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明同志认为,薛涛的《西岩》诗证明李白确实到过万县并登过西岩。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骑鲸客”指李白,在杜甫、贯休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诗题“西岩”当指万县之西岩,亦即今之万县太白岩。因为简阳、资中等地的西岩李白都未曾游览过。从《西岩》诗中的“如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星乱鸣蜩”看,《西岩》诗还可能与《九日遇雨二首》是同一天作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李白《上李邕》诗历来众说纷坛,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以前各家说法重新梳理辨正,提出几点意见:一.各家关于“上李邕”年代的推测俱不能成立;二.诗题有误;三.通过分析此诗与《大鹏赋》、《逍遥游》的高度一致,揭示出它的内涵从侧面论证了“上李邕”的不可能及写作的大致年代。  相似文献   

3.
“前《蜀道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春感》的系年,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胥树人先生认为《春感》诗是李白早年因袭齐梁作风的产物。安旗先生则认为此诗作于开元八年。郑文先生从诗歌的内容出发,认为此诗是伪作。我们从李白的行踪交游来看,此诗应作于开元九年。  相似文献   

5.
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李白《静友思》的五种译文,尝试探讨汉诗英译的真谛。汉诗英译不应是亦步亦趋地复制和模仿原诗,而是在充分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将原诗的韵致、意象和情愫跃然纸上,以求译诗像诗。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7.
天门山位于安微省境内。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路过此处,留下著名的《望天门山》。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时间,学术界虽早有定论,但仍有一些异议,由此影响到对这首诗写作风格上看法的不尽一致。从李白生平的探讨和其诗作艺术风格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望》诗为李白早期所作。  相似文献   

8.
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是历代《唐代文学史》、《隋唐五代小说史》.以及《唐诗纪事》、《唐才子侍》、《唐诗鉴赏词典》等诸多图书乐于收录、鉴赏的一首名诗佳作。但长期以来,对它的写作时间、事发地点、诗赠对象姓名,以及传承因缘和传承中形成的某些差异,缺乏钩沉、解析和考证。文章在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历朝收录此诗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考证、排比,使这些问题逐一廓清,正本清源,以增强此诗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谈《鸬鹚》的审美教学李金铭借助于小学语文课本中优美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九册第一课《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以轻灵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美的风景画,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注...  相似文献   

10.
《入峡》诗被多种三峡诗文集妄诬为明代文学家宋濂所作。宋濂被贬茂州途径三峡时已染病在身,一代文宗死于奉节,当时的心境和行程与《入峡》诗内容完全不符。作者考证认为,该诗的真正作者乃明代诗人宋濂门下弟子王绅。  相似文献   

11.
敦煌藏经洞所出《五台山圣境赞》共有3个写本,分别为S.4504、P.4617、P.4641。通过对写本的抄写状况、抄写内容、抄写人及同卷内容的关联性等要素进行分析可知,S.4504为敦煌寺学郎练习所用的抄本,P.4641则是讲唱僧记诵内容的抄本。《五台山圣境赞》应创作于840年后,964—976年间在敦煌地区广泛传抄。此赞文虽未见于传世本,但张商英《清凉山赋》并诗中的《东台》《西台》与其内容一致,可见北宋时期此赞在五台山地区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又有事君济世的报负,在他的奋斗失败之后,唐君的昏庸、宦臣的当权等丑恶现象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借古讽今便创作了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古风》。笔者对李白《古风》诗的批判意识的形成及其思想根源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对《古风》诗中批判精神的表现形式作了详尽的阐释,并从历史、文学及诗人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本体中的活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运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数理等课学生一两节不听,就接不上头绪,语文几天甚或半年不听,照懂不误;政治等课临考时,学生埋头突击,成绩倒也显著,而语文想短时间内见效,却不如人意。李白一首《静夜思》,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在语文课本中学到,解释也能说其大概。可是当你成年以后,远离家乡甚至祖国只身羁旅时,再体会这首诗,却别有一番孤寂、酸涩,甚至清然泪下。这样看来断定《静夜思》仅仅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水平显然是不够恰当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里面有一些非定时、非定量、非定度的因素,这些不…  相似文献   

14.
我在《学术论坛》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题为《关于李白〈望天门山〉一诗的几个问题》一文,对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一书选录的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末句的注解,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诗选》对末句的注解是:“末句意思是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  相似文献   

15.
《云居山志》是以云居山真如寺为记载主体的佛寺史志文献,其中收录了该寺僧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交往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诗歌。笔者选取真如寺的佛印了元、大慧宗杲、诸缘洪断、晦山戒显四位禅师的交游诗为例,考证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文献著录情况,研究《云居山志》选录僧俗交游诗的一般作法,探讨僧俗交游史实及其与真如寺的关系,由此对江西禅宗文献作文化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梦与文学的关系、梦境与仙境的结合、梦与精神家园的回归等几方面的剖析来阐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秘的梦境,可以看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正是以梦的方式在矛盾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寻求愿望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刘灵昕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43-44,47
李白是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世代相传,经受住了时间大浪的洗淘,流传至今。李白的诗中常常看到"酒"的影子,以酒抒情、借酒言志是李白诗歌的独特情趣,《将进酒》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品味到李白雄浑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赵红 《科技信息》2009,(20):I0117-I0117,I0119
“杂”在文学上一般表示内容的博杂,《文选》首次专立“杂诗”一类,历来被认为内容庞杂而不受重视。文章首先对“杂诗”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了界说,指出其“诗题”和“诗体”的两重含义,通过分析《文选》“杂诗”的著录情况,进而探究此类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沛芳 《大自然》2011,(4):61-6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在七八岁时就读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首《春晓》,但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诗,读诗的感觉如同唱山歌一样,也不知晓诗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许世荣先生《杜诗〈黄草〉系年考》将杜甫《黄草》诗系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并认定此诗非夔州诗而是作于涪洲.针对许文,本文从三个方面辨析了其论之误.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涪洲之"赤甲戌"并非夔州之"赤甲山";从史料角度,说明《黄草》诗应作于大历元年秋杜甫客居夔州时,而不可能作于永泰元年五月杜甫途径涪洲时;从文学创作角度,说明诗人把不同时空人事捏和在一起的合理性.由此得出了杜甫《黄草》诗确实是大历元年秋作于夔州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