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本研究研发高盐碱石油污染土壤和废水的生物-物理协同修复关键技术,利用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生产菌,辅以土壤改良剂,提出盐碱化、板结化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油田废水处理新方案。采用自然环境中筛选的土著微生物进行驯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小,构建多功能微生物菌群,研发微生物菌群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和多功能微生物菌剂及有机肥使用工艺,为高盐碱含量石油污染土壤和石油废水的生物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由煤炭开采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问题。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矿山最主要的污染源。煤矸石山对大气、附近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一直是煤矿及周边居民的“心头之患”。一般而言,煤矸石占煤炭产量的10%~20%,据不完全统计,煤矸石年产量约达3.5~7亿吨。由于我国煤矸石的利用率还不到30%,大量矸石还要在地面堆积形成煤矸石山。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F0003-F0003
针对经济林施肥管理中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及产品稳定性差、土壤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经济林产品质量下降的现状,项目组依托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经济林木新型生物肥料的研制与开发”(2007GG2009007),联合开展了经济林新型生物肥料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经过8年攻关,在经济林根际促生细菌(PGPR)菌株筛选鉴定、经济林PGPR功能机制探讨、经济林新型生物肥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经济林新型生物肥料的应用等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该成果经山东省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4.
由于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对土壤的污染尤为严重,我国石油污染土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长期的石油污染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石油中多环芳烃对人还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作用,石油污染土壤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费用低、效果好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已经成为石油污染治理方法的主流。但是,微生物降解石油速度缓慢、存活率低、现场盐碱度、温度、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因此,寻找环境适应性强的高效石油降解微生物菌株,建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强化工艺以及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己经成为改进和完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工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7,(23):58-58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长江、珠江流域及我国主要湖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对策研究”课题之专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与典型地区研究(96-911-08-04)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为基础,以“3S”(RS、GIS、GPS)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评价模型,探索了景观生态学和遥感要素识别技术与方法,并在海河流域、黄河源区、深圳市和成都平原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典型地区进行了应用研究,为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分析、生态保护对策制定提供了可操作的管理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9-20,23
本项目立足于地震灾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广泛的药材种植基础,在地震灾区茂县、松潘、若尔盖、红原、阿坝等地实施大黄、瓦布贝母、厚朴道地药材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重点开展“大黄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瓦布贝母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厚朴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道地药材大黄、厚朴、川贝母产品开发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7.
于静  刘改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6):F0002-F0002
江西省遥感信息系统中心组建于1992年,为省级科研事业单位,是江西省从事“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与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技术服务的专业研究机构,同时为山江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海河流域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河流域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该区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并对区内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养分(N、P、K及有机质)的丰缺现状、流域内的土地质量及土壤质量绿色农产品产地的适宜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研究。获得的基本数据为流域内进一步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地方病防控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可提高公众对土地质量现状的认识水平和保护耕地的意识,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石羊河流域上游祁连山区植被退化现状,提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目标,依据山区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区划为前山区(海拔2000~2600m)、中山区(海拔2600~3200m)、亚高山区(海拔3200~3700m)、高山区(海拔3700m以上区域)4个区域,提出了各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6大重点草原牧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新疆山地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草原生态、牧业生产、牧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分区域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和创新研究,探索和解决“保生态、保生产、保生活”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结合示范区进行推广应用,重点开展“牧区草原生态保育技术研究”、“牧区生产生活配套保障技术研究示范”、“牧业生产适应性管理模式技术研究”和“三保技术模式”等项内容的研发、创新、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树志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6):20-21,23
“矿区复垦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项目是由煤炭、有色、冶金等行业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涉及环境与资源领域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是我国土地复垦技术领域率先申报成功的国家重点项目。该项目共分解为6个课题,“采煤沉陷区地基处理与工程建设技术开发”和“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与农业生态再塑技术开发与应用”,是其中的第一和第二个课题,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承担,联合中国煤炭行业著名复垦专家和主要研究单位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2.
摘要:产业集聚区引领经济发展作用明显,但产业集聚带来的资源过度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很突出。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业集聚区生态工业建设和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集聚区环境保护管理基础上,开展了基于GIS的集聚区节能减排需求分析、关键技术分析,开发了GIS节能减排集成软件系统,并在袍江经济开发区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7):26-27
该项目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要求,旨在开展针对InSAR、IR、EM等多种空间对地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识别与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探索地震位移场、热状态、空间电磁效应等相互关系。通过应用示范,突破InSAR、IR、EM等空间对地观测信息源应用于地震日常监测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菌学bacteriology研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和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围绕氮和磷在土壤中损失量大、作物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了小麦等作物通过根系与根际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活化土壤中难溶性营养元素(以磷为主),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机理;并从小麦及其具异源遗传背景的杂种中筛选能活化和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种质资源,研究其遗传控制及品种改良技术,开辟了作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育种新途径.系统研究了氮磷施入土壤后的去向以及如何提高其利用效率,减少养分对环境的污染,为高效肥料研制和农作物持续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菌学bacteriology研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和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4,(10):51-53
1内容概述 在实地采样分析、调查和资料收集等相结合的基础上,应用“3S”技术、地统计学、专家系统和应用模型等综合技术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系统进行了鄱阳湖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区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营养元素丰缺评价、土壤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道路边坡、裸露山体等受损坡面的来源、特点、危害及其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等进行阐述,介绍了《道路边坡及裸露山体植被恢复与生态防护技术》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在课题内容设置上,将社会高度关注的受损坡体稳定与坡面植被建植、水土保持、生态防护及生态景观重建相结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发,形成了综合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15-16
多环芳烃是广泛存在于土壤、沉积物等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等能源消耗随之不断增长,加之越来越多的生物质燃烧,导致我国向环境中排放的多环芳烃逐年上升。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及生态调控已成为土壤有机污染环境修复中的研究热点。其中,微生物修复及其相关技术已成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的主流,该技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生理代谢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去除,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8,(2):63-63
针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大多土壤贫瘠,病虫草害严重,夏秋季高温强光和季节性干旱导致夏秋茶产量低、品质差等生态问题研究,研究提出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人工设计,模拟山区生态环境,创建亚热带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