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6月26日,200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结果最终揭晓,我校10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由耿信笃教授主持完成的“计量置换理论及验证”和刘池阳教授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油气远景评价”2项成果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校兼职教授关士聪应地质系邀请,于5月8日至23日来我校讲学。关士聪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多年来一直担任地质矿产部石油局总工程师。他的足迹遍及我国各含油气盆地,对主要的含油气盆地都进行过普查勘探和专门研究。近年让贤任顾问以来,除进行指导咨询工作外,致力于撰文著书,总结多年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26日,200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结果最终揭晓,我校10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由耿信笃教授主持完成的“计量置换理论及验证”和刘池阳教授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油气远景评价”2项成果荣获一等奖;由屈长征教授主持完成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对称和曲线曲面运动”等5项成果荣获二等奖;由李文厚教授主持完成的“安塞油田石油地质评价”等3项成果荣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4.
锡尔特盆地是世界上最有利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地层主要由上中生界和新生界组成.盆地的生油岩、储层、盖层发育,圈闭类型丰富,各种成藏要素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良好,油气资源丰富.盆地前裂谷含油气层系和裂谷期含油气层系内油气藏的形成,都受控于断块隆起.盆地可分为3个油气聚集带,其中,东部油气聚集带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等 3个开合旋回 ,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由海向陆的转化和拉张 -挤压的交替转化 ,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 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①放射状运移、环状聚集模式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垂直于构造等高线的方向 ;②前陆油气运聚模式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平行于造山带挤压应力方向 ;③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油气沿大型断裂带和区域性不整合面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6.
近日,教育部发公布了2005年度“长江学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我校以刘池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能源盆地油气地质”项目组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7.
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区域上油气主要分布于现今的波斯湾及其周缘地区,层系上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的储集层系不同。在扎格罗斯次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油气最为富集;而在阿拉伯次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石油最富集的层系,二叠系是天然气最富集的层系。油气的分布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即次级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史、优质区域盖层和主力烃源岩展布,前2个因素控制油气的层系分布,第3个因素则控制着油气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8.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度“长江学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我校刘池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能源盆地油气地质”项目组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中国油气勘探向西部、向海相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必要而现实的基础地质研究,2007年6月12日,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海相油气勘探开发前瞻性项目——《中国西北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项目经费为5849万元,分为“中国西北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综合研究”、“准噶尔区块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塔里木区块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柴达木区块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走廊-阿拉善区块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5个课题,我校承担前两个课题,经费2400万元。我校副校长朱恪孝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南方开发分公司郭旭升分别代表单位在合同书上签字。  相似文献   

10.
提出含油气系统由5大要素和5大作用构成,即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和运移通道(要素)以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形成和成藏期后作用.含油气系统可进行超系统、系统和亚系统3级划分.其中超系统适用于叠合复合型盆地或跨盆地范围的含油气系统划分;系统和亚系统应限于盆地以内,前者至少应有一套烃源岩,后者可以不含烃源岩.根据盆地构造特点和成藏特点,将西北地区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前陆型、克拉通-前陆复合型及造山带型3种类型,并分析了每一类油气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特点和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1.
由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承担、刘池阳教授负责的“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青藏高原石油地质综合评价与勘探目标研究”的二级课题“青藏高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研究”所属的三级专题。1999年3月10日,青藏“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该专题进行了最终成果评审。专家评审组认为,该专题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在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研究上,认为青藏地区区域动力学环境,以相对稳定的陆块、沉积盆地与活动带三位一体的块、盆、带(…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0月18-24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等单位主办的"2008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将在贵阳举行。会议将研讨以下专题:大陆深部过程与地壳响应、地幔柱活动及其动力学、大洋岩石圈与蛇绿岩、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3.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塬旦纪以一经历了震旦纪-交替转化,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1)放射状运移、太聚集模式,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油气运移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   

14.
新构造运动一方面对先存盆地和古生油气藏进行着破坏与改造,一方面促进烃源岩热演化、提供优质储层、改造盆地疏导运移系统,为晚期成藏提供条件。本结合库车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样式,着重分析了新构造与油气系统的关系,进而论述了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库车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最后分析得出该区域三个油气勘探目标区:拜城、阳霞凹陷南坡秋里塔格背斜带;库姆格列木一依奇克里克断层相关褶皱带;南部构造带。  相似文献   

15.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沉积层序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对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剖析,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为一个沉积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反映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从形成、扩张、鼎盛到萎缩消亡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及上覆层)和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形成、关键时刻和保存)的发育特点,指出虽然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整体上尚未到达,但在逆冲断块的下盘及断层带附近的局部构造中仍会找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广西合浦盆地油气勘探远景和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合浦盆地的有机质数量、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生储盖组合、圈闭条件、油气显示特征及与邻近已知含油气区的对比等,认为合浦盆地生油条件良好,具备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存在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是华南陆块上一个很有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并指出了盆地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7年4月25日下午在我校延长校区,上海市科委主持召开了由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外高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4个单位共同承担的“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会。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含油气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对象,可以建立统一的基于动力学的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有利于区带和勘探目标资源评价新体系。在盆地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开发了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软件PSMEZS,并应用于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的油气浆评价和含油气系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近十年来石油天然气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目前已经稳居我国油气盆地的第二位,也已跨入我国天然第一大产区的行列,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历史进行了总结,是人们能够更好地对鄂尔多斯盆地尽心了解,同时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探技术,开发的管理模式对我国开发其他盆地油气田也树立了很好的标杆作用,从而也能更好地规划我国盆地油气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洛阳大学学报》2006,21(3):F0003-F0003
2006年6月8日,我校代表队荣获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银奖。这次竞赛由共青团河南省委员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承办。全省高校共有58个参赛队进入决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