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等资料,表明曾岔油田长6储层属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重点对研究区长6油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裂缝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区长6油层物性好,孔隙连通性较好,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
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近150口探井长2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在全区内寻找分布比较稳定的主要标志层K9、延9煤层、长2底砂岩以及K7、K8等辅助标志层,将长2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21、长22、长23、长22和长23等5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其中,长2小层砂体发育,属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姬塬油田铁边城区长2油层组的主力产层。长2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为研究砂体展布、沉积微相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等提供基础数据,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平 《科技资讯》2014,(5):36-37
科学家经过长期对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众多取心井岩石以及相关样品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余家坪区长2油层组形成的储层特征以及沉积特性。本文主要对余家坪区长2油层非均质性的特点进行研究,并且进行了系统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3方面对鄂尔多斯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长81油层组和长82油层组砂体频率和砂体密度相近,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隔层厚度变化较大,整体上长8油层组层间非均质性较弱;研究区长81、长82夹层发育,存在多段高渗层,层内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都较大,两油层段的层内非均质性均较强;研究区长81、长82流动单元分布受沉积微相的影响明显,差、中流动单元分布较多,好流动单元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认识槐树庄地区长7油层组储层特征,并提出合理的分类评价方法,综合运用砂岩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等,对研究区长7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储层主要以长石砂岩为主,胶结类型主要为薄膜—孔隙式和孔隙式;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29%,渗透率平均为0.23×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并根据排驱压力和最大进汞饱和度,将研究区长7油层组储层物性特征简单划分为三类。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最大,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该区长4+5、长6油层组岩心、录井、测井和试油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该区长4+5、长6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间的关系,建立其测井解释储层参数模型。为提高油、气、水层测井解释的符合率奠定基础,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评价和增储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志丹油田正285井区长3油层测井解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价志丹油田正285井区长3油层,在大量资料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志丹油田正285井区长3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充分认识,确定了测井解释长3储层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的计算公式和油层有效厚度划分的测井参数标准,满足了该区从老井中解释和开发长3油层的需求,特别是对其低孔低阻油层的认识,推动了长3油层的有效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柴窑区延长组油气二次运移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了浮力要克服毛细管压力所需的连续油柱的高度和长度,发现计算的克服毛细管压力所需油相连续长度远大于目前延长组已发现油藏含油带宽度.因此,浮力无法克服毛细管压力,不能成为研究区长3—长6油层组油气进行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根据平衡深度法,计算了各个层位的孔隙剩余压力.发现自长3油层组之下,各套地层均存在孔隙剩余压力,且在长7油层组达到最大值.源储压力远大于毛细管压力,可以克服毛细管压力而使油气运移.因此孔隙剩余压力是研究区长3—长6油层组油气进行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分析研究了长2油层组中长2~1、长2~2、长2~3油层段的沉积相。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岩心观察、砂岩粒度分析等手段,以及单井和剖面上沉积相特征研究,并结合砂岩物性参数分析,对王家湾地区长2油层组各油层段沉积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2~1段属于曲流河相,进一步划分为边滩、河道侧翼、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滩微相;长2油层组长2~3、长2~2段沉积特征相似,属于辫状河沉积体系,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侧翼沉积和泛滥平原微相。本文研究认为长2~1段中的边滩微相以及长2~2、长2~3段中的心滩微相为储层发育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0.
南泥湾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南泥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认识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方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对南泥湾油田长6油层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沉积微相含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区长6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等6种沉积微相,其平面展布由北向南呈鸟足状。结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骨架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延长组长6、长4+5油层组为研究目的层段,在前人对物源、区域沉积背景等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认为研究区长4+52砂层组储层下段砂体和长6油层组储层砂体均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砂体主要受分流河道展布控制,且砂体十分发育,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高度建设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三叠系延长组长10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深部勘探开发层系,为了明确长10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藏分布控制因素的关系,寻找有效的深部储层潜力开发区,为深部储层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在各类测试分析基础上、结合试油试采资料,综合分析评价长10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油藏分布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长10油层组储层砂体以河道砂坝沉积为主,横向变化快,物性差,孔隙度平均8.98%;渗透率平均0.84×10-3μm2,孔隙组合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组合为主,属于小孔细吼型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长10油藏的分布主要受储层物性控制,宏观上油藏主要分布在河道砂坝部位,微观上,油藏分布主要受到喉道大小的控制,寻找河道砂坝主体部位的绿泥石膜发育带是该区长10油层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为研究砂体展布、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近200口探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并利用该成果分析了长6;q小层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点。结果 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1-1、长61^1-2、长61^1-3、长61^2长62和长63等6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其中,长61^1-2小层砂体发育,属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主力产层。结论 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取心井砂岩样品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研究了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认为导致该区储层物性差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是机械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但溶蚀程度较低,使该区长6油层组储层物性较相邻地区同一层位要差.  相似文献   

15.
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相控建模”和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对安塞杏河区长6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该区长6沉积相模式,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分析了长6油层油水运动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开发调整方案。结论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前缘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而且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规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6.
选择桦甸市三道岔矿区第3层、第5层、第7层、第10层的4个不同层位的油页岩进行热解特性试验,在不同温度状态下,对不同层位的12组油页岩样品进行热解,得到DSC曲线热解率,分析得出在450~500℃之间时出现一个峰面积较大的吸热峰,这是页岩油的主要析出阶段;另外,桦甸市夹皮沟3道岔矿区第三层油页岩的含油率最高,其他层位油页岩的含油率相对较低,而第10层下部油页岩的含油率高于上部。  相似文献   

17.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储层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储层裂缝特征.方法 根据坪桥区长6油层组钻井岩心、薄片、光片观察以及压裂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等资料,结合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历史,对研究区目的层储层裂缝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坪桥地区长6油层裂缝总体上不发育,NE向为裂缝的主导方向,其次是EW向与NW向裂缝,SN向裂缝比较少.结论 大多数裂缝在地下油藏原始条件下以潜在缝形式存在,开发过程中,这些裂缝应当给予适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确定了侯市地区长 6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 ,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绘制概率累积曲线、C- M图、散点图和环境判别图 ,对该区砂体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 .长 6油层的三角洲体系代表了较为完整的自旋回 ,这一自旋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分流河道迁移、袭夺、决口以及因压实的均衡调整等 ,从而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内部各分流三角洲砂体的相互叠置交错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小层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该区长 6油层砂组及小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通常认为长2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优质储层控制,构造、裂缝等其他地质因素作用较弱。对陕北斜坡东部蟠龙油田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表明,蟠龙油田长2油藏的形成和富集受沉积相带和优质储层、鼻状隆起背景、区域盖层与局部盖层、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鼻状隆起与局部盖层对长2油藏意义更为突出,鼻状隆起的围斜部位油藏最为富集,而局部盖层拓展了油层纵向分布范围。长2油藏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以外,以构造-岩性为主的复合油藏是该区长2油藏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Z区块长4+5发育陆相致密油储层,致密油藏有效储层下限参数评价对甜点预测及油藏注水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运用该区长4+5大量岩性、物性资料、测井资料、压汞等资料,建立了致密油储层有效孔隙度解释方法,确定了适用于Z区块长4+5油层评价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下限标准.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长石砂岩.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