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年初,正当和平主义之风在西欧和北欧各国蔓延之际,一个被冷落多年的话题——北欧无核区建议又被提了出来。有意义的是,正在人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10月27日,苏联潜艇侵犯了瑞典领海,给这场讨论平添了一点波澜。人们反对核武器,反对核战争,要求建立无核区的愿望是完全正当的,可以理解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建议一经提出,苏联马上把它接过来,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分外的重视,却是另有文章的。自从北约决定要在西欧部署新型的中程核  相似文献   

2.
由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和平外交政策的推动,在一切爱好和平国家的努力之下,总的国际局势近来已在趋向进一步的缓和。在西欧,今年以来,西欧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中立的意願已形成舆论的主流。这就使得英法等许多西欧国家的政府在拟订外交政策的时候不能不对这些要求加以考虑。苏联国家领导人布尔加  相似文献   

3.
8月19日以来,苏联局势发生急剧变化。苏共中央被要求“自行解散”,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还有8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联盟面临解体的危险。西欧舆论兴高采烈,欢呼苏联的威胁进一步降低,以西欧为主导的全欧统一进程将加快,苏联的变化使西欧在全欧事务上的发言权增大……然而兴奋之余,西欧也有不少舆论清醒地估计  相似文献   

4.
苏联以建设“欧洲共同大厦”频频向西欧作出新姿态,但西欧却始终对苏联很不放心,苏联的常规军备使西欧不能安睡。  相似文献   

5.
<正>19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之后,近代和平主义萌生。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使人类思考战争与和平。1942年,美国历史学家昆西·莱特提出“积极和平”与“消极和平”的概念。1969年,挪威学者约翰·加尔通进一步将“消极和平”定义为“非战争状态”,将“积极和平”定义为“不仅没有战争,也意味着消除了贫困、剥削、歧视等结构性暴力的状  相似文献   

6.
近一时期,美苏围绕北约追补军备决议的争夺愈演愈烈,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了声势较大的反对部署美制新式中程导弹的和平主义浪潮。在荷兰,和平主义思潮渗入了某些主要政党,提出了西方中小国家单方面裁军以推动大国削减军备的主张,并使荷兰政府迟迟无法作出同意部署中程导弹的决定。在英国,争取核裁军的运动也有相当发展,工党“左”翼在反对核军备运动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在北欧,反对引进核武器的浪潮此伏彼起,最近,5,000名“和平进军者”从哥本哈根步行1,200公里到达巴黎,沿途进行反核宣传。但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还数西德的和平主义运动,它在西方国家引起了震惊,成了国际舆论关注的问题。鉴于西德是北约在欧洲的一个重要支柱,它在美苏争夺欧洲的角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关心:西德的  相似文献   

7.
西欧同美国结盟,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共同对付苏联,这种基本格局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保持下去。这就决定了西欧地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但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牵制美苏、改善南北关系等方面,西欧仍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雄厚的经济潜力和一支强大的红军。希特勒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是纳粹德国的既定方针。德国只有征服苏联,才能实现其称霸欧洲、争霸世界的野心。希特勒首先对英法开战,只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当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退守孤岛后,希特勒便立即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准备对苏联战争。早在1940年7月,希特勒就要求为进攻苏联进行准备。8月5日,德军拟就第一份对苏作战计划草案,几经修改后,希特勒于12月18日批准这个名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军必须在对英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作战击败苏联,并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其作战企图是,以大量坦克和  相似文献   

9.
欧战开始以后,苏德之间以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加秘密议定书为基础,维持了近两年的表面友好关系。在此期间,苏联赢得一定时间,从事国防建设,并建立起旨在防范德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东方战线”。希特勒则避免了两线战争,得以放手地征服西欧诸国。不过,他把在欧洲的一切侵略扩张行径都当作“向东方进军”的准备工作。至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后,苏德关系就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他们错了     
欧洲的和平主义运动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平主义者的许多论点迷惑了不少人。其中特别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苏联的核武器不会打击无核的国家,因此,欧洲单方面实行核裁军可以防止核战争。对这些说法,苏联是兴高采烈的,它既利用,又添油(参见前文)。但是欧洲也不乏有识之士和头脑清醒的人,他们看到了这种思潮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因而在西欧各国展开了一场以要不要部署美国中程核武器为中心内容的大辩论。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曾多次就上述问题发表评论。下面这篇社论《他们错了》是其中之一,它一一驳斥了欧洲单方面裁军主义者的似是而非、本末倒置的论点,使人们看到这些论点将怎样把欧洲引向危险的境地——屈从苏联的境地;它也指出了欧洲各国怎样才能真正维护和平。文中的分析和论点颇有参考价值,特将全文译载于后。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11.
美欧矛盾近几个月来,围绕西欧同苏联的天然气管道交易,美国同西欧之间的争吵空前激烈,大西洋两岸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纠纷的由来是,西欧国家同苏联经过六年谈判之后,去年底和今年初以来陆续签订了向苏联购买天然气的合同,同时承担为苏联提供资金、技术和管道设备。美国多次表示反对而无效。6月18日,里根总统突然宣布,扩大对苏经济制裁,禁止西欧的美国子公司和持有美国许可证的西欧公司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这项禁令定于8月21日生效。美国商务部还宣布,任何外国公司如违反禁令,它将被禁止从美国得到“商品或情报”。  相似文献   

12.
1983年被称为“欧洲导弹年”,意思是说美苏中程核导弹之争是西欧形势的焦点。确实,这一年里美国、苏联、西欧三方围绕着美苏日内瓦中程核武器谈判进行了一场复杂的斗争。美国想用手中的“纸导弹”压苏联把SS—20导弹削减到零,或者使双方拥有相等数量的中程导弹。苏联则坚持自己应拥有相当数量的SS—20导弹,不允许美国  相似文献   

13.
日本经济繁荣的四项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从战败的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在经历了战后42个春秋的今天,他们无不高度评价日本产业目前的经济实力。然而,对如何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人们议论纷纷,看法就不一样了。有不少人说,日本人本来就优秀,在日美安全条约的保护下,才能得以发挥,并取得了成果。我不赞成这种把自我欣赏和卑躬屈膝混在一起的观点。我认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日本人民的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日本人民的和平主义正是通过长期战争的辛酸得到的。终战诏书说:“为了万世要拓展和平”。波茨坦公告第10条规定,要在日本国民中  相似文献   

14.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结束两个多月了。人们也许对英阿双方在交战中使用“鹞式”飞机和“飞鱼式”导弹等现代化武器的情况记忆犹新,而对美苏特别是苏联的军用侦察卫星在此期间的活动不大了解。  相似文献   

15.
索马里同埃塞俄比亚的领土争端由来已久。一九七七年,由于苏联从中挑拨,索、埃(塞)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在争议的欧加登地区打起了一场“沙漠战争”。苏联打着“国际主义”旗号,派出高级军事指挥人员和古巴雇佣军“协同”埃塞俄比亚军队同索马里交战。一九七八年三月,索马里从欧加登撤军。但是,战争的硝烟并未熄灭,当地的西索马里阵线的游击队同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之间的战斗仍在进行。下面摘要译载的是一篇现场报道,原载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日的美国《新闻周刊》。人们从中可以看出,非洲之角的局势不能稳定,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苏联在非洲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就是苏、古在那里的军事“存在”。苏联的军事“顾问”、古巴的军队,决不是什么“国际主义战士”,而是一伙无恶不作的征服者。因此,他们受到欧加登人民的严惩是理所当然的了。  相似文献   

16.
"稚尔塔"格局打破了,西欧不再感到苏联是多大的现实威胁,政治经济问题因而处于突出地位,美欧联盟的战略塞础也发生功摇。现在,整个欧洲正从“雅尔塔”格局向着新的格局过渡。东欧局势及苏联东欧关系经历着深刻变化,西欧局势及美国西欧关系同样也在变化着。欧美关系的全面调整已经开始,而且具  相似文献   

17.
“零点解决方案”亦称“零的选择”。原意是双方都不要搞中程导弹。这个方案最早是今年7月西德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会谈时提出来的,据说勃列日涅夫对此曾表示有“很大兴趣”。但对这个方案的解释各不相同。西德总理施密特和外长根舍认为,“零点解决方案”应是苏联销毁已经部署的250多枚SS-20导弹,在此前提下北约可以放弃部署潘兴Ⅱ和巡航导弹的计划,如苏联只把其SS-20导弹从欧洲部分移至乌拉尔以东,西方不能接受,因为它仍可以击中西欧目标。勃兰特则主张,只要苏联把其针对西欧的  相似文献   

18.
醖釀很久的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的共同市场条约,已在3月25日于罗马签字。苏联“新时代”周刊自今年第五期起陆续发表了几位苏联国际问题专家论述共同市场的文章,他们的看法各不相同。这里发表的是有关他们论争的部分。至于“共同市场”的基本情况,可参考本刊第三期和第四期所登的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规模不小去年西欧的和平主义运动一浪接一浪,它已影响到某些国家的政局。对这一运动的发展趋向,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但从其来龙去脉,已可略见端倪。参加这一运动的成员颇为广泛,成份相当复杂。从“左”翼到右翼分子,从议员到家庭主妇,从军人到教士,几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钱其琛在外交学院的演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资料本刊资料大概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以“9.11之后的美国及中美关系”为题做了一个讲话。很快这一年又过去了,应该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复杂的变化,而最重要的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伊拉克战争。我今天想谈的题目就是“伊拉克战争和美国”。主要想从更大的国际背景来看这场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战略趋向有什么影响。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被称为“后后冷战时代”。冷战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美国和苏联对峙和对抗。苏联解体后,美国不再面临苏联的威胁,这就是“后冷战时期”。现在这个时期的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