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物质磁性的国家,对于古代磁学的发展作出过许多重要的贡献。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我国便有了“磁石召(吸)铁”(《吕氏春秋》),和“司南”(《韩非子》)的记载。在约两千年前的两汉时代,又有了确切日期的“太阳黑子”(《汉书》)和“北极光”(《汉书》)以及用磁石治病(《史记》)的记载,可以说是早期的天体磁学和生物磁学的  相似文献   

2.
赵复垣  蒋世仰 《科学通报》2005,50(8):737-739
发现了三国时代魏国学者孟康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景星的记叙所作的一则注解: “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 赤方中有两黄星, 青方中一黄星”. 在后来唐代人所撰的《晋书》和《隋书》等史籍中,也发现了几乎相同的记载. 这种“赤方气”记载所描绘的天象, 与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拍摄的带有光环结构的超新星1987A 的图像很相似. 考虑古代人虽然对一些天象的意义有错误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所看到过天象的描述一般地是客观的, 他们不大可能凭空臆造出“赤方气”这种天象. 因此, 推测古代观察者很可能目睹过其遗迹中带有环结构的暴发时非常亮的超新星, 从而留下了“赤方气”的记载. 孟康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赤方气”说的学者, 而且他大约生活于公元180~250年, 出生时间很接近于公元185年. 考虑这两个条件, “赤方气”记载或许与暴发于公元185年的超新星(SN185)有关. 这一推测与部分 现代研究者测得的SN185可能的遗迹G315.4-2.3的距离参数相符合. 如果“赤方气”之说与超新星遗迹中光环结构的关系能够被进一步证实, 这一结果将再次表明, 在超新星暴发一段时间之后显示出环结构应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将是对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检验.  相似文献   

3.
按照天干地支的算法,农历2005年为乙酉年,酉为鸡,也就是鸡年。我想在鸡年介绍一些与鸡有关的知识。我国驯鸡由来久鸡在动物学上属鸟纲雉科,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据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和旅大市羊头洼遗址,就发现了鸡的骨骼。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发现的陶鸡,距今更有5000年之久了。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关于鸡的记载真是洋洋大观。我国最早的甲骨文中就有“鸡”字。《周礼·春官》记载有周朝时设专职官员来主管祭祀宗庙用的鸡只,可见当时养鸡已相当普遍了。《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一,鸡…  相似文献   

4.
星表是由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常常还连同其他特性)汇编而成的。它是天文学上一种很重要的工具。我国古代曾经多次测编过星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魏国石申写了《天文》一书,因为这部书有很高的价值,被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希腊最早的星表,是在公元前3世纪和公元前2世纪时测编的,  相似文献   

5.
广宁桥位于绍兴市区东广宁桥直街,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重修保存至今,系始建年代最早的我国唯一的立交式七折边拱桥。  相似文献   

6.
广宁桥位于绍兴市区东广宁桥直街,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重修保存至今,系始建年代最早的我国唯一的立交式七折边拱桥.  相似文献   

7.
嵇小康 《科学之友》2013,(10):24-25
早在唐代,唐与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便开始了茶马互市,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明代达到了繁荣。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是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的最基本内容,成为联系西藏同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茶马古道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情牵紧茶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宋熙宗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蕃的马  相似文献   

8.
菊花,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尔雅》记有“鞠、治(?)”,鞠就是菊花,这是菊花的最早记载。在孔子著的《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用菊花指示月令。公元前四世纪,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  相似文献   

9.
尹赞勋  周明镇  徐仁 《科学通报》1964,9(11):980-980
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化石。对于化石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学者很早就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元第六世纪北魏时代,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已有关于湖南湘乡县产鱼化石的记载。第八世纪唐代学者颜真卿引用葛洪“东海三为桑田”的话,并且说“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为桑田所变”。十一世纪宋代学者沈括和朱熹进一步认识到动植物化石是以往的生物,并对于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推论,具有朴素的古生态学概念。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生产停滞,可贵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大洋深处的鬼影 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USO的记载,<宝山县志>就写道:"采淘港向有大蚌,万历(公元1573年一1620年)间渐移至北,晦冥之夕,舟人咸见浮于水面,大里许,珠光烛天.崇祯(公元1628年~1644年)年遂入大海.  相似文献   

11.
明代晚期(17世纪20年代)在中国制作的一架地球仪,现收藏于伦敦英国博物馆地图部。 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是一件珍贵的科技文物,是现存最早在中国制作的用汉字注记的地球仪(见封三)。此地球仪的下端有一篇文字注记,是耶稣会士葡萄牙人阳玛诺(公元1574~1659年)和意大利人龙华民(公元1559~1654年)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合撰的《地球说》,其中叙述了他们制作地球仪的目的是为了更形象地表明大地实为一个球体。  相似文献   

12.
“磁石吸铁,间隔潜应”大约在宋代,古人已经发现磁力可以“隔碍相通”。张君彦在《云笈七签》中说“磁石吸铁,间隔潜应”,是指铁对磁有“磁屏”作用。清朝刘继庄在《广阳杂记》中记载一件事:刘家父子用铁可阻隔磁石对铁的吸力。有人说这是我国最早发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连续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有济 《科学通报》1978,23(2):107-107
一、问题的提出 近来Eddy证明了在公元1645—1715年间确实出现过所谓“Maunder极小期”。他搜集的黑子相对数说明,这一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低的水平,历史上的极光报告、日全食时日冕形态的描述、树木年轮中~(14)℃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量以及气候变化等也证实了Maunder极小期  相似文献   

14.
曾经感觉21世纪无比遥远,但现在看来,其实只剩不到两年的时间了。 当然这个距离的精确长短也是有争议的。对于世纪之交的日期,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900年伊始,俄国彼得堡《新时代》杂志第1期就曾就20世纪究竟应从1900年还是1901年算起提出疑问,并认为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因为早在1800年,法国巴黎就曾上演过一出戏剧——《上帝啊,我们生活在哪个世纪?》 “00派”论据极少,只是坚持认为逢百年就应算是新纪元的开篇。而“01派”则理由充足,声称没有公元0年,因此10属于1~10这一数  相似文献   

15.
海燕 《科学之友》2007,(6):83-83
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中,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虽然二者指的太原都还不是现在的并州,但这应该是最早明确提出“太原”这个词的记载。而太原成为建制名,特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期的事。  相似文献   

16.
正公元536年可能算是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据《资治通鉴·梁纪》记载:"是岁,魏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什七八。"与此同一时期,远在中东的拜占庭的历史也记载有太阳变暗的过程。据记载,直到100多年后,世界各地文明的经济才开始复苏。那么,公元536年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2018年末,科学家对从阿尔卑斯山一座冰川钻  相似文献   

17.
根据资料记载,我国的染织工艺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蜡染也是其中一门古老而颇具规模的工艺.根据<礼记>等文献的记载,丝织、染色在西周时期都设有专官主管,由此可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成熟了.从出土文物来看,我国发现最早的蜡染文物是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染毛织物,时间大约是公元396-581年.  相似文献   

18.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伤亡极其惨重的超级瘟疫。其中最早的发生在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疑为黑死病(腺鼠疫)或流感。以下是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超级瘟疫举例。安东尼瘟疫发生于公元165~180年,由征战近东的罗马帝国军队带回罗马帝国,是天花或麻疹疫情。卒于公元169年的罗马帝国皇帝维鲁斯据信死于这场瘟疫。首波疫情结束9年后爆发第二波疫情,每天最  相似文献   

19.
一个精神病医生提出一个理论:距今大约4000年前,木星突然发生大爆炸,一颗巨大的彗星飞出,由此引发一连串天地剧变.这可能吗? 据史载,公元前4年,自东方有"不明星体"向地球靠近.另据《三国志》记载,在中国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阵前时(公元234年),天空中突然出现不明发光星体,其亮度压倒周围一切天体.在古代美洲也有相同的记载."不明星体"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在《村居书喜》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大笔挥就“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样形象生动的诗句。他借用“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的物候现象,分别推测“骤暖”(气温变高)和“新晴”(天气放晴)的气象情况,堪称一流的“天气预报词”。不知你在公园或者花园里散步时,有没有注意到:如果当日的气温较高,便可随处闻到浓郁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受;然而在气温较低时,花的香气却要淡得多,只能在花卉的附近嗅到。研究表明,大多数花卉之所以会散发出香气,原来是它们的花瓣里含有一种油细胞,它能够不停地分泌出芳香油。而芳香油的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