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用不同浓度的纤维素/NMMO·H2O溶液,采用流变法测定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并与凝胶渗透色谱(GPC)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流变法测试时,尽管溶液浓度对测量结果有影响,但浓度越高,这种影响程度越小.因此采用尽量高的溶液浓度,可以得到更为稳定的结果.同时,当纤维素/NMMO·H2O溶液的浓度固定时,所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与GPC法测得结果大小是相对应的.流变法中,根据Tuninello的"稀释假定"理论,利用动态流变G'和G"的主曲线,计算出纤维素的相对微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应用Wesslan函数适应法(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模型函数)计算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多分散指数(PDI).  相似文献   

2.
以已知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聚丙烯腈宽分布共聚物为标样,采用Breeze软件,得到了有效的标定直线。根据标定直线测定了超临界CO2中合成的聚丙烯腈均聚物的相对分子量及分布。并将GPC法测得的各种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果与粘度法所测得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粉末在矿物油及矿物油与煤油的混合溶剂中的溶胀、溶解,并测定所得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落球粘度。结果表明:聚乙烯的最佳溶胀温度随混合溶剂中煤油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降低;溶液粘度随聚乙烯质量分数的升高而升高,随溶液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溶液粘流活化能随聚乙烯质量分数的升高而升高;采用混合溶剂时,溶液粘度随溶剂中煤油质量分数的升高而降低,且煤油质量分数越高,其溶液的粘流活化能越小。  相似文献   

4.
流变学方法预测纤维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可行性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纤维素/NMMO溶液的流变数据预测了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与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用流变学方法预测的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与GPC方法测得的结果是对应的。尽管流变方法得到的分布是正态分布,不能像GPC的结果反映一些纤维素的性质,但是用来对照分析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引入凝固点下降实验仪,采用凝固点下降测量应用程序,测定萘的相对分子质量.得到测定溶液凝固点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冰浴温度3.0~4.0℃、搅拌速度120r/min、浓度0.06~0.08 mol/L.测定萘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误差为0.53%,小于手动操作的相对误差.  相似文献   

6.
聚氯乙烯中烯丙基氯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聚氯乙烯(PVC) 中的烯丙基氯含量, 研究了烯丙基氯含量与PVC 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用氯仿萃取了PVC 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级分, 测定了二个级分的烯丙基氯含量。结果发现聚合物中较低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的炳丙基氯含量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的高。表明在聚合反应中控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是很重要的, 为了提高PVC 的热稳定性, 在氯乙烯聚合反应中要减少低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的PVC 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探讨了PNIPA的分子特性与单体浓度、聚合温度(从0℃至50℃)的关系.研究发现,当聚合温度低于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时,如果单体浓度达到一个临界值(n*),即使不添加任何交联剂,PNIPA分子链之间也会发生向聚合物的链转移反应,从而形成自交联凝胶,并且在提高单体浓度和降低聚合温度时自交联凝胶的含量也随之增加.此外,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未交联PNIPA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探讨了它们与单体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洗油和烷烃的混合物为溶剂,采用溶剂-离心法对煤焦油沥青中的喹啉不溶物(QI)进行分离,考察混合溶剂芳烷比、溶剂用量、溶解温度、离心转速以及离心时间等因素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芳烷比的增加,精制沥青的收率逐渐增加,QI含量先降低后增加;随着溶剂比的增大,精制沥青的QI含量逐渐减小,收率逐渐增大;溶解温度升高有利于QI的脱除和精制沥青收率的提高;离心转速越快,离心时间越长,所得精制沥青的QI含量和收率均越低;当芳烷比为1.2、溶剂比为2、溶解温度为80℃、离心转速为3000r/min、离心时间为8min时,精制沥青收率可达79.8%,其QI含量低达0.18%。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十二硫醇作为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于10℃下进行了氯丁二烯乳液聚合,研究了友醇浓度,加入方式,补加量以及单体转化率对氯丁橡胶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支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硫醇分批加入方式,在较高单体转化率下仍能得以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支化程度较低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10.
丙烯腈的水相沉淀连续聚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转化率水相沉淀连续聚合实验方法,对AN/VAc/SSS三元共聚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总单体进料浓度、单体配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引发剂浓度及氧化剂/还原剂比例等工艺条件对聚合转化率、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物组成及聚合体颗粒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热板实验和HAAKE流变实验,研究了聚氯乙烯搪塑粉的熔融致密厚度和熔融温度。结果发现,用本体聚合树脂制备得到的搪塑粉比悬浮聚合树脂制备得到的搪塑粉更易熔融,更适合搪塑工艺的需要;搪塑粉熔融性能与树脂颗粒粒径无关。本文还通过扫描电镜从形态角度对两类搪塑粉熔融性能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LQ型填充剂是一种新型的塑料填充剂,将它用在PVC圆网涂覆制品中,可部分替代PVC树脂,达到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如何获得均一性更好的PVC干混粉料,PVCD粉料在混合过程中押料量,加料顺序,混曙度等控制因素对PVC粉料的影响,阐述了PVC粉料混拿产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聚氯乙烯的辐射交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PVC经交联后,其热性能、电性能、机械性能均大幅度提高,材料使用耐温等级亦相应提高.与传统的化学交联相比,采用高能电子射线进行的辐射交联方法具有产品质量好、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文中综述了在多官能团单体交联剂存在下,以高能电子射线对PVC进行辐射交联的基本原理、交联产品的性能及交联生产的工艺特点,比较了辐射交联与化学交联之间的优缺点,总结了近年来PVC辐射交联技术在理论及工业应用中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辐射交联PVC材料在电线电缆、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IR、DLI(解偏振光)等技术手段,研究了PVC增塑糊的塑化机理及其制品中影响增塑剂迁移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PVC中的H-C-Cl基团是否处于晶态,其塑化过程的本质就是增塑剂中的CO与H-C-Cl基团不断形成氢键的过程,由此可解释不同增塑剂与PVC的作用强弱.决定PVC糊制品中增塑剂迁移的主要因素在于增塑剂分子的大小,即分子越大,迁移越小.增塑剂与PVC的相互作用及增塑剂中苯环对降低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PVC膜普鲁卡因半导体传感器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该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1实验仪器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ISFET测试仪(自制),232型饱和甘汞电极(江苏电分析仪器厂),无金属栅场效应晶体管(国营新光电工...  相似文献   

17.
PVC树脂印刷胶是一种新型胶料,用它制成的印刷胶棍具有传墨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长,耐候性好,可再生复制等优点,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8.
PVC材料与产品对环境影响及其废物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PVC材料的生产过程、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以及PVC材料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期间可能导致的各种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措施来减少PVC材料与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并对各类方法进行了分析,对PVC材料与产品的生产和过程和PVC废物的管理提出了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聚氯乙烯(PVC)在加工过程中受热脱HCl逐步形成共轭多烯烃,往往导致PVC颜色加深.为了抑制PVC颜色的变化,引入马来酸酐(MAH),马来酸酐与共轭双键发生Diels-Alder加成反应,阻断了共轭多烯烃的增长,导致共轭双键的长度和共轭双键的数量减少,抑制了PVC颜色的加深.  相似文献   

20.
PVC材料热解脱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PVC在氧气、空气、氢气、氮气以及水蒸气中的脱氯可分3个阶段,低温缓和脱除期、中温快速脱除期和高温缓和脱除期。快速脱氯期的大致温度为180-240℃,其中70%~80%的氯离子在其间被脱除。气氛对脱氯率有显著的影响,氧气氛最有利于PVC材料的热解,随氧气分压的提高,脱氯率相应增加;与氮气相比,氢气也有利于热解;而在水蒸气中的脱氯率最小。各种改性PVC材料的热解性能不尽一致,通过对添加剂邻苯二甲酸二辛脂和硬脂酸钙与PVC树脂混合后的热解研究表明,脱氯性能的差异是由于添加剂的组分和含量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