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体与无限》是列维纳斯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列维纳斯构建了他的他者伦理学。其中,欲望、无限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列维纳斯认为,欲望与需求不同,欲望是形而上学的,是对无限他者的欲求。无限是一种绝对他性,它在面貌中显示自身,是自我从内在性桎梏中挣脱出来,超越的方向。这种向无限超越的欲望使得主体从存在中出离,与整体性、同一性决裂,迎接他者的召唤,担负起对他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论及哲学危机、终结的背景下,列维纳斯认为上述危机-终结论都是在奠基于"存有"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可能性的穷尽。但哲学首先并非是本体论的,他者先于自我,负责人的伦理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先于本体论。所以,已有的哲学危机论事实上反过来为哲学向他者的升越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列维纳斯反对柏格森把时间视为持续不断的绵延的观点,他强调瞬间的能动性。在他看来,无论是主体从匿名存在中浮现出来并介入自身存在的现在(瞬间),还是解除同一性存在而与他者"相遇"的时间(下一瞬间),都意味着一种断裂、脱位、逃离。时间与他者体现了对同一性与存在论的超越。在此,他者就是他人,就是"面对面"的社会关系。于是,列维纳斯通过瞬间、时间与他者走向了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勒维纳斯的哲学里,他者于我而言是陌生的,与他者的关系就如同与死亡的关系,而思考死亡又必然要从时间出发,同时,与他者的关系被假定于与他人的关系,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与面孔的关系,面孔的本质即为言语,所以勒维纳斯从死亡、时间、面孔、言语诸方面对他者进行描述。然而这四个方面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责任问题,责任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何确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后现代主义者——20世纪后期的法籍立陶宛裔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主要观点,对于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走进“他者”的思想言路、使大学生树立为他者的眼光、实现伦理意义上的责任自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伦理批评在当前国内文艺理论界正方兴未艾,但国内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叙事伦理层面。鉴于此,梳理了列维纳斯的伦理形而上学和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这2种伦理批评范式,并通过对他者的人文主义与道家精神、规范伦理与示范伦理的比较分析,探寻伦理批评在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库切的寓言式创作,需要超越单纯的寓言式文本解读。因为寓言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观照,而库切并不把作品局限于封闭的系统内部,他更注重开放性、创新性而非社会性与时效性,他要给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他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从这个角度理解,库切的作品更倾向于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背景看,老舍是以一种通过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思路来塑造英国人形象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他笔下的英国人形象是有所变化的。可以说,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折射出自我与他者的现实关系,也反映了作家对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教育笔谈(二)温德才爱是最重要的*读大学的时候,我曾为这则希腊神话遐思万千:雕刻家皮克马利翁精心塑造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是如此的心醉神迷,祈求爱神维纳斯赐予少女雕像生命的活力。维纳斯被艺术家的真诚所感动,让少女像*成为仪态万方的活...  相似文献   

10.
"他者"是现象学对"自我"主体自主、自发和优先的诘问而提出的。"他者"提出的伦理意蕴不但是相对于"自我"的"觉醒",更传达出应给予"他者"更多的"伦理关照"以及担负的"伦理责任"。"他者"理论揭示了"他者"存在的优先性,"他者"甚至就是道德的主体,以"他者"的优先性为前提,"他者"也就是另一个"自我"。"他者"理论在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怀"关系"问题上,也告示了"他者"关怀伦理的可能性。"他者"关怀伦理在现象学和关怀伦理学综合视域里考察,可以用"相遇、在意、动机移置、回应、共振、成长"勾勒其"理论镜像"。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国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为了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西化,越来越丢失“民族性”的标志而趋向“他者化”的问题,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理论中关于“他者”与“自我”的思想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完全站在迎合西方人对民族体育欣赏口味的立场上来展示武术,分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他者化”,这是应该加以警惕的;武术的发展其主体意识不可丢失,当下及未来的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国内的发展改革还须重新围绕“民族特色”这个关键点来展开,即从“他者”走向“自我”的回归.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应该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不是一个征服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与主体、相互借鉴塑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实验虐他千百遍,他待实验如初恋——假如爱迪生成名前不是一文不名,还会为寻找一根灯丝而夜夜熬成熊猫眼吗?或许他会雇佣一批专业人员,沿着他的思路摆平那些重复性的工作,再由自己把关,从而事半功倍甚至找到破解难题的捷径!当今的科学家更是连雇佣金都省了,他们让天南海北的人心甘情愿为自己免费工作,这些"雷锋"们互相还攀比竞争,甚至越帮越上瘾!如果你有一台电脑、智能手机,没准也愿加入这一行列,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在科学史留下姓名!而过程,就是玩个游戏什么的……  相似文献   

13.
医生和教师都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事业。医生面对的是人的自然生命,教师面对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但是,在两个行业中,有一种现象形成了反差,那就是,老医生往往成为救死扶伤的专家,颇得人们的青睐,而老教师呢?年纪越大越老气横秋。为什么呢?我想,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教师疏于研究。教师疏于研究,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迟钝,成为一个教育木偶,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伤害是很大的。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说:“一名在辛勤工作的愚蠢的教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  相似文献   

14.
赵雅楠 《科技信息》2013,(7):230-230,256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它既是困境下的痛苦状态,也是对人性的追寻和对生命的思考。思想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本质上都是容易焦虑的。《赫索格》反映了一位中年美国犹太裔知识分子赫索格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危机和自我探索。而他也正是焦虑受难者的典型代表。赫索格在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时,经历了三重焦虑:婚姻的失败、身份的困惑、死亡的恐惧。焦虑是他人生前进道路上的沉重行囊,贯穿于探索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历程之中。  相似文献   

15.
拉康的他者理论将"自我"归结为"他者",自我身份的认同形成于自我对他者的认识过程。作为文化符号转化的翻译活动,他者文化成为我族文化一种想象的投射,翻译过程的文化解读与诠释就成了以我者为中心为实现自我文化认同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他者的现身使得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文化接近、文化操作和文化融合。在我者与他者的重叠共识中,文化意识的交融不断加强,自我文化可以形成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新动力,文化的解读便会踏上以"他者"之石、琢"我者"之玉的征途。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人 ?怎样认识人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也是一个常问常新的问题。一个人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他都是在用自己一生的生命历程在诠释着他对这一问题的答案 ,本文试图从人的“双重生命”和“人的主体性”地位阐述人生的“自我实现”的真正内涵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主体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它既是人类证明自己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建构自我价值体系的基础。然而,人类的自我主体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强,而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转移。尤其是到现代社会中,随着消费文化的兴盛,主体开始转向他者身上,这种结果导致自我主体性的不断减弱以致消失和他者(他人与他物)主体性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自我”是文学中的重要话题,作家刘恪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里有不同的自我想象和自我形象。他的早期作品展现的是积极的行动的主体;先锋写作时期是孤独的抒情者的自我形象。从外而内的自我的嬗变充满偶然,也有必然原因,既是他的主动选择,也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刘恪的精神肖像在其作品中隐现,也将成为文学史里的界碑。  相似文献   

20.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