人的这种技术源自突厥人。“苏武牧羊”的故事反映了匈奴人也掌握了这项技术,苏武就是专门放牧公羊的人。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从匈奴开始直至蒙古大多已经掌握了这种繁殖羊的技术,只不过此技术是以“隐蔽形式”,似明似暗、无声无息地默默地流传着。这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斗争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